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阳当年木桥
红色故都瑞金武阳镇村头绵江河岸,一块芳草萋萋的草坪上,两棵两三人才能环抱的千年古樟树静静地屹立着,身姿欹斜,高可参天,枝繁叶茂,遥相呼应。树丛中,偶有鸟雀的叽喳声,他们的旁边,绵江河缓缓地流淌着,对岸是葱郁的草木和被掩映着的房舍。望着这一平生从未见到、绝妙唯美的胜景佳境,不禁屏住了呼吸。
周围的一切,显得格外静谧,在岸边踱步,思绪的触角自然而然伸向了87年前的峥嵘岁月。
1934年10月初,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转战于福建长汀一带的红九军团接受中革军委命令,作为先头部队率先行动。部队于7日傍晚来到瑞金武阳村,在地下党接应下驻扎在这里,意欲次日凌晨渡过绵江河前往会昌、安远。
村头绵江河上有一座供百姓过往的小木桥,桥面仅有20多块木板,13个桥墩,很为狭窄,且年久失修,稳固性差,一万多大军如何能够迅速通过?部队首长和地方党组织研究后决定加宽桥面。当地干部曾光林等人立刻挨家挨户进行宣传,乡亲听说后,纷纷捐献床板、门板、木凳、布包、油桶等物品加固木桥,支援红军渡河。有户人家甚至把新打好的婚床也抬了出来!有一位老奶奶拉住红军战士的手说:“我家有木料,你们拿去吧!”当战士们听村里人说这些木料是老人准备后事的棺木时,说什么也不动手。老奶奶说:“我人老了,也看得开了。在死之前,能为红军做点贡献,这辈子也知足了!”硬是让战士把木料抬到河边。军民连夜动手,天亮前加宽的木桥建好了。这是村里的群众纷纷端出已经做好的饭菜,让战士们吃饱了再行军。部队开始过桥,为确保桥身稳固,安全无虞,村里德高望重的邹老先生提出要有人下河护桥才行,随即就有100多个青壮年纷纷跳进水里,手扶肩扛桥墩,使红军将士们安全通过。时值深秋,天气寒冷,冰凉的河水没过肩膀,寒彻肌骨,所有人冻得上下牙齿直磕碰,浑身发颤,但他们没有退缩,坚持近两个小时,直到部队全部渡河。随即有380名武阳儿女参加红军,跟随部队进行长征。
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军和地方保安团占领中央苏区,各个地方相继沦陷。敌人丧心病狂地叫嚣要“茅草过烧,筷子过刀,一家通匪,十家连坐”。24日,保安团来到武阳村,到处抓捕帮助红军渡河的群众,然后将500多名青壮年、老人、妇女和孩子赶到河边,用绳子活活吊死在树上,以此示众,“以儆效尤”。
然而敌人错了,凶狠的手段,如何能够割断人民群众与红军血浓于水的感情?自1929年创立中央苏区以来的4年多时间里,人民群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党和红军才是自己的救星和贴心人。敌人的残忍凶恶,反而愈加密切人民与党和红军的关系,使之牢不可分!
距离河边约十米的这棵古樟树,昭示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天理难容,有一年夏天,雷公震怒,树上曾经吊挂过革命群众遗体的树枝随着一声巨大的雷响,被齐刷刷劈断!
岁月更替,绵江河潮起潮落,当年红军渡过的木桥早已被洪水冲断,不复存在,但1988年,人民政府在原先木桥的南面数百米处,建起了一座高大的混凝土双曲拱桥,方便了当地群众的交通出行。
站在当年木桥位置的岸边,思绪悠悠。木桥虽然不存在,但为了架设这座桥,武阳群众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永远铭记了下来。1996年,原国家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视察瑞金时,感念当年武阳人民的崇高精神,挥笔题写“长征第一桥”,题词制作成标识碑,树立在河岸边,永远向世人展现着武阳人民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刮目桑梓变,87年过去,武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没有忘记当年群众与人民子弟兵的鱼水之情,永远铭记着当年人民群众舍生忘死支援红军的崇高精神。愿老区人民的日子过得更加富强,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