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仿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20世纪20年代,他曾和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共同创办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奠定了他在中国革命文学中的地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成仿吾从鄂豫皖根据地到达中央苏区“红都”瑞金,担任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共中央党校前身)唯一的政治教员。随后,他全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被誉为长征路上唯一的教授。成仿吾精通日、英、德、法、俄五种语言,并先后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成仿吾一生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先后担任陕北公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中共中央党校高级顾问等职。
晚年的成仿吾
成仿吾的革命生涯,一般资料及他本人回忆录里都是从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开始介绍,至于成仿吾在鄂豫皖苏区期间的工作经历,相关资料即便有所涉猎也只是寥寥数语且语焉不详。成仿吾生前似乎在有意忽略这段历史,直到老人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驾鹤西去之时,也极少向人谈及他在大别山期间的革命经历。
成仿吾的革命生涯要远早于他随中央红军长征之始。1931年9月,旅欧达四年之久的成仿吾被中共中央(当时主持中央工作是王明,这可能是他不愿提及的一个方面)派往鄂豫皖根据地工作。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鄂豫皖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非常欣赏这位学贯中西的大才子,并委以重任,命其担任鄂豫皖苏维埃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兼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部长(成仿吾后来对这个事实一定讳莫如深)。直到1933年12月,成仿吾受鄂豫皖省委的委托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赴远在上海的中央汇报工作,他在鄂豫皖苏区的工作长达三年之久。
红军时期的成仿吾
成仿吾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的时间不短,他的职务不低,责任不小,他的贡献自己生前不愿意多说,别人顾及他的感受,他在世时也很少提及。笔者近年来查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鄂豫皖三省联合编纂出版的鄂豫皖根据地相关历史资料系列丛书,其中有关成仿吾的工作记述偶有所见。从资料中记述已然可见他对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红军指战员政治、文化知识教育;青少年、妇女等社会民众教育诸多工作,可谓成绩卓著,功不可没,应该被载入史册,让后世铭记。
成仿吾刚到鄂豫皖根据地时就敏锐地觉察到: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强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的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难以走向正确的方向和高度。为此,他提议并亲自组织实施建立包括党、政、军和群众团体的干部教育系统和苏区民众的文化知识教育体系,旨在彻底摧毁他们所染的封建文化余毒,重塑他们的世界观。
可以想见的是,鄂豫皖苏区成立之初,面临着党政军干部严重缺乏,中低层干部中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的困难,成仿吾等一批党内教育工作者是如何殚精竭虑地开展工作的。
从现存资料上看,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工作紧紧围绕苏区发展和红军战斗这个中心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干部教育措施,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努力消除干部中的落后思想。经过不懈努力,达到了纯洁干部队伍的目的,并建立了较完备的、全新的干部教育体系,为苏区革命斗争、根据地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使得鄂豫皖苏区红军以及苏维埃政权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在成仿吾主导下的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建设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文化卓有成效
根据地建立前的边区文化教育相当落后,能识文断字的人极少。到1931年12月,成仿吾来苏区才三个多月的时间,苏区的小学基本得到普及。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一所列宁初级小学,每个县都有一所列宁高级小学。到1932年春,在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新建立的根据地也很快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成仿吾还要求各区、乡机关驻地和列宁小学附近开办贫民夜校、识字班等各种业余补习学校,各村开办列宁班、读报班、演讲所等。饱尝没有文化之苦的苏区农民对参加各种免费业余培训,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踊跃。据不完全统计,到1932年夏季,整个鄂豫皖苏区参加夜校等各种业余培训班学习的农民有30多万人,工人有2万多人,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指战员有14万人。此外,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鄂豫皖区师范学校、鄂豫皖区财经学校等还为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各类专门人才。
(二)新闻出版从无到有
在成仿吾的积极筹办下,伴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和现固,苏区的各类报刊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除中共鄂东特委的《血潮》、鄂豫边特委的《我们的路线》、鄂豫皖特委的《党内生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的《工农兵》(后改为《苏维埃》)等各级党政机关的报刊外,还有军队、工会、农会、青年团等社会团体的报刊,以及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报刊。据统计,当时苏区的各类报刊有四五十种。其中,《黄冈通讯》创办时间最早,《鄂东北通讯》出刊时间最长,商城县的报刊种类最多。在保证按时完成出版发行各级各类教科书和工农识字本的前提下,成仿吾要求各县、区政府开办石印厂、印刷厂还积极出版发行《什么是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浅说》、《鄂豫皖革命歌曲集》等图书。这些报刊书籍在宣传党的方针、灌输马列主义理论、传播文化知识、鼓舞革命斗志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化活动如火如茶
按鄂豫皖省委宣传部的要求,苏区军民在粉碎敌人军事“围剿”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建立文化团体,建设文化设施、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不断粉碎敌人的文化“围剿”。
随着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在乡以上各级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学校、医院和红军团以上单位等普遍设立俱乐部,在行政村和红军连以上设立列宁室。俱乐部一般都有定期的讲演会、识字班、歌舞、演戏等活动;列宁室一般有识字、读报、时事讲座、歌咏、游戏等活动。文艺宣传队主要组织开展政治演讲、教唱歌曲、表演节目、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火线喊话等宣传活动。无论是临时性的还是经常性的宣传队队员都是宣传教育群众、瓦解分化敌人的骨干力量。一些爱好文艺的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还纷纷组织新剧团。一般新剧困都是业余艺术团体,只有县以上的新剧团才是专业剧团。其中,商城“红日剧团”有演员30多人,规模为鄂豫皖苏区中最大。此外,还有一些规模不等的音乐队。其中,光山县弦南区第三乡音乐队是一支由张姓户族的吹打乐班改造而成的,除了在本县演出外还经常到黄安、麻城、六安等县演出。文化宣传活动的广泛开展,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使群众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
(四)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大别山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当地群众不仅喜欢唱山歌、茶歌和各种小调,而且喜欢舞狮、舞龙、挑花篮、划旱船、跳花鼓灯等。据不完全统计,仅保存或流传至今的根据地革命歌谣就有1000多首。其中,商南才子罗银青(今安徽金寨县人)利用大别山故有的曲调《八段锦》填词的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作率先唱响,并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此外根据地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大量戏剧、舞蹈、对话、诗词、楹联、散文、漫画等文艺作品。其中,戏剧就有话剧(包括哑剧、街头剧、活报剧等)、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红日剧闭”团长王霁初等人还根据现实需要改编或新编了《梅花落》、《歌唱苏维埃》等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