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耳岩最险要处
由整块崖壁凿出的八步石梯
从青丝到白发,他们义务护路30年
2019年7月,瓮安县老坟嘴乡观塘村擦耳岩村民自发组织35人清理红军长征步道擦耳岩路段。他,她,他们……从青丝到白发,默默义务守护红军路,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近30年。
早在2018年,中央就已经发文要求将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列为重点项目,明确提出要加快长征文化公园建设,今年贵州全省计划打造一批红军长征历史文化步道,擦耳岩红军长征路段被列入首批打造的历史文化步道之一。擦耳岩红军长征路段是瓮安境内重走长征路最佳体验实践基地,正努力将擦耳岩红军战斗遗址开发为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现场教学点,为传承瓮安的红色文化提供了厚重的历史载体。
擦耳岩,位于老坟嘴乡观塘村,是黄平至瓮安必经的古道隘卡,古道傍着悬崖,人们沿着古道上下,耳朵几乎擦着悬崖,因而得名,在交通不发达的人挑马驮年代,是四川过贵州入湖南最便捷的通道之一,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各个年代,总难免有一些土匪泼皮在此险要关口设卡“关羊”(方言,即借机盘剥过往客商)。红军长征曾经两次通过擦耳岩关口,第一次是红军的先遣部队红六军团,1934年10月3日由黄平进入瓮安,经过老坟嘴进抵擦耳岩,伪猴场区长丁白庄派新任团防队队长何安安率10多名团丁到擦耳岩堵口子,红军从当地群众了解到团防队嗜赌如命,红六军团侦察员便化装成卖布的商贩,挑着担子来到擦耳岩关口,和何安安等众团丁赌博,乘他们不备的时候,生擒何安安等十余团丁,保证后续部队顺利通过关口。第二次是中央红军,1934年12月28日,红三军团进入瓮安县境老坟嘴,四师十团在垛丁关击溃守关民团数十人,29日攻占瓮安县城。军委纵队12月30日在老坟嘴宿营,31日晨天未明就朝着猴场方向进军,守关团丁得知红军已经占领瓮安县城的消息,迫于红军的军威,无心恋战,弃关向猴场方向逃跑,毛泽东随军委纵队顺利通过擦耳岩,与当日下午15时许抵达猴场,随即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1982年8月,瓮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此古道仍然担负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通道,直到各条省道、县道陆续通车以后,原先繁华的古道渐渐冷落下来,牲畜的踩踏和洪水的冲刷,加上缺乏定期的维护,古道部分路段崩塌,渐渐地隐没在两旁的树枝野草中。翻过擦耳岩关口,是一座由村民自发集资修建的一座观音庙,以前来庙里许愿的群众会虔诚地把清澈的山泉水挑到路边,让刚刚翻越擦耳岩的过客饮用解渴,一方面用实际行动表达心中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行动感化关口的山大王。
改革开放以后,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当年见过红军过境的老人们也逐渐老去,但是他们交代最多的话却是要后辈们记住红军,感谢共产党,老人家们说做梦也想不到在有生之年还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这都是托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福。随着村村通项目的建设,村里的串户道路都已经实现了硬化,这条原始的古道便成为了村民们谈论红军的最后载体,踏着古道的石梯,循着红军的足迹,老人们都会对儿孙辈讲,这是红军走过的道路,毛主席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到猴场去的。
“这是红军走过的路”,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延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有人自发地将崩塌的路段用石块砌起来,清理塌下来的土方,将路两旁的杂草和树枝藤蔓砍割掉。他们中,有放牛的学生,去田地里干活的阿姨,有拄着拐杖的老伯伯。已经76岁的贺启权老伯伯笑呵呵地说,现在家里已经不需要他做什么了,砍一下路边的杂草,权当作锻炼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