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钧同志: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毛泽东)
封面
翻盖
背面
小内页
大内页
陈伯钧同志的光辉业绩是永不磨灭的。( 徐向前元帅)
陈伯钧(1910.11.26-1974.2.6)四川省达县河市坝镇人。1926年底由四川省立第四师范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并参加北伐,1927年5月入党。参加秋收起义后历任团部副官、新兵训练处主任、排长、教导队副队长、连长。1930年起历任红20军参谋长、红3军7师师长、红15军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红五军团13军、15军合并缩编为红13师后任师长。在红军撤出中央苏区长征整编中,接替上调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复任红五军团参谋长。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历任9军参谋长、红军大学主任教员、红4军参谋长。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调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抗日战争中首任八路军359旅旅长、抗大训练部长、抗大2分校校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前方指挥所第一副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秋收起义、五斗江战斗、草市坳战斗、龙源口战斗、黄洋界保卫战、水南战斗、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漳州战役、南雄水口战役、乐安宜黄战役、长征、陈庄战斗、热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并指挥了湘西剿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2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
陈伯钧故事:
中央苏区歼顽敌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陈伯钧率部追击国民党军谭道源师,歼灭该师过半,缴获步枪2000余支,机枪46挺;反击公秉藩师时,巧妙运用战术,抄小路预先设伏,将公秉藩师全部缴械。
长征后卫建奇功1934年10月18日,陈伯钧率红五军团第13师长征,担任红一方面军后卫。他率部血战湘江一天一夜,保障了中央红军安全渡江。全师也胜利渡江。皎平度阻敌九天九夜,确保红一方面军全军渡过金沙江,粉碎了蒋介石的围歼企图,为长征奠定了胜利基础。陈伯钧因此被誉为长征"铁屁股"。
戎马倥偬记日记战争岁月中陈伯钧始终保持记日记的习惯,从1933年至1950年记下了4000多篇。以一个参与者的视角,记载了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和人民军队的战斗足迹,涉及1933年的反“围剿”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与张国焘分裂路线面对面的斗争,以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被学术界评价为在党史、军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历战争和动乱年代而被保存下来这些日记,已成为研究历史的宝贵原始资料。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
《陈伯钧日记·文选》再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本报北京2010年11月26日电记者王振江报道:今天上午,《陈伯钧日记·文选》再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等老同志,与军内外研究党史军史的专家学者、陈伯钧亲属、生前友好及陈伯钧家乡代表百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原高等军事学院院长陈伯钧是我军历史上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著名军事教育家、军事理论家。他在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中始终保持记日记的习惯,无论战斗间隙、行军路上,始终不忘看书学习,从1933年起至1950年,记下了4000多篇日记。陈伯钧夫人陈琳同志和党史专家邱锋同志经过10多年精心整理,于2002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陈伯钧日记·文选》。该书以一个革命战争参与者的视角,用简练流畅、朴实无华的笔墨,从一个侧面大跨度地记载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原生态”、不间断地记录了人民军队的战斗足迹。全书充溢着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高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情操,被学术界评价为在党史、军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近日再版的《陈伯钧日记·文选》对第一版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新添了陈伯钧将军的几篇珍贵历史文稿。该书的再版,对深入研究党史、军史弥足珍贵,对资政育人、继承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陈伯钧家乡四川达州和陈伯钧生前担任过军长的济南军区某集团军的代表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7日解放军报)
这是一位红军老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和艰难险阻的征途中留下的珍贵史料。(聂荣臻《陈伯钧日记·文选》序言)
陈进元:父亲陈伯钧的红星奖章(节选)
父亲自1927年9月在铜鼓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到1933年8月之前,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参与的大大小小的战斗难以数计:从1927年9月随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攻打浏阳的白沙镇旗开得胜,到参与井冈山时期历次的反“进剿”、“会剿”、三次攻打永新并取得龙源口大捷;从参与三十一团保卫黄洋界战斗的部署,到多次攻打吉安县城并取得最后胜利;从1930年12月作为红三军主力第七师师长率部在龙岗的黄竹岭阻击敌张辉瓒师,打响了第一次反“围剿”的第一枪,到第二次反“围剿”中活捉敌师长公秉藩以及参加此后历次的反“围剿”战斗,父亲不知道打过多少次硬仗、恶仗、险仗,但父亲不论是当排长、连长还是任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不仅指挥得当,并且都是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曾先后3次负重伤,左、右两腿和腹部都被打穿过,留下了终身残疾。
父亲获得了二级红星奖章,到底是因在哪次战役中起到过“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作用,现在真是无从考察起,只能依他本人在日记中所述“这是我七年来参加革命用血和肉换来的一个纪念品”,视作中央军委对他早期革命战斗生涯的一个总体上的褒奖吧!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唐·李白)
“伯钧同志: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你的身体好否?同志都相念的。我们都好,相见之期不远,愿共努力!此致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1936年10月15日给陈伯钧的信
开国上将陈伯钧:被毛主席誉为红军“干才”的传奇人物
是什么力量使红军“干才”陈伯钧能经得起磨难,受得起委屈,百折不挠、愈挫愈锐、屡建奇功的呢?正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用粟裕大将的话说,就是他对革命充满信心,“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读过陈伯钧在长征中的日记的同志,一定对此感悟颇多。1935年6月5日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述:“越甘竹山,下小平子,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杂,烂泥殊深,攀葛附藤,举足难进。骏马走骡死伤十匹以上。太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虽生长蜀中,过去尚不以为然,至此,方证实。这亦证明我工农红军无坚不摧,无险不克!敌人梦想我步太平天国石达开之后尘,而我竟于最短时间,不但越过石达开受困顿之绝地,反而西北出天全,东逼汉源,使敌人全取守势,东奔西驰。这亦是我战略指导之机动与神速、战士之坚信勇猛所致。”字里行间流露着散文诗般的如画意境,对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等闲视之,处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红军必胜的坚定信念。
写日记,是陈伯钧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良好习惯。在红军长征的两年征程中,陈伯钧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驻地休整,除了生重病的1935年底、1936年初两个月采取几天集中写一篇外,都一天不落地坚持记日记。有时作战紧张实在没有空隙就过后补写。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颇为完整的红军长征日记,成为记录我党我军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的一部信史。也正是依据自己的日记,陈伯钧到陕北后,在红军大学为我党我军绘制了第一幅较为精确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建国后,陈伯钧在南京军事学院、北京高等军事学院任院领导期间,还多次讲军史、讲长征,留下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是陈伯钧军旅生涯中对中国革命的又一重大贡献!
1987年《陈伯钧日记》第一册出版时,徐向前元帅曾亲笔题词:“陈伯钧同志的光辉业绩,是永不磨灭的。”聂荣臻元帅作序,称“他留下的珍贵日记,从一个侧面,如实生动地反映了我党我军斗争历史的一部分。读后,会使我们对党的这段光辉而又曲折的历史有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2001年1月,《陈伯钧日记·文选》正式出版,作为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它必将永垂青史。(来源:《解放军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
陈琳:我所了解的伯钧同志(节选) 历史就是这样,过去就过去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欣慰的是,伯钧遗留下了4000多篇日记和20多份文稿、专著。这些精神财富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在艰难困苦中发展、壮大的历程;展示了他为革命理想浴血奋战、坚忍不拔、光明磊落的一生,也展示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和他的战友们为党和人民所做的无私奉献。 选自《陈伯钧日记·文选》
《陈伯钧日记》节选——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阴晴
作战。下灌、红岭之线。是晚由下灌到百草坪,约十里。晨五时许,军团李政委、陈云同志等来我处谈关于新的任务(准备坚决消灭周纵队),及部队中的有关问题。继而得伯承同志信,要我派兵向张屋警戒,说张屋有可能马上出现敌人。当即派刘参谋率三十八团之一连向张屋配置警戒,并侦查当地地形。不久,飞机来此盘旋,即令各团队至野菊绿丛英中隐蔽。紧接着枪声啪啪,于是仓猝应战。幸我三十八团隐蔽地点,即敌人来路,遂即进入阵地与之对抗。我友军三十四师在王家突遇敌人,被迫急促地退出该处,靠近下灌。是日,敌人先以一小部占小河左岸阵地,掩护张屋,继以一大部(约两团)向三十四师压迫,最后以全部力量沿小河左岸向红岭迂回前进。于是,我即下令红岭警戒之三十七团留一营在该地警戒,主力即靠近下灌,三十八团主力靠河左岸,三十九团全部靠三十八团主力之左。正当我三十七团主力向下灌集中并在途中与敌迂回部队遭遇时,敌已占领我左翼之制高点,我完全由下仰攻而上。不过,三十七团动作还迅速,在与敌遭遇时,我军不但未被敌人截击,反而迅速集中,立即攻击敌制高点。继而,三十九团亦参加突击,肉搏四五次,因组织不太健全,进攻战斗的战术运用较差,未能解决战斗。但给胆小的李云杰威胁很大,各追敌闻之胆寒,再不敢小觑我们了!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晴
行军作战。由文市经鲁坚、白落到石塘圩,约四十里。敌人有可能由湘、桂分数路截击我军,情况十分紧张。今日我师仍为最后卫,于拂晓后才脱离文市。行未三里,敌机来扰,前面亦走不动,结果迟延时间过久。十四时许,我后卫团才到泥口坪、马安山之线,占领阵地,抗拒由东面追来之地敌。是时我去路左前方(即西南方),亦发现枪声,至马安山,路已被敌人截断,不能过去。当即下令三十八团占领鲁坚西北,与敌顽抗,其余则取道鲁坚设法弯过隔壁山,到石塘圩集合,来路则由侦察连负责扼守。是日,敌人系由灌阳经新圩来的,并不猛烈,所以,我师虽夹带比我大两倍的落伍人员,亦能安全通过。同时,八军团亦在水东之线被敌截断,转向鲁坚靠我后尾跟进。
红军干才 坚师荣光 书法作者:杨 军(国防大学)
铁屁股 篆刻作者:马东生(火箭军)
邮简出品 北京纪念邮简发行中心 18600324086 特别支持: 八路军研究会 四川省达州市陈伯钧纪念室 关注支持: 中国长城集邮协会 北京家谱传记文化馆 文图来源: 公共网络平台 邮简策划: 余 滨 王晓建 尹晓宁 何强国 周绪银 孙惠军 陈龙狮 田 浩 书法作者: 杨 军 篆刻作者: 马东生 英文翻译: 汪 涛 邮简设计: 北京一九八六品牌设计公司 NYJ-2020029 编号纪念邮简4000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