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说要做个节目,和 101 中学做一个交流,我很高兴!两个原因:1、我这个老头子能和你们这些青年才俊交流,彼此知道想什么,多好!2、让我讲爸爸读书,会引起我很多回忆,让我感到又年轻了,像你们这么大年纪和爸爸在一起,爸爸教我读书。
陈毅元帅一生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他说爸爸只有两个爱好,一个是读书,另一就是讲笑话。军务倥偬,手不释卷。
小时候,爸爸给我讲过“一个人可能在身边经常交流的就是七、八个人,也许他们和你的水平差不多。但是,你学会读书,你就可以和古代的圣贤交流,和才子交往、和大科学家交流,如果你学会一门外文,你就可以和这个国家的人和书直接交往……”读书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自己提高的手段。
我想从三个方面,和 101 中学的才俊分享,讲一讲父亲的“简历”、“读书”和“翻译”。有些地方我会混来讲,主要想便于大家的理解。
1、父亲 1892 年出生,五岁上私塾,13 岁考秀才(1905 年)。故事……使他人生中第一次认识到清朝社会的不公平,后他转入了“新学堂”。
2、1911 年 11 月,参加响应“武昌起义”的学生军。也就是这个学生军为底子,熊克武组建了川军。父亲 12 年 2 月进入“蜀军将校学堂”开始了军事生涯,到 1950 年底昌都战役结束,他在战火中走过了四十年,他身上 11 处负伤,9 处重伤。有人说他身经不止百战,确实是这样的。129 师他是师长,抗日期间 129 师对日伪开战三万一千多次。有个问父亲“你的军事是怎么学的?”父亲幽默地回答他们“我从九个弹孔中学出来的。”
3、我讲一点两次他负的最重的伤:a 、丰战役和治疗眼伤(袁世凯 1916 年 3 月退位)的故事;b 、1923 年,作为“川军东路军总指挥”腿部负重仿,离开了川军。此后结识了吴玉尊、杨暗公,他们劝他参加“中国青年共产党”,他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太不对了”。后来他在五通桥买了房子,买了一屋子书,经这自己博览群书,练功治伤,然后出川考普,1926 年 5 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读书”是他寻求自身人生道路和革命理想的重要部分。
4、1926 年6 月,父亲以“国共合作政府驻四川总代表”的身份派回四川(主要是做川军工作,防止他们倒向北洋政府),一直到 27 年 6 月他离开了四川,在此期间他任过很多职务,如四川各路革命总指挥、国民革命十五军军长,发表过很多讲话。有一次杨森请他到万县二十军讲课,他讲道“李广名气大于程不识,李广是浪战,而程不识是叼刀警严,我更加欣赏程不识的做法”;后来,我又看到矛盾的回忆录里有一段“我第一次见刘伯承,是五零年在重庆,他请我们吃饭。他对 24 史很熟,他是共产党干部里真读书的!饭后,我把我收藏了多年的二十四史送给了他;我听爸爸说过他把五通桥家里的书给了叔叔,叔叔又说五零年爸爸让他把书捐给了重庆图书馆。八零年时,我决定到重庆图书馆去查,真找到了叔叔的捐书信和四千本书(包括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李广传中真有他的这段眉批!我想说的是“他学军事不仅是九个弹孔的经验,也是和古今中外人交流的结果!”
5、1930 年 7 月,他从苏联学习回来,在上海中央任军委参谋长,协助周总理做军事工作。他的理想就是“中国有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防”,所以那个时候,他成立一个“编译组”,他任组长,党必刚等二十来个人参加,中国的第一本“苏军步兵条令”(在军博)是他翻的,还有“司令部”、“游击战”等十七本小册子。31 年底,他以为军委参谋长的身份调往苏区协助作战,他把十七本小册子都带上了(这家是我们早期的军事理论书籍),到了苏区后,他兼任“红军大学”校长。他一边打仗,一边教学,在苏区创立我军的“司令部体系”。
在总结归纳前,我在讲一个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同志给我讲,在红大讲课时父亲讲到孙子,“兵者诡道”是孙子在军事理论上一个突破(人们多数都只讲究阵法)。结果有一个学生就问“什么是兵者诡道?”父亲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用我们川东人的说,不管黑猫、花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你把仗打赢就行了。”大家笑了,父亲又补了一句“兵者诡道,可不能用在同志之间,那就沒有道德和诚信了。”
确实,在军事上并没有没有定法,在不同的时期他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军事理论。比如:黎平会议后他任司令员,从乌江到过大渡河,基本都是兵者诡道,在骗国民党;在抗战时期,他提出“以游击战为主,不放弃有利时机的运动战,尽量避免与敌阵地作战”,并提出了“敌进我进,在敌人后方建立游击区”的想法;在解放战争中,他敢于以“千里跃进大别山”破局、“逐鹿中原”、“突破长江”、“进军西南”都提出突破性的军事思维;解放后,他又提出了“三化,以抓联合作战牵引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这么多新的军事思想从哪里来的?从和古人的对话,和智者的对话,和外国人的直接对活,以及身上的九个弹的实践,反复思索的研究中得来了的!所以你们喜欢读书太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