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浙籍老兵:我们是永远的川军
2019-08-07 10:10:56
作者:撰稿/王垚、摄影/张士博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一、21师刺青

    自1937年起,川军300万将士出川抗战,所到之处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但并不广为人所知的是,一支并非川军主力的“杂牌军”,在浙江的温州、丽水、金华一带,用血换来了当地今天的富庶。

    那就是范绍增招兵买马组建的部队,番号“新21师”。

    背景特殊的新21师,其近万名将士,手臂上无不刺着“21师”字样的青色文身,寓意“生是21师的人,死是21师的鬼”。悲壮至极。

    然而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丽水的陶悟青,金华的施金友,这些浙江当地意气风发的铁骨少年,誓要与四川兄弟并肩作战,主动加入了新21师的队伍。

    70年后的今天,他们衣袖挽起,“21师”的模糊字样犹在,并着血和泪,揭示出当年那段暖心的情谊,与惨烈的回忆。

    二、新21师

    “范哈儿”吆喝,万人追随

    自抗战胜利至今,陶悟青一直呆在浙江丽水缙云县城北乡的小山沟里。记者找到他时,他仍然带着70年前的刺青。

    16岁时从家跑去投奔新21师的他只知道,这支部队全是四川人,是家乡的保护神,当时的师长叫罗君彤,副师长叫李文密,而自己,是师部的电报员。

    这支队伍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支边缘军队。它并非来自刘湘的川军主流队伍,而是人称“哈儿”的范绍增自己筹集的军队。

    在巴蜀抗战研究专家何允中的描述中,抗战初期,范绍增为赶赴当时的“第三战区”江浙一带抗日,需自募军队。他变卖财产买武器,更亲自跑回家乡征兵。“袍哥”起家的“范哈儿”,在当时的达县(今达州)、大竹一带有着惊人的号召力。一声吆喝,近万视死如归的弟兄就被聚到一起,这就成为了后来的“新21师”。

    这支队伍出川时,除了惊天的气魄和为国血战的豪情,其他几乎一无所有。草鞋、短裤布衣、家中带出的老旧行头、大铁刀和红辣椒,就是他们搏命的行囊。

    1943年,新21师师部设于缙云县的河阳村,距陶悟青家只有十几公里。尚在壶镇读书的大户人家少爷陶悟青,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日机轰炸。书是读不下去了,16岁的他独自跑去河阳,叩响了师部的大门。

    还有一位名叫施金友的人。同是大户出身的读书少年,同是为报国参军的热血儿郎,同是自己主动投奔了新21师。施金友今年已91岁高龄。
施金友的家在永康市龙山镇溪田村,地属金华。那一年,读过多年私塾的施金友看家乡炮火连天,决心“做一番大事”,他偷跑出家门,来到离家最近的新21师搜索连一排排部所在地,成为了搜索连的兵。

    陶悟青与施金友,抗战时期从未谋面过。但他们知道,同他们一样加入了新21师,成为浙江籍川军一员的老乡们,其实还有很多。

    曾担任中共温州市委党校历史教研室主任的78岁老人柯永波,多年来查证川军新21师在温州一带的作战历史。在他与志愿者的奔波找寻中,已有5名新21师的浙江籍战士被发现。

    将这些浙籍川军紧紧相连的,除了共同的惨烈回忆,还有一道抹不去的刺青。刺在手臂上,那是至今仍依稀可见的“21师”。

    三、印记

    “生是21师人,死是21师鬼”

    论家国情怀,最悲壮的刺字当属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一万多四川将士们手臂上的“21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去年之前,没有人知道陶悟青的手臂上那模糊的黑色印记代表着什么,他也很少跟人提起。直到柯永波寻到了这位幸存的老英雄,他才挽起了衣袖露出手臂,刺青的含义终未被时光掩埋。

    7月5日,在坡岭头村家中,陶悟青用颤抖的手,为记者撩开衬衣袖,露出了腕上的这一历史符号。70多年了,昔日的青葱少年已成耄耋之年,黝黑的手臂布满时光的纹路,使刺青糊成一片。但那字迹执着地不愿褪去,仍是依稀可辨———没错,“21卫”!

    “21卫”,代表新21师师部的卫生兵。那是陶悟青刚入伍时的职位,几个月后,他转作电报员,直到抗战结束。而“21卫”的烙印,跟了他一辈子。

    撸开袖子的施金友,露出的是“21搜”,上方,还有两撇模糊的痕迹。那代表的是师部搜索连,以及曾参加新21师军事大队训练营受训时的“二”排。

    还有温州永嘉县岩坦镇溪二村91岁的戴盛凯,另一位浙籍新21师老兵,他与其他大多普通士兵一样,腕上的刺青,是“21师”。

    给他们刺字的,都是部队的四川老兵。刺下时痛感早已没了记忆,记忆中只剩下刺字后的光荣。他们都清楚记得,这批川军出川时,手臂上就带着这个印记。遗憾的是,新21师的川籍将士,至今健在的,一个都未被找到。唯留陶悟青等5位被寻到的“浙籍川军”,还保留着历史的印记。

    而在陶悟青的记忆中,刺青是报国、忠军的象征。自四川弟兄们出川之日起,就全部刻下了“21师”的印记。对着手臂的印记,部队常喊着一句口号,“生是21师的人,死是21师的鬼”。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求是杂志社到中原突围纪念馆采访拍摄(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求是杂志社到中原突围纪念馆采访拍摄(组图)
·特稿:炮击金门始末
·特稿:炮击金门始末
·特稿:西峡税务局:学党史知国情,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特稿:从青丝到白发,他们义务护路30年(组图)
·特稿:四川华蓥:举办庆八一文艺晚会慰问退役军人(组图)
·特稿:建军节:世界各国都以啥方式庆祝?——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之际
·特稿:纪念建军九十二周年感赋
·特稿:英雄城——南昌最靓丽的名片(组图)
·特稿:钱振标烈士纪念馆:紧随习总书记脚步 寻访志愿军抗美援朝足迹——江苏江阴钱振标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王垚:浙籍老兵:我们是永远的川军
特稿:浙籍老兵:我们是永远的川军
李冰:求是杂志社到中原突围纪念馆采访拍摄(组图)
特稿:求是杂志社到中原突围纪念馆采访拍摄(组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机关党支部赴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
特稿:炮击金门始末
吴志云:炮击金门始末
特稿:炮击金门始末
不忘人民军队和党组织的历史功绩
李文峰、张瑞焕:西峡税务局:学党史知国情,传承红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