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洞照 (南向北)
红军洞照 (内部)
被誉为“郴县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五盖山镇,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原郴县)东南面45公里处,为岭南山脉之一。在20世纪革命战争年代,始终保持红色旗帜不倒,除了朱德、陈毅、萧克等革命前辈意志坚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天然的自然条件:山峰耸立,直插云霄,峰顶常年被雲、雾、霜、露、雪所盖,古树参天,沟壑纵横,天然洞穴和可食用植物多,当地群众基础好的便利条件,方便隐藏保护革命者的有生力量。
从1928年湘南起义至新中国成立,革命先辈们在五盖山开展了20多年艰苦卓越的斗争。在进可攻、退可守的五岭山脉扎下根来,坚持游击战争,在湘南地区建立起新的战略支撑点,为郴州树立起一面战斗的旗帜,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革命遗址。如李鄂三打大奎上,朱瑛、朱彬烈士故居,朱森、朱焱故居,陈鹏烈士故居等,它们犹如红色遗珠,点缀在五盖山绿色生态的土地上。
但有一处较少为外人知晓的地方,那就是位于五盖山镇太平头村杨柳树下的红军洞。
太平头村与宜章县杨梅山镇交界。这里山势雄伟,涧流淙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质肥沃,森林茂密,荆棘遍布,松树、杉树等针叶林随处可见。有天然巨石堆砌而成的石洞群从山脚顺山势而上延伸至山腰,大小不一,共有十多个山洞。
1928年湘南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带领起义部队在五盖山战斗过一段时间。当年萧克将军浴血罗霄,曾在此伏神兵,歼鬼魅,疗战伤,与山洞结下了不解之缘。湘南游击队队长李鄂、李林等人曾经以此为据点,与国民党部队开展了长达10多年的游击战。这些山洞因红军伤病员曾在此养伤,被当地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红军洞”。其中最有名的一个红军洞位于太平头村杨柳树下的一处山坳里,距离太平头村委会约1.5公里。
如今,人们要探寻红军洞,可以开车沿着X045线再经过前几年才修通的村组公路前行。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要,车开到山上停下来后,要走一段上坡路才能到达山腰间的红军洞。洞口用方形大理石砌成四方孔,因此也叫四方洞。中间恰好留有一个人的空间可以爬进爬出,厚度约0.5米,非常坚固,敌人曾经用手榴弹、六0式小钢炮也没有将洞口炸开。洞口两侧设置有射击孔,易守难攻。洞内比较宽敞,洞连着洞,内曾安置过铁门,有人工加工的踏步和平整的休息处,是游击队的主要栖息地。
这次探访适值秋天,虽然洞外烈日炎炎,洞内却阴凉湿润,有泉水叮咚响,需要用手电筒照明才能往洞内深处前进。刚进入洞内,耳边突然一阵“吱吱”声响,等眼睛适应了洞里光线后,只见洞里蝙蝠翻飞。从洞口沿着62个台阶下到洞底,只见洞内时而狭窄,时而宽敞,洞口最宽处约有七八米,洞顶最高处约十米,宽阔处可同时容纳60多个人。在进洞约20多米处,有一个比较宽阔的地方,洞壁上“縂部”两字清晰可见,“陈?”两字却比较模糊。同行的当地考古爱好者朱嘉峰认为,要么是陈鹏,要么是陈毅,因为陈鹏是当地革命烈士,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曾率领郴县赤色游击队,到苏仙区良田镇折岭一带接应过朱德、陈毅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陈毅曾任过郴县县委书记,在五盖山一带打过游击战。山洞底部有一条小溪清澈透明,可以直饮,便于游击队员们生存。红军洞其实是由一个个石洞组合而成的,全长约两公里,从东南面的杨柳树下到西北面的茶园组下洞两个洞口均可出入,洞内可隐藏三四百人。
五盖山是动植物宝库,野菜野果漫山遍布、飞禽走兽不计其数,在大山深处即便是好几天断粮也饿不死游击队员,倒是山里本来就居住分散的村民被强行移民并村后,国民党部队捣毁村民原有的房舍,给湘南游击队员们的借宿造成了困难。但这点困难怎么难得住游击队员呢?队员们碰到小山洞,因形就势砍楠竹、割毛草,随手就能搭起冬暖夏凉的宿营地。出洞时,朱嘉峰一脸敬仰地说,“这里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洞洞有传奇。”
据太平头村一组85岁的朱丙财老人介绍,这个山洞位于苏仙区五盖山镇、宜章县杨梅山镇两个镇交界处,占有两不管之利;居高临下,便于观察,可以瞰制东南两个上山方向的来人;从洞中能穿来穿去,上下自如,是一个天然隐秘的指挥所和隐蔽部;背靠着大山,翻过山岗就是宜章县管辖的地方;山下有敌人来可以及时发现,一旦发现危险,可依据山洞后面的退路悄悄转移,进退自如,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李鄂、李林领导的湘南游击队曾以此洞为作为秘密联络地点。
李鄂、李林究竟依托这个山洞活动了多长时间,组织过什么会议,指挥过什么战斗,如今已经无法精确考证了。但李鄂领导的湘南游击队三打大奎上乡公所(现五盖山镇办公地),离山洞仅有5公里的路,这个山洞也许是游击队出击的一个阵地。后来的南方三年游击战,湘南红军游击队300余人被改编为新四军暂编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1938年4月从耒阳县灶市街出发,开赴抗日前线,并设立新四军驻郴州通讯处。不久两个大队被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李林任副营长……无疑,这个山洞一带,正是李林等人在五盖山开展游击斗争的一个地理中心,也是郴县革命斗争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