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恩来在1917年去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路。1919年4月归国前,他到京都与友人道别,并两次游岚山,写下了《雨中岚山》和《雨后岚山》。本文对周恩来游岚山的路线和地域文化背景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其间与日本的大禹信仰多有关联。这一事实揭示了青年周恩来百年前的关注焦点,解析了其人民外交思想形成的早期资料的来源。而笔者的近年研究:<对于日本的大禹信仰现状考察>佐证了周恩来对于中日间特殊的历史文化关系的敏锐洞察。
今天,日益增多的中国游客自发的选择岚山之游和大禹信仰之游。这提示我们:中日人文关系的走向脉络持之以恒,承古往启未来。这些都必将为探讨周恩来所主导提倡的人民外交思想框架之下的对日思考过程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以现场考察报告为主线,指出周恩来对岚山的考察是拓展对日关系思考的过程,而在岚山所发现的日本的大禹信仰是深化人民外交思想的早期第一手资料。
第一部分 周恩来的岚山考察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① [①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南开大学编《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411页。“邃密群科”这里指的是深入钻研政治学,因为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倡导“德、智、体、群”四育,“群育”即指西方民主政治。]
1917年9月,周恩来寄语友人上述咏志诗之后东渡留日,1919年4月中旬,离开京都,乘船从神户出港,经明石海峡,濑户内海,途经门司、北九州,通过济州海峡,回归阔别一年半之久的祖国。②[②关于周恩来回国路线,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从日本神户坐船先到大连;一种说法是他从神户直接坐船回天津。]
岚山的人文地理简介
1971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乒乓球协会后藤钾二会长一行时特意提及说:“我归国前在京都停留了一个多月。曾坐船穿越山洞,前往琵琶湖。琵琶湖十分美丽③[③《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146、577-578頁。]。”
位于琵琶湖西南的京都,八世纪末成为日本的首都“平安京”,整个古城仿照同时代唐代长安和洛阳城的建筑式样,现在,除京都御所(即旧皇宫)、二条城等名胜古迹以外,京都依然完好保存着昔日的古都风貌,拥有1500多所寺庙和200余座神社。
岚山是京都府京都市的一个综合性观光点,是赏樱看枫叶的佳境名所。岚山標高381.5米,自古都时代起就成为贵族别墅首选。加之山清水秀,春樱秋枫,有“京都第一名胜”之称。岚山北部有条大河:大堰川。其上游称保津川,水流湍急,古来水难多发。下游叫桂川,由长达154米的渡月桥连接两岸,是岚山的象征。以渡月桥作为中心,右岸是1910年开设的龟山公园,左岸叫岚山公园。两座公园像孪生兄弟,面对面,共饮一江水。
渡月桥与第90代天皇龟山天皇(1249-1305)的诗作有关。桥名就源出其“月满桥渡”的诗句。自古岚山地灵,三位天皇择此地下葬。他们是第88代天皇后嵯峨天皇(1220―1272)、第90代天皇龟山天皇(1249年―1305)、第91代天皇后宇多天皇(1267年―1324)。三位天皇生前都酷爱岚山的风花雪月,咏颂樱花的名句分别被收录于镰仓时代的《続古今和歌集(しょくこきんわかしゅう)》、室町时代的《新千载和歌集(しんせんざいわかしゅう)》,成为日本人人皆知的绝唱。由此也引来参拜游客络绎不绝,繁荣了古往今来的岚山观光行业。
渡月桥南部是圣德太子(574-622)经中国引进佛教的早期寺院法隆寺,又叫斑鸠寺,建于7世纪,占地18.7万平方米。其中西院伽蓝是现存最古老的木制建筑。法隆寺建筑群于1993年成为申遗成功。
龟山公园南口近处有1978年建立的周恩来纪念诗碑。石碑使用深褐色的京都名石“鞍马石”,高1.3米、宽2.2米。碑身、碑座与周围的树木融为一体,仿若天成。纪念诗碑正面镌刻着周恩来的《雨中岚山》,背面铭刻着为诗碑建成作出贡献的团体和代表的名字。
周恩来诗碑的近邻是被誉为日本的大禹、水运专家角仓了以的铜像。它始建1912年,似与周恩来诗碑遥相呼应。
《雨中岚山》与《雨后岚山》的隐形地图
1919年4月5日,除了《雨中岚山》外,周恩来还挥写了《雨后岚山》,这两首诗表达了青年时代周恩来东渡日本探求救国之道从最初的迷惘道觅到真理光芒的真实感受。为考证周恩来的岚山路线,目前可引以为证的只有这两首诗。而《雨中岚山》是纪念石碑所示的题目,原名是《雨中岚山——日本京都》。为接下来的论据阐述的需要,在此特对两首诗予以引用。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 ---- 登高远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根据对两首诗中描述的景致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周恩来的游岚山的先后顺序是,《雨中岚山》先于《雨后岚山》。而从《雨中岚山》中的“两岸”、“到尽处突见一山高”的描述可以发现,该诗运用了游记中移步换景的描写手法。诗中的“两岸”一词可以推断周恩来当天沿河而行。那是一条可以尽情欣赏两岸苍松和樱花的细流。而“到尽处突见一山高”一句则可看出,他的游览方向是从平地逐渐向高处移动的。
接下来,诗文告诉读者,就在疑是抵达尽头处,河面竟然突显深邃宽阔,“流出泉水绿如许”,河畔的山峦拔地而起。就在这山水风格突变切换的瞬间,原本雨雾朦胧之中透出了一线光明。周恩来置身这绿树红樱与山水云光交相呼应之中,似乎感悟到万物真理如同自然美景一般,因探求而明朗,因思索而入魂。
而这条路线与《雨后岚山》中的景致和时间段是连接的。如诗中的“山中雨过”、“登高望远”可以表明,周恩来在4月5日这一天沿河而行,在《雨中岚山》的,“到尽处突见一山高”之后,在《雨后岚山》的时间段内爬山登高,眺望“青山渺渺”和“渺茫黑暗的城市”。也就是说,构思《雨中岚山》的时间段大概是白昼,而《雨后岚山》则是送走晚暮,迎来夜色了。
根据诗意,为考证两首诗中所描绘的确切地点,笔者经数次雨中现场考察,初步认为周恩来游览岚山的路线为:乘坐1910年开通的京福电气铁道岚山本线,在终点站岚山下车后,经龟山公园南口,跨过渡月桥,沿河南岸的小路向山间而行。小路的尽头便是联通大悲阁千光寺的200层登山石阶。即穿过渡月桥,周恩来步入河对岸的小路,直行30分钟左右走到尽头,顺路登上眼前现出的通向山巅/大悲阁千光寺的石阶山道。从渡月桥到大悲阁千光寺,此间约为1.5公里之遥。
路线图
雨中二次游岚山的原由考
《雨中岚山》的起始明确指明,这是【雨中二次游岚山】,冒雨二次游岚山足以说明周恩来对岚山的喜爱。如果第二次游岚山的时间是1919年4月5日,第一次很可能是4月5日之前。因为诗中明确表示,接连两次的游览都是在雨中实施,两次之间的间隔不会超出太久。又因周恩来在京都停留的总共时间不过一月之久,其间之所以两次风雨无阻,前往岚山,必有缘由。据笔者初步考察,认为大概有以下原由可考。
(一)进一步了解和考察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关系
1910年,亀山公園开放。1912年,被誉为日本的大禹、水运之父的角倉了以(1544-1614)的铜像就坐落在亀山公園的南口附近。
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在岚山下车后,经龟山公园南口进入,角倉了以的铜像是必经之处。细心的周恩来不会放过角倉了以铜像旁的说明,他必然前往造访说明内容中所标出的大悲阁千光寺。因为那里供奉有73厘米高的角倉了以木雕。
1609年,开凿流经岚山的保津川水运的角倉了以为纪念和超度死于工程的无数生灵,将千光寺迁移到岚山景区的峡壁之上,以便登高望远,一览治理过的河川,眺望岚山全景。同时,还在寺内添建了供奉千手观音的大悲阁。并留下遗言,在大悲阁安放自身手握石斧,治水形象的木雕,以永久为牺牲的劳工守灵。
千光寺原本位于清凉寺西方中院,是第八十八代天皇后嵯峨天皇(1220~1272)的祈祷院。山号岚山,从属天台宗。后来,从1808年起改属黄檗宗。据笔者考察,信奉宗派的变迁与黄檗宗开山始祖隐元以及其高弟高泉息息相关。
黄檗宗是日本禅宗的一个宗派,其规模仅次于临济宗和曹洞宗。大本山为京都府宇治市的万福寺(山号黄檗山),开山始祖是1656年应邀赴日传教的隐元隆琦(1633--1695年)。隐元与鉴真起名,引领了日本社会文化的新一轮进化。因此,大悲阁悬挂着隐元的题词木匾。
1661年,29岁的高泉性潡(1633--1695年)追随隐元赴日,并遵师嘱接受大悲阁千光寺的邀请,曾在该寺住持。其间,高泉留下了敬仰角仓了以的诗文。“何人治水功如禹,估计高镌了以翁”。该诗被篆刻在寺院山门入口的花岗岩石碑之上,足以显示隐元、高泉为首的黄檗宗先贤对角仓了以及大禹的敬重。石碑高226cm,宽39cm,厚29cm。由森下仁丹的创始者森下博(1869-1943)建于1924年。
从年代来看,1919年到访此地的周恩来并未目睹这对诗碑。但是,根据日本的习俗,可以推测1924年以前,高泉之诗也会在同一地点得以反映。或许是简陋的石块,或许是木制图版等等。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当时的实物。
值得关注的是,隠元创立的黄檗宗以渡日志士核心,以其不忘故土,经久思明而著称。不难想象,距离黄檗宗大本山京都府宇治市的万福寺近距离的大悲阁千光寺也是汇集中华文明要素之据点之一。如此鲜明的中日混合性风土气息势必牵动了周恩来的家国情怀。落地渗透到日本本土文化中的大禹文化,自然与绍兴祖籍的大禹相互重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请。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恩来所刻画的雨中和雨后的岚山内涵将更显清晰透彻。同时,两次冒雨游览岚山的线路也更为目的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