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被那个时代和群众用口刻碑:这三位安徽省委书记做了什么?
2021-01-11 16:28:29
来源:人物传记
作者:彭劲秀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言思:中国过往的年代,之所以有时沉重,是因为饱含疾苦与辛酸。但我们能从苦难中走出来,背后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还有就是前辈人对这片土地和群众爱得深沉。

    此篇,是言思近日所读,读到深处眼含热泪,读后沉思良久,感叹: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叫为了农民?什么叫为改革发展探路子?读完此篇,会有更深认识。

    今时扶贫攻坚、奔全面小康,路遇困难,想想当年,读读此篇,或许将再无难事,因为什么困难都不比当年的难。值得今日干部思践!

    今日言思重磅推荐,安徽作家彭劲秀记他崇敬的三位安徽省委书记的文章,供社友思考交流。全文如下:

    自1952年1月新的中共安徽省委成立、曾希圣出任省委书记起算,至今已68年,其间有17人担任过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一职(包括一段时间内设置的省委第一书记)。建国之前于1949年2月成立、由宋任穷任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因只存在1个多月,故未计算在内。

    作为一个出生、成长并一直工作和生活在江淮大地上的安徽人,我虽然与历任省委书记都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了解不多,不能妄加评议。

    但是,凭我个人的听闻和感受,这些“封疆大吏”给我印象最好、评价最高、发自内心崇敬的,一是李葆华,二是万里、三是黄璜。

    (一)

李葆华工作资料图来源《李葆华画册》

    李葆华在安徽有“李青天”之誉。

    他在安徽工作仅4年多一点,但平反冤假错案2万多件。

    据《张恺帆回忆录》载,李葆华来安徽任职后的新省委指示:“凡属冤、假、错案,包括右派,有多少平反多少”,使大批蒙冤者重见天日。

    不仅如此,对平民百姓的疾苦,只要反映到他那里,他不推不拖,总是尽力、尽快予以解决。

    如蚌埠火车站职工张承友因公致残,身边需要人照顾,渴望早日把在大西北工作的妻子调到身边,以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这样的问题,本来是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应该解决的,何况还是因公致残,更应该尽快解决。然而,他费了不少周折就是解决不了。

    在几近绝望的时候,他忽然想到“李青天”,于是决定试一试。

    他赶到合肥,无奈省委的门卫不让他上楼,他便在楼下等候,下定决心,不见不走。“皇天不负有心人”,当他看到李葆华从大楼出来走向汽车时,他连忙一瘸一拐地奔过去,双手抓住李葆华的手,泪流满面。

    工作人员要把他劝走,被李葆华阻止。李葆华没有像绝大多数官员那样叫他去找有关部门,一推了之,更没有置之不理,扬长而去,而是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之后,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迅速写了几行字,撕下来交给张承友,并告诉他回去找李彬。

    不久,他的爱人顺利地从甘肃凉州调到蚌埠工作,长期困扰他的一大难题终于因李葆华写了几个字得以解决。

    回顾信访史,像李葆华这样接待、处理群众上访形式的事例,虽然不能说绝无仅有,但至少可以说是极为少见的。

    这使我想起西班牙哲人葛拉西安《智慧树》中的名言:“拥有权力可以让你行善更容易”。

    任何官员都拥有一定的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做坏事、恶事。也可以用来做好事、善事。

    拥有权力的官员只要心怀良知,敢于担当,有时说一句话、批几个字就能解决平民百姓很难解决的困难,就能使身处逆境的人摆脱艰难的困境,踏上人生的坦途;就能使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蒙冤者沉冤得雪,重见天日。

    可惜,拥有权力同时又拥有善心、愿意做善事的官员犹如凤毛麟角,是很难幸遇的。

    后来,当张承友听说李葆华逝世的消息时,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元宵节那天,他万分感慨地说:“今天是正月十五,我要给老书记烧把纸。”

    一个官员为人做了好事善事,从而赢得普通平民一声由衷的赞誉、一把滚烫的热泪、一生难忘的怀念,那么,这位官员必是一位难得的好官。

    (二)

万里在田间调研资料图来源网络

    再说万里:

    1975年,第一次复出的邓小平针对各行各业因动乱造成的混乱局面开展整顿,出任铁道部长的万里对铁路系统厉行整顿,努力恢复正常秩序。天安门四五运动发生后,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万里也被贬到辽宁营口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粉碎“4人帮”后,1977年6月16日,万里被中央召回北京。中组部负责人与万里谈话,说中央考虑让他去湖北担任省委第二书记。万里一边在家里查找有关湖北省的资料,一边等待中组部的正式任命。

    万里决定到湖北之前看望一下邓小平,向这位老首长辞行。此时的邓小平虽然还呆在家里,但第二次复出已成定局,只等待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复出。

    他听万里说要到湖北任职,迟疑地说:“不对吧,怎么到了湖北?”万里说:“中组部跟我谈的话,还能有错!”

    邓小平说:“我不是说湖北不能去,相对而言,安徽是个重灾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你得去安徽,给我杀出一条改革的血路来!”

    万里笑了,说:“话已经谈了,怕不好更改了。”小平挥了挥手,说“你不要急着报到,再等一两天。我会向中央建议,安徽这个老大难的省份,要有个得力的干部去!”

    邓小平说:“安徽是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贫穷大省。贫穷是历史上就出了名的。造反者揭竿而起,那里出了个洪武皇帝,也是乞丐出身。最后也没有摘掉安徽贫穷落后的‘桂冠’。我们共产党来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好呵!上世纪60年代发生在安徽、河南那一带的大饥荒,教训沉重,我们国人是不能忘记的。这里又是‘文.革’的重灾区,饱受‘4人帮’破坏和影响。‘文.革’中派性斗争激烈,造反夺权,打倒一切,闹得很凶,极‘左’思想十分严重。1967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驻皖部队派出一批部队干部支‘左’,在制止武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时间长了,一些支‘左’的部队也陷入了派性大战:‘好派’与‘屁派’。‘4人帮’被揪出之后,全国上下投入揭批‘4人帮’篡党夺权的罪行,清查与‘4人帮’篡党夺权有牵连的人和事。可安徽省委却按兵不动,死水一潭。借口说安徽情况特殊,‘4人帮’没有插手安徽。因此,对清查‘4人帮’的工作不积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已捂了8个多月的盖子,成了全国最后一个还没有解放的‘台湾’省。这怎么能行啊!”

    党中央接受了邓小平的建议,决定任命万里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和安徽省军区第一政委职务。1977年6月21日,万里从北京抵达合肥。

    据金寨县党史县志办档案局胡遵远《金寨之行促使万里“改弦更张”抓农村改革》一文披露:万里到达合肥的第二天,就召开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解决安徽领导班子问题》的指示,果断地改组了安徽省的领导班子。

    紧接着,他就快刀斩乱麻,对那些派性严重而又不肯悔改的领导干部和造反派头头,该调的调、该撤的撤、该抓的抓,同时为在“文.革”期间受到打击迫害的干部群众平反昭雪,并将那些没有问题、却被“靠边”和仍然关在“牛棚”的干部解放出来,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

    与此同时,许多县市要求紧急调拨粮食的报告和各地关于逃荒要饭人数剧增的信息接连不断地送上来,万里深感事态严重,于是他决定亲自下去做一次认真的农村调查。

    万里指定省委班子中长期分管农业的王光宇和他一道下去,并把王光宇请到自己车上,从淮北到皖中,再到江南,事先不打招呼,每到一地,一竿子插到村、访到户。一看、二听、三问。

    他把全省大部分地区都跑到了。通过所看、所听、所问,心情极为沉重,回忆起这次农村调查,万里十分感慨地说:

    “我这个长期在城市工作的人,虽然不能说对农村的贫困毫无所闻,但是到农村一具体接触,还是非常刺激。我们有些人瞎指挥,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三年困难时期饿死那么多人,教训很惨重,但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总结。”

    在定远炉桥,看到一个上身没穿内衣、只穿了件空心棉袄、腰间系着条旧布带的青年农民。万里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拍拍肚皮说:“没有别的要求,能填饱肚子就行。”万里说,这个要求太低了,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这位农民又打开袄襟拍拍肚皮说:“里面少装点山芋(红薯)干子!”万里听罢,良久无语。

    万里早就听说安徽有个以讨饭闻名的花鼓之乡凤阳县,于是,万里就把这个县作为他的一个重要的调研点。在凤阳县的铁路沿线,他亲眼看到蓬头垢面、拖儿带女的农民,成群结队在同拦截他们的干部“玩”着“老鼠和猫的游戏”,争先恐后地扒车外流。

    他忍不住地对当地领导发了火:“不要再念紧箍咒了,再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禁止人家出去要饭,你们就要想想办法让大家吃饱饭呀!”

    对凤阳农民外出讨饭的问题,有人说:“这里的农民有讨饭的习惯。”万里听了,气愤地说:

    “讲这种话,立场站到哪里去了?是什么感情?我没听说过,讨饭还有什么习惯!我们的农民是勤劳的,是能吃苦的,是要脸面的,我就不相信有粮食吃,有饺子吃,谁还愿意去讨饭?种粮食的农民饿肚子,这说明我们的政策不对头!”

    11月7日,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金寨县,县委书记带着他的班子前来迎接。万里逐一握后手说:“不需要这么多人来陪我,金寨还有60万人口,你们该干啥干啥去。给我一个县办主任当向导就行了。”

    万里到一位老红军家,听老人说他家一天只吃一顿饭。“万里进了屋,两眼一扫,只见家徒四壁。这边是锅,那边是床。母亲和两个闺女在床上,缩坐在一起。旁边的被子已露出了棉絮。”而且“他们全家只有一条裤子,穿在了老头的身上。”

    万里又到一位陈姓老红军家。“陈老先生14岁参加工农红军,膝下无儿无女,时下已经71岁,他与小他7岁的老伴相依为命。两位老人骨瘦如柴,手臂上的青筋鼓得老高,脸颊像核桃似的,营养极其不良。70岁的人长得比80岁的人还显老。

    老人对前来的万里说,“前天不知吃了什么树叶子,五天没有大便,多亏老太婆用树棍、硬是把石子般的粪蛋从肛门里一点一点地给抠出来,要不然今天还见不到你们哩!”老人说了一大通沉痛的话,“说完眼眶中涌出一汪泪水……”

    “从这位老红军家里走出来,万里又来到另外一户农民家。看上去这户农民也是家徒四壁,门窗都是土坯的,见不到一件木器家具。”万里在锅灶旁边发现“三个赤身裸体的孩子,都缩在灶膛里!原来烧过饭的锅灶,这时尚有余热,三个没有衣服穿的孩子正好挤在里面御寒。”
   
    “万里走出这家茅屋,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当晚,在金寨县委(扩大)会议上,他第一次摔掉了自己的帽子,他激情四射!他把自己全天的所见所闻一股脑地向大家兜撒出来,质问在座的知道不知道这个情况?从书记到县长,他一个一个地挨着问,目光灼人。”

    最后他长叹一声:“中央把我派到这个省,我万里也有责任呵!想想我们解放都快28年了,老区还是这样穷,我们对不起老区人民呵,4口人一条裤子、食不果腹,我们何颜以待?问心有愧呀!过去只听说大别山区还很贫穷,但是没有想到竟然贫穷到这般地步!老是莺歌燕舞,这个问题不解决,三年禁讲莺歌燕舞!讲实话是要被打倒的,我已经是第二次被打倒的人了,我不怕第三次被打倒!救火救急。你们立即调查,金寨究竟有多少人过不了冬,缺欠多少,如实上报,我来救济!”

    他还鼓励各级干部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竹木加工。利用山区的水利资源,多办一些小型电站。提出“一定要把公路都修通。你们计划一下,民工建勤也好、民办公助也好,要尽快地把全县的公路都修通,越快越好,公社要先通车,省里可以考虑支援你们一些交通工具。

    二是解决国家兴修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占用你们十万亩土地的问题。你们要千方百计地把库区生产搞上去,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当然,国家也要尽力支援、尽快落实电费提成问题。万里一再指出,你们县现在有的农民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怎么能搞好四个现代化?”

    “一个星期后,金寨县要求的救济报告送到了省委,送到了万里的桌上。万里毫不犹豫地挥笔写道:拨批金寨县救济金120万元;救济棉14.5万斤;救济棉布108万尺;救济粮50万斤。”

    消息传到金寨,老区人民奔走相告。那位姓陈的老红军领到救济粮时,才知道当时到他家做客的就是省委书记万里,他激动地说,有这样的好干部,我们党有救了。

    以前有个包青天,现在有个“万青天”啦!安徽有希望啦!

    从金寨回到合肥,万里当即主持召开了全省各市县书记会议,他首先谈到自己在金寨县农村调查的感受。

    他说“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民,为了我们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当年,老娘送儿子、媳妇送丈夫、弟弟送哥哥,参军参战、前仆后继;一个当时只有20多万人的金寨县,当红军、牺牲掉的,就有10万人!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的今天?可是,解放以后,我们搞了那么多年建设,老区的老百姓还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十七八岁的姑娘连裤子也穿不上!我们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问心有愧啊!中国的革命是从农村起家的,是农民支持了我们;但是进了城,我们有些人就把农民这个母亲给忘了,忘了娘了,忘了本了!”

    他说,他不能容忍一个农业大省的农民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这不对头!这里面有问题!这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了!“首先得想办法让农民有饭吃!否则,连肚子也吃不饱,一切都无从谈起。”

    与此同时,他又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他沉痛地说:“原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么低啊,吃不饱、穿不暖,住的又是房子不像个房子啊!我真没料到,解放20多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社会主义吗?……”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几次都说不下去话了。“我们必须改弦更张,”他坚定地说,“我们要用新的政策、新的办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很快,安徽省委正式出台了一个震惊全国的《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

    这份文件针对当时农村政策方面存在的几个严重问题,拨乱反正,做出了包括“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生产队根据农活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等内容在内的具体规定,突破了许多禁区。

    文件下发后,干部在台上宣讲“省委六条”,人们在台下听。台上念完了,台下就喊“再念一遍!”这文件和过去的官样文章完全不一样。念到关键的地方,比如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台下又喊“念慢点儿!”

    有记者问来听宣讲的老汉:“这六条,哪一条你最高兴?”老汉笑着说:“我都高兴!”

    定远县严桥公社一些生产队干部说:“《六条》规定实在好!我们最高兴的是专门写了一条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明确规定了生产队在保证完成上交任务的前提下,有权因地制宜地搞种植,任何人不得干涉。”

    “省委六条”无疑是第一份突破“左”倾禁区的有关农业政策的开拓性文件;是它坚定、有力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序幕!

    安徽省委经过讨论,果断决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都可以借给社员种麦子和油菜,并鼓励社员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开荒多种,谁种谁收,国家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

    安徽省委做出的“借地度荒”的决定,不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农民自我解缚的勇气,不少地方由借地转为包地,把全部小麦、油菜包到户去种,由此引发了“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又称大包干。合同中不规定生产费用限额和产量指标,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公共提留以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

    即“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万里在安徽期间,以非凡的政治胆识,大力支持、推广肥西县山南镇“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的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管理体制变革,为开辟中国农村改革的崭新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珠海视察时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是立了功的。”

    的确,万里通过实地调查,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贫穷,横下一条心,顶住极大的压力,冒着极大的风险推行“大包干”,一举解决了千百万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农村改革开辟了道路,堪称功德无量!

    (三)

黄璜工作调研资料图来源网络

    黄璜,十几岁就参加革命,1949年入党。建国后在华东局、安徽省委、安庆地委从事机要工作。担任过望江县委书记处书记、安徽省委组织部一级巡视员、无为县委第一副书记、六安地委常委兼霍邱县委书记、六安地委副书记等职。

    1983年3月被中央破格越级提拔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军区第一政委。1987年7月任江西省副省长。1989年12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宁夏军区第一书记。

    黄璜任安徽省委书记期间,坚决执行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改革开放。

    当时安徽出了一位经营“傻子瓜子”的个体户年广九。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炒瓜子,后来办起芜湖第一家私营企业——傻子瓜子厂,生意越做越大。到了80年代初,雇工竟达到103人之多,其生产能力达到日产瓜子9000多公斤。

    “傻子瓜子”促进了芜湖瓜子市场的快速发展,不到4年的功夫,芜湖瓜子市场從事瓜子生产经营的企业多达57家。1981年全市瓜子产量不到100万公斤,到了1984年就猛增到了270多万公斤(占全国市场的百分之66),上缴国家利税达400多万元。

    年广九的“傻子瓜子”成为当时全国雇工最多、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从而引起姓“资”姓“社”争论。

    有关部门、有关领导在考虑“动不动”年广九的问题。所谓“动不动”就是要不要对年广九采取严厉的限制乃至强制措施。年广九不止一次被关,当然非常害怕。他便给省委书记黄璜写了一封信。

    黄璜收到年广九的信后很快给他复信说:

黄璜同志给年广久复信的原件资料图来源网络

    “年广九同志:三月二十七日来信收悉。你是安徽有影响的个体劳动者之一,各方面都很关心你。你决心开拓前进,以更大的成绩回答各方面的关怀,这是非常必要的,我预祝你取得新的进步。”

    在当地领导和有关部门准备“动”他,即将要对他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省委书记黄璜亲自给他复信,而且在信的开头就称呼他“年广九同志”,这是对他多么大的信任、保护和支持啊!

    黄璜在信中肯定年广九“经办的企业,对搞活经济,繁荣市场,方便群众,安置就业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家应该保护你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正当权益。你在来信中提到的问题,已告诉芜湖市委,请和光琳(时任芜湖市委书记陈光琳)、街道的同志以及市有关部门联系,他们会关心支持你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回忆兄长谷弘同志(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回忆兄长谷弘同志(组图)
·特稿:安徽金寨:县公安局举行升国旗迎警旗仪式庆祝中国人民警察节(组图)
·特稿:一位离休老兵的故事——记亲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清贫一生的袁学槐(组图)
·特稿:《中国雷锋报》创世界第一认证世界纪录(组图)
·特稿:“爸爸忙到‘忘’了我,但他是我的大英雄”——献礼中国首个警察节(组图)
·特稿:怀念周恩来总理
·特稿:怀念周恩来总理
·特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红色文艺轻骑兵宣讲团(组图)
·特稿:广东南雄市政协召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调研座谈会(图)
·特稿:重走红军长征路 体验长征精神魂(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被那个时代和群众用口刻碑:这三位安徽省委书记做了
赵汉雄:回忆兄长谷弘同志(组图)
特稿:回忆兄长谷弘同志(组图)
广东南雄市老促会第六届第36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
江长青、肖飞:安徽金寨:县公安局举行升国旗迎警旗
特稿:安徽金寨:县公安局举行升国旗迎警旗仪式庆祝
曹健雄、袁郁胜:一位离休老兵的故事——记亲历解放
特稿:一位离休老兵的故事——记亲历解放战争和抗美
王富志:《中国雷锋报》创世界第一认证世界纪录(组
特稿:《中国雷锋报》创世界第一认证世界纪录(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