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吉林安图2020年7月2日电(阚世良、安学斌)
吉林省安图县首任知县刘建封,誉为长白山文化之光。其科学考察长白山所著《长白山江岗志略》,全书十余万言,内容详尽丰富,举凡历史沿革、江山气势、奇峰圣水的释名、特异的自然现象、奇人怪物、山珍特产、古迹民俗、民间传说等等包罗万象,是一部全景记载长白山风光、风物、风情的重要著作,历经百年仍无后人著作可出其右,是研究长白山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之一。
今人认识长白山,神圣、神奇、神秘,原始、源头、元气
《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了一段有关黄芪的传奇故事:“土人讲述,光绪元年,有一河南人胡东岩在桦甸的富儿岭上,采到了高数丈,大四握的黄芪。为方便携带,他把采到手的黄芪用刀截了十余段,赴吉林出售。一药客出千金购买,之后告诉他,‘此物非凡。’说这是长白山两大旗杆中的一个,如果完整出售的话可值万金。胡东岩听后悔恨不已。”
这段记述中写到的黄芪,应当是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发现的最大的一株黄芪。
在中国,黄芪作为中草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组方,“君臣佐使”,用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代指各味药在处方中的不同作用。黄芪一直作为“君药”使用,有“十药八芪”之称。
《本草纲目》记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芪在古代写作“耆”,专指六十岁的老人。黄芪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并且不叫黄耆,叫“戴糁”,相传是为了纪念名叫戴糁的中医。
中药有北药、南药之分,来源于药材经营者的行业俗称。山西省、河北省等华北地区产的药材原称北药,东北产的药材俗称关药,现将东北产的道地药材称为北药,长白山是北药重要产地之一。
黄芪又分为黄芩、绵黄芪、铁杆黄芪、膜荚黄芪等,别称“王孙”。黄芪色黄、高大挺直,有皇族气象,故称为“王孙”。
唐代诗人王维,《送别》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诗里面写的王孙,就是指黄芪。
黄芪,又名绵芪,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至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吉林、黑龙江等地。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灭绝的危险,现确定黄芪为渐危种,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是医家圣药,“补气诸药之最”。科研人员曾做过实验,让动物服用黄芪水。结果发现,服用黄芪水之后的动物,体重增长比没有服用黄芪水的动物要快得多,并且体内含有的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有明显增长。服用黄芪水的动物放入水中游泳、坚持的时间较长,并且日常尿液也增加了。
黄芪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新唐书·许胤宗传》记:许胤宗在他初任新蔡王处参军之职时,柳太后患中风,不能说话,也摸不到脉络。许精医道,知太后阳气虚,气血不能流,口有时不能进汤药,就用黄芪、防风煎出几十斛热汤,置于床下,熏口鼻、皮肤。药味弥漫一昼夜,柳太后渐渐苏醒能言,后遂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