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在皖西成立,这支传奇的革命队伍在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后,坚守大别山3年之久;长征出发时人数最少,仅有2980余人;长征途中创建新的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长征结束时人数不减反增,达到3400余人;最先到达陕北后,巩固了陕北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牢记红二十五军的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范,汲取党性修养的力量,对当下的党员干部,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红二十五军是对党忠诚的典范:从奉命坚守大别山到根据指示开始长征,从果断决策西征北上到整编编入红一方面军,每每在关键节点,红二十五军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其对党的绝对忠诚。其实,到达陕北之前,红二十五军经历了6任军长(旷继勋、蔡申熙、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徐海东)、4任政委(王平章、戴季英、吴焕先、程子华),部队组建、重建、整编一共9次,变化如此频繁,为什么这支队伍能够做到始终不变,一直听党话、跟党走?主要在于这支队伍的领导集体不仅有较高的领导才能和斗争艺术,更是对党绝对忠诚,他们铁心跟党走,愿意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因此得到了全军将士的信任和拥护。
徐海东就是这个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出生于贫苦家庭,祖上六代都是烧窑工人,徐海东14岁起当窑工,做了11年的“窑花子”,后来在武汉接受革命思想并参加革命。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以后,他舍弃在军阀部队升官发财的机会,1928年底回到家乡组织了“年关暴动”,轰轰烈烈的闹起了革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访时,徐海东沉痛回忆“我在家乡闹革命,遭到敌人疯狂报复,我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一共66位亲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甚至婴儿都被杀了,姓徐的都被杀光了。”[1]失去了这么多亲人,徐海东并没有退缩,他说我这个人很简单,从1925年入党那天开始,就下决心要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永不叛党!当年坚守大别山时期,由于环境艰苦,形势险恶,队伍里有人产生了悲观情绪,认为“革命完了”。徐海东总是坚定地反驳“革命永远完不了!革命就像这大别山,风吹不倒,地震不摇!”[2]多年的南征北战,徐海东身上留下了17处伤疤,他人生最后的30年,大部分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是他表示:“党把我一个没有文化、受尽旧社会痛苦、百事不懂的手工业工人,培养成一个高级将领。使我不安的是为党、为人民做的工作太少。今后我将像以往,虽然不能再为党更多地工作,但要做一个永远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3]
不管是革命初期、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还是人生后期,哪怕是不能更多的工作,徐海东也始终对党忠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红二十五军也是一支忠诚于党、听党指挥、作风优良的革命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4]所以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学习徐海东等先辈们的革命精神,继承红二十五军的优良传统,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始终对党忠诚,做到“入党的门、做党的人、听党的话”。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越是爬坡过坎,越是遭受挫折,就越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保持与党一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