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新泉镇乐联村党支书场永慧看望革命军人的后裔、百岁老人杨瑞芳先生。邹善水摄
百岁老人杨瑞芳先生珍藏着政为为父亲杨万生烈士颁发的“平反昭雪证明书”。邹善水摄
有诗云:历经百年人健在,笑傲岁月展奇采。人虽苍老当回首,快乐生活福寿来。
6月5日,农历“端午节”前夕,在福建省连城县新泉镇杨家坊古村落乐联村年轻的党支书场永慧陪同下,我们拜访了一位百岁老人杨瑞芳先生。按身份证看,杨瑞芳先生今年应是99周岁。按闽西客家人习俗,杨瑞芳先生是位“期颐寿星”。
为何拜访杨瑞芳先生?先说说缘由吧。因为杨瑞芳老人一位革命军人的后裔。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福建省连城县新泉镇杨家坊古村落,现居住于村北地名叫“上土楼”的杨瑞芳老人,是杨家坊古村中唯一健在的百岁老寿星;在这个5700多人囗的大村庄里,只要提及杨瑞芳先生,无不引来众人的交口称赞。
福建省连城县属原中央苏区县份,是被誉为“20年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开国元帅,以及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福建省连城县是英雄辈出的红土地。土地革命时期,百分之九十的乡(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时仅11万人口的连城,就有10300多人参加了红军,其中7000多名连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目前全县在册的烈士有1597名,6000多人成无名烈士。
杨瑞芳老人1920年农历“端午节”前的五月初四日出生于一个殷实富足的家庭。祖父杨葆仁系杨家坊杨氏十九世祖德荫公长子长孙,郡庠生度支部主事,一生拼搏进取、勤劳节俭,早出晚归做纸行生意,积攒到一定的钱财后,在上土楼的西面建造占地近600平米的怡善堂。其父杨万生生于清光绪己亥(1899)年,一生追求革命。在那军阀混战的年代,他于1926年将自己的大部分家产捐与国民党政府,而后到国民革命军任营长。在该部任职不到半年,其所在部队与其他国民党军队火拼,杨万生不幸被敌军抓走,并要家属用重金赎回。家中老母与妻子只能含泪将3亩耕地出卖,不足部分由宗族亲房凑齐。人虽然赎回了,家道却至此彻底中落。
1929年6月10日,毛泽东、朱徳率领的红四军二打福建龙岩后,回到闽西苏区连城新泉休整。朱德军长于6月13日率部到杨家坊打土豪筹款,13日、14日分别在村中央的杨氏九二郎公祠左前方搭台和到该祠内召开群众大会。朱军长和300多名红军将士驻扎在杨氏德荫公老屋居善堂,营部设在怡善堂右侧横屋,营长和100多名红四军驻扎在此。红四军部队在此驻扎四天三夜开拔后,万生辞别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子,同杨家坊本村杨永丰、杨必达一起参加红军,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在红军队伍中,杨万生足智多谋、吃苦耐劳,英勇善战,深得战友们的信任。不幸的是,在1931年夏初“肃清社会民主党”运动中,杨万生被他人陷害,在上杭县南阳镇杉树下被错杀,同被错杀的4位红军官兵埋在一个大土坑中。等到家中知道此事后,已过了好些时日。这个已经一贫如洗的家庭,无法筹集钱米请人前往收殓遗骸。1983年12月15日,连城县人民政府以连人字第046号文给杨万生烈士颁发“平反昭雪证明书”。尽管父亲杨万生终于得到平反昭雪,作为一位革命军人后裔的杨瑞芳,从未向地方政府伸过手。仅是小心地默默珍藏着这一纸极为普通又珍贵的“平反昭雪证明书”为传家之宝。
杨瑞芳父亲杨万生被害后,瑞芳、泉芳兄弟同母亲吴氏梅凤相依为命。因家中可耕种田地很少,又租不到其它土地耕种;吴氏只得给人做长工、打短工艰难度日,家中常揭不开锅,有上顿没下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31年秋,13岁的杨瑞芳和年长二岁的姐姐杨樟兰拜别祖母、母亲,由其父在芷溪的生前同庚好友带着,从杨家坊坐船经新泉、上杭、永定峰市、潮州、汕头前往广州,而后从广州坐火车往北到韶关。杨瑞芳和姐姐到韶关后,先到五金店当学徒,打制洋铁皮制作的脸盆、口杯、捆粄用的圆盘和水桶等家庭用品。二年后到烟店继续当学徒。那时做学徒,店主除提供吃住外,每个月只发给一块银元的工钱。节俭的瑞芳每年年末,将积攒下来的十来块银元托人寄回家中贴补家用。
1937年年初,祖母罗氏病故,18岁的杨瑞芳回到家徒四壁的杨家坊家中奔丧。丧事办完后,经人介绍到上杭县城李远记的烟店做帮工,一年工钱是12块银元。19岁那年年初,杨瑞芳打听到长汀四都的烟店作帮工每年可以有13块银元的收入;春节一过,他马上前往四都做帮工一年,到年底如愿攒到了13块银元。
20岁开始,杨瑞芳先后拜黄石潭和上杭古田的木匠师傅为师,学做木匠,每天工钱是一角五分钱,一干就是10年。期间在1942年冬,为了攒取每天二角钱的高工资,他放下木匠活,冒着严寒到白沙田李姓人家的船上学习撑船;他穿着硬邦邦的草鞋,时常在刺骨的寒风中双手紧握粗大的船缆,在冰冷潮湿的朋口溪、旧县河岸边拉着沉重的货船逆水艰难地行走,在朋口至上杭矶头凹这条航线上干了2个多月。
1939年秋冬时节,母亲吴氏将平日省吃俭用积攒到99块银元作彩礼钱,为杨瑞芳到本村井水塘娶回妻子李礼秀。成婚后,先后生梓源、杞源、三源三子。
1948年,为了给已经26岁的弟弟泉芳娶妻,杨瑞芳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和家中仅有的“五担谷田”无奈出卖,凑足聘金到新泉草营为弟弟泉芳娶回张方秀为妻,后生二男一女。
同杨瑞芳老人长期共一个生产队、今年73岁杨宜芳先生对笔者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芳大伯因为处事公道、顾全大局、又熟悉农业生产各项技术,深得生产队广大社员的信任,担任向阳生产队、乐联第三生产队副队长13年、生产队长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