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我以我笔写精神——记砂岩画派和砂岩诗风的开拓者李秉正(组图)
2021-07-28 08:51:12
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王翠芹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二零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国书画报以整版形式介绍了河北省晋州市农民李秉正开创的:太行砂岩画派和砂岩诗风。在中国书画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一个奇雷平地起,惊天巨响震京城,北京书画界震惊了,全国的书画界也震惊了,议论炸开了锅:李秉正是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怎么可能开创了两个派?搞错了吧?很多人打电话到报社追问,这个人是不是有什么背景?

    纵观当今画坛高手云集,多少人名声显赫,多少人画价百万,都不能定为画派,而李秉正在美术界既不大名鼎鼎,又不身价百万,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让人怀疑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当你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之路之后。你不得不佩服同样是人,却有如此高尚之心灵,如此敏锐之眼睛,如此精湛之技艺,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李秉正,1948年2月出生于武汉,7岁时随家人返回祖籍河北晋州胡士庄村,小学文化。18岁学写毛笔字, 30岁起才开始自学中国山水画和古诗词。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而是一位饱读诗书,有理想、有抱负,肯为艺术献身的农民。他在博览群书和艺术实践中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画好中国画必须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学古人,不拘泥古人;必须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美,创新才有出路;画好中国画为自己、为中国农民争口气。

    一、苍天赐予许多情

    回顾李秉正的艺术之路,他的祖父功不可没,祖父叫李广龄,在武汉经营着自己的酒厂——协丰酒厂。50年代初,为了支援国家搞建设,响应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把酒厂捐给了国家,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祖籍河北省晋州市胡士庄村务农,老人家性格耿直倔强,吃苦耐劳,是个有志向有格局的人,琴棋书画,雕刻、医术、什么都会。李秉正是家中的长孙,从小被祖父看中,教他学文化、学书法、学画画、学做人。从小就把诗词书画的种子种在了他的心里。

    他的名字是祖父给起的并送他一副对联:秉赋清廉须自持,正直耿介应圆方,寄托着祖父对他殷切的希望。他懂事以后,祖父就把手书的祖训:“先有恒志,而后有恒业”,郑重的交到他手上,让他好好的保存,并牢牢的铭记于心。祖父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觉得哪一行都不够精通,多次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人一生一心一意做一种事,恐怕还做不好,“专”字才能当传家宝啊。一招鲜,吃遍天,样样会,活受罪”。每次他都响当当的回答:“爷爷,我记下了”。那时的回答,只是一个懂事孩子的正常反应,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祖父的良苦用心。在他30岁那年无意中得到一本胡佩衡先生著的《我怎样画山水画》的图册,爷爷种在他心里的种子,就像有了合适的土壤,这本书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了他30 年来在心底一直苦苦寻找的灵魂的依托,从此他奉此书为《天书》,并立志:“人说三十不学艺,我就得来一回,三十学艺争口气。”从此一发不可收,踏上了艰辛而美妙的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艺道征程。

    对诗歌的兴趣,始于他家里有两本古旧的千家诗。小时候念不太通顺,但每次念起来心里美滋滋的。18岁那年无意中写出的一副对联“静卧山中听夜雨,闲行野外看朝晴”得到了爷爷的惊讶夸奖和鼓励,更坚定了他学诗的信心。

    他常说:“只要有饭吃,我就画画”。 40多年来,他几乎从没有看过电视,他不会玩牌、不会打麻将,没见他穿过一身名牌,吃过一次山珍海味,更没有买过一次营养补品。为写生他去过无数次的泰山、黄山、庐山,桂林山水、太行山脉已有上百次的登临。而真正的旅游一次也没有,  常人的享受他一样不追求,但他没有一天放任过自己不学习,不画画。所以,了解他的诗人尧山壁说:“一头扎进大山的怀抱,几十年如一日,不论春夏秋冬,走遍千山万壑,写生、悟道,领会造化的玄机,捕捉美神的风采,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抒情,点点滴滴积累发现和想象的实力,分分寸寸,使自己的手接通上帝的手,不知不觉人与艺一同羽化成仙”。

    秉正的老伴感叹地说:“嗨,别提了,他对自己的事业(指写生与诗书画)现在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家里事、外边事什么也不问不管,连他自己的穿衣、吃饭都乱了分寸,起来一天就是写生、写生、石头、石头、龙岩大峡谷、龙岩大峡谷,真拿他没办法,诗书画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我看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都动摇不了他,我算服了”。

    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把写生中别人不能忍受的苦,生出了奇趣,请看他的写生有感:“水墨写生是离开温室走入荒芜的作业行动。把画案搬进深山老林,和无人问津的地方,没想到前几天写生不顺当,真是天下雨地刮风,一时浑身上下冷如冰。天晴了,暖烘烘,到中午,脑袋晒得直发蒙好像那火炉烤烧饼。蝇子餐,虫子叮,头顶纷飞大马蜂,嗡嗡嗡,嗡嗡嗡,不愿听来也的听。蚂蚁爬到画板,翻遍胳膊穿过胸,用嘴吹,用手哄,赶不完,捻不清,一拔弄,手一松,毛笔掉进了大窟窿。玩笑开的真不轻,叫我怎能画安生”。硬是把艰苦的写生生活过成了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态。他还写道:“当我迈着轻松休闲的步履行走在无边无际的榆林红崖之间,活生生的大自然景观在我们眼前不停的晃动,我不时的伸出手来,抚摸着阳光,抚摸着空气,百花为我送香,流水为我歌唱,清风为我欢呼,白云向我招手,鸣禽向我祝福,可以发疯,可以狂叫,成了一个天也管不了,地也管不了的自由人,画中人,真正的画中人。在这样优美雅致的环境中画出来的画,能不“新”吗?能不“真”吗?,能不“神”吗?“不想画时笔不走,灵感来了笔拽手”。真正的文人画就是传神写意,畅怀抒情,随心而去,无法无天,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从不讨好任何人,忘天忘地的无我境界了。他一进入太行山则精神振奋,激情四溢,他一登上嶂石岩则才如泉涌,欲罢不能。因此,中国著名作家忆明珠说他:“李秉正先生善山水,笔墨华滋,逸趣横生,是可与山灵对语者”。他作画时的境界,已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达到了郑板桥画竹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的境界。他的每一幅画,每一首诗都是从心底里长出来的,从肺腑里流淌出来的。他把自己的精神和志向,铸在了《李秉正之歌》里:诗如叠浪总难平,写画疯来早有名。我本无能才更少,苍天赐予许多情。”。

    二、今朝去哪最高峰

    “寂寞任嗔僧,痴居静壑中。今朝思阔远,去那最高峰。” 这首诗是他写生泰山时所发出的感慨,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诗情.无不流露了他的文化修养和对他自己人生的惆怅和回忆。同时也凝聚了他不断的艺术追求和即将实现理想的豪迈情怀一“去那最高峰”。表达着这位久居困苦生活的画家攀登最高峰的雄心大志。

    1999年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画展取得了很大成功,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如:刘勃舒、邵大箴、邹佩珠、翟墨、张士增等给与了他高度的赞赏,被当时的新闻界称为“环保画家”。画展结束后有位经营书画的老板,十分看好他的画,想拿出100万元让他为其画3 年画,被他当场谢绝。明确告知:“我画画压根没想挣大钱,用100万买断我的作画自由,完全成为商业行为,我不能干!”他始终坚持不卖画,也很少参加各种笔会和展览,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诗画上了。 有人认为他不合时宜。不食人间烟火。他以诗言志:《铸心歌》:欣然写我自家图,不做他人笔下奴。任你嗔言和妒语,新风一出古今无。他身上一直保持着中国农民那种纯朴善良、聪明勤劳的品格和中国古代书画家那种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良好心态 。他从未有社会上那种浮躁不安情绪和急功近利的行为。他把画画、写字、作诗看成是一种纯洁而崇高的事业和人的灵魂的净化剂。

    他对自己恪守三条原则:一不受金钱诱惑,二不受外界干扰,三不受古人、名人的约束。面对着社会上很多画家,认为只能学古人,却无法超越,不知道中国山水画的出路在哪里,感到迷茫时。他却在深深地了解了中西方的文化后,产生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他深信中国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有前途。不能只拘泥于对古画的临摹上,学其精神理念,不习其形象痕迹。师古人,不拘泥古人,按着齐白石老先生的那句至理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路子走。要有自己的创新发展,才能让中国画发扬光大。

    他在50多岁时,游历太行山脉被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的赤壁丹霞、万丈红崚的砂岩地貌深深吸引,就此扎下根来拼命的写生。在那里每年一住就是五六个月,后来又去河北井劲县砂岩地貌锦山、山西昔阳县砂岩地貌的龙岩大峡谷游历写生。20余年来年年都在这些砂岩地貌写生、创作。他写太行,画砂岩,如痴如迷,入情入画,“师法自然,中得心源”,他的水墨写生宗旨是:心愿造化一齐出,写生创作就地成。真实景物加奇想,笔妙意深画如诗。他作画有时就跪在地上,跪在大山的前面。他说:“写生先立德,崖岩当母树当妻,坐赏清流已忘饥。我写嶂石岩每挥染翰墨,总是搬来一块石头当凳子,画完后将其放回原处,还于自然,这叫一片赤心对青天,了却德一番”。他感谢每一座他写过生的山,是它们成就了他的灵魂,他的诗画,他想回报大山:用他的诗文画笔唤醒沉睡了亿万年的太行砂岩地貌的崚崖和石块,令其显现自己的胸怀、特质、灵性、展示她们的自然美。

    他说:“我种地是为了生计,而创作是我的终生信仰和寄托”。他画画没有功利目的,也没有任何发财的欲望,他一心想拿出艺术精品奉献给社会和人民。或许是受吴佩衡先生著的《我怎样画山水画》这本书的影响。他认为只有把画作出版成画册,才能系统的流传于世;启迪后人。2005年,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画册。三年过去了,2008年他的画作有了新的风格、画法,想出版第二本画册。但他知道人民美术出版社出书是很严格的,怕出不成别人笑话他,就没敢告诉其他人,偷偷的和妻子带上干粮到了北京,在人民美术出版社门前几度徘徊,不敢进去,妻子说:“来都来了,不进去怎么能知道成与不成”,在妻子的鼓励下他才敢进去了。2005到2012七年的时间。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出了五本诗画册。这在美术出版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几十年来,他以高昂的激情、精湛的笔墨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创造了数百幅精美的砂岩画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得到美术界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点赞,形成了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砂岩画派和砂岩诗风,到达了艺术殿堂的高峰。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他写生创作的过程中,是祖国的山山水水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给了他心灵的洗涤,开阔了他的胸怀,他是和他的诗书画一起成长起来的。画家邵大箴说:“一个画家要在艺术上真正取得成功,一要勤奋,付出艰辛的劳动;二要天资或天赋,两者缺一不可。李秉正的成功,说明在他身上具备这两种品质 ”。我们的习总书记也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三、我以我笔写精神

    李秉正九岁丧母,儿时身体不好,曾得过脑膜炎、肾炎等重病,均化险为夷。这种病痛的经历,成了他挑战自己命运的原动力。平时他以务农为生,种地挣的钱只够养家糊口。为了画画,他不得已曾到天津古文化街倒卖字画,把挣的钱全部买了古今中外画论、画史、画册及经典名著上千册。由于家境贫寒,家里买不起煤炭,整个冬天不生炉火;夏天没有空调,他仍在不足10平方米小黑屋如饥似渴的吸收着精神食粮,有时候不经意的用手向身上一摸,就满手蚊子血。他曾为家庭生活写过一首诗:“为那丹青苦,家财了了空,唯存肝与胆,唱给万君听”。他过的日子,与曹雪芹晚年写《红楼梦》时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相差无几。他在《艺道难》:“翰墨知奇苦,林泉授绝痴。谁怜千滴泪,独泣万行诗”。《志坚歌》 :“回眸坎坷几多年,舍利抛名志未迁。日日痴求新画样,催余百遍走青山。”。记录了他不屈不挠,向命运挑战,苦难中开花的日子。

    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疾苦、和无奈,对劳动人民有很深厚的感情。每每借用他的画、他的诗为平民百姓呐喊呼吁。他借助路边的一簇小花,写到:“抗旱斗风沙,坚贞敢自夸。经年无滴雨,我也要开花”。看到深山路旁的一朵朵野菊花昂然挺立,他默默注视着若有所思:“心孤性冷住深山,不度名关与利关。自作金团还自赏,清颜岂肯买人间”。抒发着他对卑微生命的悲悯和呐喊,在他的画中,有很多被别人认为不可入画的小山丘 、灌木丛,古人今人不画这些形象,却是他水墨写生画经常表现的东西。这种景观在他看来,却是最为自然,他说:“这些灌木丛,像那一群质朴憨厚的老百姓他们一个个用那渴望与乞求的眼光和神情看着我。盼望我立刻为它们,张态扬容,写姿画像。它们知道遇上了一个忠诚的画家,平等的画家。能可怜他们的画家。”,他说:“等百年以后,人们在欣赏诗画时,不仅能看到艺术之美,更能看到中国农民的精神”。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生于八月一日
·下一篇:无
·特稿:生于八月一日
·特稿:信您
·特稿:祖国北疆少儿“永远跟党走·颂赞新征程”——扎兰屯市首届青少年朗诵大赛精彩谢
·特稿:《红色金寨》为您解读金寨红起来、火起来的“奥秘”(图)
·特稿:“不忘初心,再铸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展开幕式在京隆重举行
·罗援将军: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百面战旗红》之“英雄长城中队”
·朱理治:“窑洞银行”行长的红色金融家(组图)
·特稿:第一张红色政权货币(组图)
·特稿:逯峰:传承海陆丰红色基因 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图)
·特稿:怀念父亲吴奚如(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我以我笔写精神——记砂岩画派和砂岩诗风的开拓者李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将于近期就基本陈列改版
马达时:生于八月一日
特稿:生于八月一日
红七军军部旧址2021年红领巾讲解员培训班顺利结业!
陈永乐:信您
特稿:信您
徐曙光:祖国北疆少儿“永远跟党走·颂赞新征程”—
特稿:祖国北疆少儿“永远跟党走·颂赞新征程”——
胡遵远:《红色金寨》为您解读金寨红起来、火起来的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