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海清,安徽省金寨县人,1909年出生在金寨县一个偏远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他21岁投身红流,百炼成钢。他28岁参加抗战,战果辉煌。在抗日战场上,他“受伤不叫喊,面对牺牲不哭鼻子”,他机智勇敢、身先士卒,他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在他身上,还有着“枪一挥,日军伪军都跑了”的传说。
赤心报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滕海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教导大队大队长。1938年3月,在抗大学习时,曾托同乡打听家人消息,才知道母亲已在6年前因病无钱治疗去世,父亲5年前被“还乡团”抓到大牢里折磨致死,几个兄弟姐妹也在国民党迫害下流离失所,多数已不在人间了。滕海清强忍悲痛,更加坚定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决心。
8月,抗大毕业后,滕海清被分配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工作,任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开始了与彭雪枫的结识与交往。当年,竹沟镇的知名度很高,有“小延安”之称,而彭雪枫与竹沟镇样有名。当地民谣唱道:“穷人穷,骨头硬,要跟雪枫闹革命。”当时,彭雪枫的党内职务是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对外职务是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滕海清初到竹沟镇时并未遇到彭雪枫。9月下旬,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豫东,于10月到达西华县,与另外两支抗日游击队会晤。在会师时,彭雪枫见到了滕海清,问道:“你就是滕海清同志?鄂豫皖红军的老兵,当过团政委。”滕海清回答说:“司令员,早知道你的名字,就是没有机会见面。”彭雪枫说:“我俩虽是第一次见面,不过说起来我们还是老同学呢!红军大学的同学,对吧?”“哪里能跟司令员相比呀,你们是首长深造,我是补课,入校也晚多了,红大已改为抗大了”膝海清说。彭雪枫说:“那也算是校友呵,老校友又走到一起来了,好啊!……海清同志,你来了我十分高兴,你的情况我都知道了,工作干得不错啊!到西华的时间不长,名气可是很大呀!老百姓都知道你会打仗,枪一挥,日军伪军都跑了……”。就这样滕海清与彭雪枫见面了。
临危不乱
会师后的3支游击队合编,番号仍为新四军游击支队,下辖3个大队,滕海清被任命为第二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对滕海清说:“你在红军时担任过团政委,我把部队交给你,我就放心了。你要带好这支部队,这可是我们东进豫皖苏区革命的血本!”10月,游击支队向豫东抗日战区挺进,突遇日军骑兵袭击,在彭雪枫果断指挥下,滕海清率部奋勇反击,首战告捷,随后相继参加了西陵寺、陈寨、宋庄等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2月,第二大队整编为第二团,滕海清任团长,奉命向北挺进,破袭日军交通干线,在经过豫皖交界的苗圩子时,遇到一支国民党地方部队的阻挠,滕海清带着两名通信员前去与该部队的苗司令交涉。苗部驻地戒备森严,只准滕海清只身进入。苗司令满脸煞气,滕海清瞥了他一眼,问道:“苗司令是不是抗日的?”“是的,鄙人的队伍是坚决抗日的!”“既然是抗日的,为什么不借道于我呢?再说,我就一个人,何必搞得这么紧张?这样又如何打鬼子?”苗司令顿时张口结舌。滕海清对他晓以大义,最终苗司令同意借道给新四军。7日,滕海清在亳北芦家庙发现一部伪军,随即于8日夜指挥部队杀进芦家庙,勇猛穿插,分割歼灭,毙伤敌军200余人,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和日军进攻亳县的作战计划。芦家庙战斗是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皖西北后的第一仗,沉重打击了当地日伪军的器张气焰,使其进占亳县的企图落空。
1938年2月,在日伪军的严锁下,部队粮食奇缺,滕海清也因饥饿而浑身无力,看着指战员受冻挨饿十分着急,无奈之下和政委谭友林商量卖掉了部队的大骡子。看者大骡子远去的背影,两人心里十分不会。滕海清转身对团部司务长说:“一定要抠紧点花呀!”5月,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滕海清率部进到宿县地区,连续对当地的日伪军据点、车站、县城发起攻击,经过2个月的艰苦作战,毙伤日伪军1800余人,攻战了多座县城,解决了部队的给养困难。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吸收了1000余名淮上青年入伍,从而完成了预定的“打仗、扩军和筹款”三大任务。11月,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
1940年7月,新四军第六支队与南下的八路军一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4个旅,滕海清任第五旅旅长,于10月率部进驻板桥集。11月,日伪军5000余人,在飞机和坦克掩护下对蒙城、涡阳区进行“扫荡”。第五旅在板桥集与日伪军先头部队展开激战,敌人在付出很大伤亡后仍不死心,企图重新增兵包围板桥集。发现敌军意图后,滕海清率部迅速撤离板桥集,在跳出包围圈后,突遇前来增援的日伪军,他命令部队果断出击,打得日伪军乱做一团,向涡阳溃退。经过3天激战,以小的代价成功粉碎了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歼灭日伪军1000 余人,击毁汽车、坦克10余辆,击落日机1架,受到八路军总部的通电嘉奖。
处变不惊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五旅改编为第十一旅。滕海清任第十一旅旅长。2月,国民党顽军向豫皖苏边新四军根据地大举进攻,日伪军也趁机出击,新四军四师面对数倍敌人的夹击,损失严重,被迫向津浦路东转移,滕海清率全旅最后离开津浦路西。7月,四师召开大会总结反顽的经验教训,滕海清提出在路西反顽中部队损失较大,主要应检查本单位指挥上的问题和不足,上推下卸的风气要不得。滕海清敢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剖析自己,受到大家的赞许。9月,四师师部决定,第十一旅三十三团划归第十旅建制。由于第十一旅自身伤亡也较大,兵力严重不足,因此部分干部认识不够统一。滕海清与旅政委孔石泉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坚决执行师部决定。不留三十三团一人一枪弹,完整地将该团划归第十旅。
1942年1月,33岁的滕海清与淮宝县民运部部长王彬结婚,婚后第3天,便率部队开赴战场,投入到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中。11月,面对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滕海清率部队坚持内线游击战,33 天内作战37次,有力地配合了全师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1943年3月,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突然侵入新四军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山子头,杀害新四军伤员,叫嚣建立“反共基地”。在多次劝说无效后,滕海清奉命率部围歼了韩德勤部,俘获韩德勤以下1000余人。山子头反击战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顽固派争夺苏北、驱赶新四军的计划彻底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