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苑春秋有载中正大学助教巴怡南挽夫联:
三冬文史,君固彬彬,一朝戎马前驱,义无反顾,纵使捐躯报国,丹心足千古,争忍忘,先灵未妥,群穉靡依,济世素怀,藏山事业。 五载唱随,我真碌碌,此日沙场拚命,恨不相从,枉教遗大投艰,瘦骨祇数根,恐难堪,独活滋惭,残篇待理,抚孤重责,恤纬余生。
上联意思是:在严寒的冬天,你一如既往,从事文史研究。为了反抗日寇的侵略,你随军参战打先锋,义无反顾,毫不动摇,捐躯报国,一片丹心,永远光耀神州!我难以抑制心中的悲痛,每想起你就想随你而去,但又觉不妥。因为几个儿女将无依无靠,现在只有带着儿女过清平生活,何况我早就思乡,怀想菰菜蒓羹的日子。下联意思是:五年来,我们夫唱妇随,劳劳碌碌。今天你同日寇沙场拼命,我恨不能随你而去。现在你走了,只好接受你留下的艰难任务,可惜我只有几根瘦骨,唯恐难以生存下去而感到惭愧。你留下了尚未完成的书稿,将整理出版,还有抚育儿女的担子,更有忧国忧民的重任将陪伴我度过今后的一生。
这是一副96字的长挽联。挽联用沉痛和血泪写成,国与家、公与私、妻与夫、现在与将来、悲痛与慰藉等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很具教育意义。挽联多处运用典故和成语,深化了主题。作为长联,对仗基本工整,虽有少数失对失替处,虽有句中缺乏关联和转折词语处,仍然瑕不掩瑜,不失为一副好联。
你可曾见过,满腹诗书的学者奔向刀光剑影的战场?你可曾见过,风度翩翩的教授冲进枪林雨的血海?他,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前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以身殉国的精神,真正构筑了正大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精神堡垒”,彪炳日月。当年敬送追悼挽联的还有周拾禄(中正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拚铁血,掷头颅,相期唤醒民族意识,大家革面洗心,维持正义,烈士高名方不朽。别良朋,抛妻子,深愿巩固精神堡垒,师生披肝沥胆,发扬校誉,先生浩气乃长存”;张肇骞(中正大学农学院生物系主任、教授):“战地著殊勋,杀敌献身唯一死。史书照全节,成功取义足千秋”;欧阳祖经(中正大学教授):“书生与战士何殊,遥看海立云飞,想见临危犹杀贼。师道以民族为本,但恨山颓木坏,每逢读史亦伤神”;清华大学同学会为他撰写的挽联:“士林望重,著作等身,一代史才成绝笔。石口留名,精神贯日,千秋竹简有余馨”。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姚名达教授名列其中。1987年4月2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姚名达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