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对于今天、对于我,是难以忘记和不能忘记的。说不忘是因为它是创举、是丰碑;说难忘是对她的情感之特殊,因为我的外公张方毅就是长征这支队伍里的一员。
我的外公1913年腊月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城岗乡下洲村一个贫农家庭,祖祖辈辈靠租种别人的田地维持生活,家境贫寒。外公从小聪明机灵,在五兄妹当中,只有他吵着要上学并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可是家里穷的吃了上顿愁下顿,哪里有钱供他读下去,11岁那年,他为了生计,只能辍了学,而开始学弹棉花和穿蓑衣。
当兵就要当红军
1928年,兴国举行了第一次武装暴动,1930年又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毛主席先后两次来到兴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兴国点燃。
外公在学手艺那几年,接触到一些革命思想,诸如打土豪、分田地,回到家里就讲,家里大人听后虽然对分田地感兴趣,但也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告诫几个儿子说:“小孩子不要乱说话”。时隔不久,一支红军真的来到了城岗乡,住进了下洲村。他们不住老乡为他们腾出的正房,不收百姓送去的菜,就住在祠堂里。一放下行李就去贴标语,搞卫生,帮人家挑水,劈柴。那些红军穿着朴素,说话和气。外公常常跟在他们身后,不时摸摸他们的枪,心里向往着能成为一名带枪的战士,他们也很喜欢这个机灵的少年。在红军的帮助下,村里组织起了农民协会,有一天,常年满面愁容的外曾祖父露着笑脸对外公几兄弟说:“要分田了”。整个村庄喜气洋洋。外曾祖父也同意儿子们去参加儿童团的活动,从此,外公接受了更多的革命思想。
1931年7月,城岗圩上来了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外公好奇,借赶圩前去看个究竟,一到常去的那家店门口,见几个荷枪的士兵凶神恶煞地连叫:“滚开!滚开!”原来里面正在用鞭子抽打一个中年男人,从里面传来一阵哈哈大笑,不时又传来将瓷碗摔在地上的声音,外公害怕极了,赶紧往回走,在路上又碰见几个兵正在嬉皮笑脸栏着一个妇女。回到家里外公几天吃不下,睡不着,所见所闻,心里很不平静,红军和国民党的兵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他都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
我在翻看外公生前写的回忆录和留下的遗稿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青年时期的理想和心声,就是一句话,当兵就要当红军。
1930年—1932年间,外公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当过救护兵,照顾伤病员,又加入赤少队,感受军事训练,还到官田中央军委兵工厂和茶岭医院做警卫,可是人家嫌他年龄小,个头没枪高,背起枪来没法行走,没干多久就给劝说回家了。外公心有不甘,回到家里一边积极参加赤少队活动,一边帮家里干农活,想参军当红军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932年夏天,兴国县委决定从赤少队中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人组成模范师,外公积极报名,无奈又因个头矮没能去成。直到1933年5月,外公再一次报名参军,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他当时分在红三军18团二营工兵营当卫生员,跟随部队转战赣南、吉安和福建一带。这支部队在战斗中屡建战功,外公也由此开始踏上漫漫革命征程,并跟随毛主席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年的外公是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他选择了当红军。八十多年过去了,多少坎坷风雨,变化沧桑,党的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暖了十四亿中国人的心,历史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斗争的伟大政党,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何能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当时拥有飞机大炮的国民党反动派,这个无数次被国外学者和军事家提出的问题,其实早在三十年代,从一个像我外公那样普通的中国青年身上已经有了答案,答案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长征路上意志坚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1934年10月,外公随部队从兴国出发。在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连续取得四次反"围剿"重大胜利。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背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中央决定率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10日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
10月17日,外公所在部队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十八团二营受命来到于都河畔的渡口集结夜渡。渡河时,因人多竹排小,外公不小心跌入河中,营部文书李尤龙奋不顾身跳了下去,外公得救,李文书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前几年,我们全家到于都河边祭奠李尤龙,它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 ,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今天的于都河水静轻流,在中国地图上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然而,我心中的版图里,它永远都是探寻“初心”的源头……
长征途中,外公紧跟部队,克服各种艰难困苦,经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大小战斗。一天傍晚,外公在贵州的战役中打散被捕,几个国民党军官见到这样弱小的红军,盘算着是烧死还是杀死他,终因未来得及处置拖至天亮而被部队营救。此事后外公被提拔为排职干部,经历各种考验后,他的意志得到磨炼,变得更加坚强。
行军中,外公常边走边唱兴国山歌,不仅活跃了气氛,也消除了战士们的疲劳,得到部队首长的夸奖。这时的外公已由一个山沟里的放牛娃,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记忆中,外公经常唱《金沙江流水》,这是他最爱唱的歌:"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那山高水又深,更不怕路途长又长,我们下决心,战胜了困难克服一切疲劳,下决心我们要渡江。"那瞭亮的歌声至今仍在我们心中回荡……
长征是一段苦难悲壮的征程,最苦是过雪山草地。据不完全统计,红军翻越的雪山在73座以上,最高的海拔4950米。外公说,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就是过雪山草地。前方白雪皑皑、草地茫茫,到处是陷阱,路途遥远难辨方向;后面敌人穷追不舍,部队不敢怠慢前行;没有粮食,战友们只能啃啃野菜、饮雪水,实在饿了就煮皮带吃。当时部队上下都很胆心走不出草地。部队入川时流行疟疾,外公也被传染,又冷又热异常痛苦,是朱德军长的军医给了两片“奎宁”,这才转危为安。
红军将士靠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靠着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革命精神,在鸟兽绝迹的大雪山留下英雄的足迹,在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开辟了胜利的通道,创造了一个个惊动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那至死不渝的信仰,隐藏着不可战胜的力量……
历经一年多艰难险阻,外公所在的红一方面军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并于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共产党有幸保存了有生力量,为抗日奠定了基础,1937年11月,外公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
到陕北以后,深感胜利来之不易的外公努力学习文化,被部队选送到延安大学医士班学习,并取得医士和药剂士两个文凭。毕业后,外公分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卫生所任所长。此后,他越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为部队和老百姓解决医疗救护问题,当时在延安小有名气,朱德爱人康克清大姐也经常到卫生所看病。有一次外公骑自行车不小心撞了大姐,大姐笑着安慰外公:不要紧,小同志,好好学,将来会派上大用场的。
1937年9月25日,为阻挡日军的攻势,外公所在的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在平型关一带开展了对日寇伏击战,伏击日军辎重队,一举歼灭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 1千余人,缴获大量日式武器弹药和敌战车100余辆。平型关大捷是我军抗日首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在解放战争中,外公荣获了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勋章一枚,以及解放西北纪念章一枚。解放后,外公任西北军区公安政治部主任,定居西安。
外公常说,长征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红军的两大素质也是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政治素质,坚信红军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取得最后胜利;二是业务素质,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外公就是靠在红军医院学来的救护技能,运用在长征路上并不断提高。长征中出现过许多战争尖兵如工兵王、爆炸王、狙击手、通讯能手等,是长征得胜的关键所在。
回乡还要干革命
解放后,外公主动要求转业回乡。1952年,外公带着外婆、我的舅舅和我的母亲回到兴国。这时,政府发现外公居然没有死,才把他的名字从烈士名单中划去。
外公回乡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城岗乡,男女老少都涌到家门口嘘寒问暖,打听消息。那些门框上挂着光荣烈士牌的人们,更是刨根问底,希望自己家也像张家出现一样的“奇迹”。外公说那时看似热闹的场景,其实是沉重的。当时的城岗乡下洲村同去参军的还有好几个,只有外公一个活着回来,有的根本不知道死在哪里死于哪一场战斗或者疾病,尸骨埋于何处。一个城岗乡如此,一个兴国县如此,还有瑞金、于都,还有全中国。。。乡亲们哪里是来看他的呀,他们是把他看成了自己那已故的儿子、丈夫、兄弟,是以这种方式慰藉自己,祭奠亡灵……
经过苏区革命反反复复的“围剿”和反“围剿”拉锯战,兴国百姓体弱病残的遍地皆是,望着百废待兴的家乡,外公没有找政府报到要求解决工作,而是决定干老本行,在老家开一家药店,为民服务。外公和外婆心地善良,来者不拒,慢慢地因赊账太多,生意都快经营不下去了。然而,外公却获得了十里八乡百姓的赞扬。
1953年6月,时任兴国县人民政府县长的李贻树偶遇我外公,惊讶得合不拢口。他俩一起参加红军,一起长征,又在延安一起共事,两人可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李贻树责怪外公为什么不找他,而且政府也有给外公安排工作的责任义务。李贻树拉着外公说:“革命胜利了,共产党坐天下,国民党的烂摊子靠我们来收拾,现在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为民当家做主了,你快快出来工作吧,政府迫切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在李贻树的热情邀请下,外公离开那一片山村与土地,来到县里,当了新中国第一任兴国县卫生局局长。外公上任后,最重视的,就是当时迫在眉睫的除害灭病和卫生防疫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