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犹感英灵在,不尽思情梦里来。上世纪古愚先生,60年代末期大串联到过湖南芷江,见有烈女墓一座。为首烈女阮观国,为安乡人。其人其事,其志其烈,更不能忘怀。特作鹊踏枝以记之:“正气凛然呲魔孽,嫩叶娇花,敢与枪刀决。殉节守贞何惨烈,舍生取义英灵烨。抗日救亡存大略,脱颖天资,学贯兰心跃。紫柏侗乡留国色,换来红日昭山阙”。
呜呼!国难有烈女,离乱多悲歌。乍看词牌和题目,以为是古人的凄婉故事。展卷细读,一位女学生静静地向我走来,历史的尘埃遮掩不了她人性的光辉,青山绿水间留下她不屈的身姿。时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寇侵占了常德,17岁的阮观国与她的同伴从安乡步行去千里之外的芷江求学。一缕香魂无断绝,初升红日交飞蝶。伤心未见几人存,墓草青青莺语切。
1944年2月28日夜晚10时许,土匪抢劫学校,20个女生被劫持,步行15公里后欲行不轨。此时,阮观国坚决不走,厉声质问:“你们的枪口为什么不对准日本人!”凶残的土匪恼羞成怒,向这个手无寸铁的女孩开枪把她踢进悬崖下面的深潭里……于是便有了芷江烈女墓。此身如玉剑如虹,墓草青青晓露浓。恰似苌弘留碧血,激情写就满江红:
“面对刀枪,斥顽匪,敢拼魔虐。抒正义,晓之大理,毫无惧色。烈性恰如燃烈火,冰肌岂止留贞洁?不能忘,倩影落荒凹,何悲切!驱日寇,存大略,明国耻,言无竭。胸怀先天下,灵心飞跃。慷慨难酬闺阁志,长眠相伴枝头鹊。梦归处,见墓草青青,花如血”。
江南春有注:阮观国,安乡县人。1925年9月18日生,国立20中学女生,品学兼优,曾获全县演讲比赛第一名。抗日救亡时领队赴芷江求学,1944年2月28日遇土匪,义正词严面对穷凶极恶匪徒,不幸遇难。文章如此好!真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摘编如下:
上阕写烈女惨烈牺牲震山河。画卷在我眼前延伸:“面对刀枪斥顽匪,敢拼魔虐”,开篇把人带入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面斥穷凶极恶的匪徒需要何等勇气!这不同于抗日英雄赵一曼,共产党员刘胡兰,她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手中有枪械,背后有组织;而她是平民女子,来自民间,涉世不深,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又同于这两位帼国英雄:身逢乱世,心怀美好,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抒正义,晓之大理,毫无惧色。”烈女“临危不惧,见义必为”(唐•陆贽)“你们的枪口为什么不对准日本人?”掷地有声,响彻山谷。试问:面对悍匪“毫无惧色”者能有几人?面对举世惊骇的突发事件“晓之大理者”又能有几人?
“烈性恰如燃烈火,冰肌岂止留贞洁?”读到这里,烈女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烈”有刚毅,刚烈之意。眼前这位烈女多么希望土匪能找回良知,放过众姐妹,枪口对准侵略者;她懂得“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遭此大难,不苟且,不偷生,即便无力回天也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您是一位才华横溢,敢于担当的进步女生。在日寇入侵中国的危难关头,您在县城的抗日活动中振臂高呼,奋起演讲,所闻者莫不热血沸腾。安乡沦陷后,您怀着救国救民的梦想,带队赴芷江求学,谁料遭遇不测之祸,被湘西顽匪劫持,您怒斥匪徒:你们的枪口为什么不对准日本人?!残暴的匪徒连开五枪,夺走了您十八岁的年轻的生命。土匪的枪响了,烈女十八岁的生命停止在这一瞬。你是手无寸铁的弱者,更是顶天立地的好汉!从稚嫩学生到无畏战士,我心中永驻你英雄的容颜! 厚重、坚贞,你是无声的墓志铭!你和烈女融为一体,守护那18岁的容颜与真纯!她的玉体“落”进深潭……何等“悲切”!词人把半个世纪前的悲壮场面定格在我们眼前,把一个人一生的精彩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让逝者与读者情感相连,心灵相通。
下阕写烈女墓,青山有幸护英灵。人间有爱,芷江人民含泪盛装收殓了烈女。按传统着衣,上白下青,以示清白,举行公祭,并立碑修墓。“慷慨难酬闺阁志”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十八岁的少女如鲜花初放,人们知道她慷慨赴国难的豪情,却往往忽略了她的柔情。词人把笔锋转向“闺阁志”,内容便更丰富更生动且充满了人情味。谁说凄风苦雨中没有美好的懂憬?谁说历尽艰辛没有幸福的期待?烈女也想承欢父母膝下,也想儿女情长。情归何处?词人在阴云密布的画幅上涂抹亮色。“长眠相伴枝头鹊。梦归处,见墓草青青,花如血。”烈女身后不悲凉:大地有情,高山厚土是她的闺房,日月星辰是她的伴侣;枝头喜鹊常来报告好消息,告诉她世道太平,人们安居乐业。坟头青草繁茂,红花盛开,四季如春。词人信手描绘的画面让我感动:因为它的朴实,它的深沉,传递出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传达与世长存的浩然之气,赞颂不畏强暴的气节与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