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盼望到周总理的家乡去看看,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想到201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20周年。为了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也是想完成北京作家协会的一个课题,去年9月下旬,我专程去江苏淮安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瞻仰了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城北桃花垠,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距离周恩来故居约两华里,属周恩来故里景区。周恩来纪念馆于1992年1月16日落成,由邓小平题写馆名。
周恩来纪念馆由两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十为水面。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总建筑面积为3263平方米,其中主馆1918平方米,附馆1345平方米。
一、纪念馆在设计理念上融入了周恩来的诸多元素
纪念馆的主馆坐落在绿色草坪的基台上,象征着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他将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主馆高26米,寓意周恩来担任了26年总理。这一高度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同一等级。主馆呈四方形,内八角。四方八面体寓意着周恩来的精神普照着我们中华民族。四根花岗岩石柱寓含着周恩来生前曾于1954年、1962年、1964年和1975年四次提出要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四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四坡屋顶,看上去可使人联想起古老江淮平原上提水灌田的牛车棚,寓含着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周恩来铜像广场上的周恩来铜像高度为7.8米,其中底座3.6米,像身高4.2米,总高度寓意伟人周恩来走过的78个光辉的人生春秋。铜像重量两吨多,其姿势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恩来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双手叉腰,面带微笑,显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的风范。
主馆分三层,底层为陈列厅,里面以丰富而详实的图片、实物和电视显示屏,来展示周恩来总理光辉灿烂的一生。沿南边51级台阶就来到了二层瞻仰大厅。周恩来1921年23岁时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年正好是51岁。大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坐像一尊,连基座高4.7米。纪念厅的蓝色天棚可以让阳光直射到四米多高的汉白玉坐像上,像的四周由鲜花、长春盆景簇拥,寓意着周恩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三层为观景台,远眺可望古城和馆区风景。如果从上往下鸟瞰,则可见牌楼式的景门和人字形附馆合起来,正好是“八一”的图形,寓意周恩来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之意。附馆建筑呈人字形,面对主馆呈拱卫之势,体现了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二、纪念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
周恩来是于1976年1月8日去世的,此前“四人帮”肆虐,他们一直处心积虑地打击和迫害周总理,因此当年悼词对周总理的评价偏低。这次我注意到展馆的前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周总理极其光辉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也是实事求是的评价。为了纪念这位世纪伟人,不妨将前言摘录如下: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我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在半个多世纪的光辉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出生入死、鞠躬尽瘁、信仰坚定、百折不挠。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的一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的一生。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树的卓著功勋,他的崇高品德和光辉人格,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深深地铭记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展览中,从“立志求索”到“鞠躬尽瘁”,从文字、照片到实物,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
周恩来出生于18世纪末年。当时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遭受列强欺凌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少年时代,他就立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青年时代,他东渡日本,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回国后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继续思考,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20世纪20年代初,他赴欧洲勤工俭学。经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在巴黎参与旅欧共产党组织的创建,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展览中,展出了周恩来诞生房间的照片,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后改名劭纲)的照片及生母万氏、嗣母陈氏的画像,还展出了周恩来以“弟翔宇”之名给朋友的“临别赠言”手稿:“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表明了青年时期周恩来的远大抱负。 身穿军服,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年轻英俊;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时的照片,虽然清瘦,但充满浓浓爱意。周恩来和邓颖超是老一辈革命家中鲜见的白头偕老的革命夫妻。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为开拓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他日理万机、夙兴夜寐。他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构划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等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文革”期间,他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为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可能减少损失,他顾全大局,呕心沥血。周恩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从“小当家人”到“大当家人”----瞻仰故居遐想
周恩来故居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中心镇淮楼西侧,系清咸丰年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与其二哥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师爷时,购买了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共32间房屋,面积1960平方米。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这里,在此居住。周家到直到周恩来这一辈,在淮安已是第四代。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赴沈阳伯父处读书,从此,他再未回过淮安。
周恩来故居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同志故居”的匾额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进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于1984年10月29日瞻仰周恩来同志故居时题写的“全党楷模”四个大字。
故居内有主堂屋。“这里是周恩来曾祖父周光勋和祖父周攀龙居住过的地方。周光勋在清道光19年(1839年)从浙江绍兴迁居淮安山阳县(今淮安区)。祖父周攀龙曾任过淮安府师爷,阜宁、涟水县知县等职。”
故居内有周恩来“嗣父母住房”。周恩来8个月大时,叔父周贻淦病危。由于贻淦结婚不到一年,没有子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而心里很难过。为了使贻淦有所安慰及留下的年轻妻子陈氏有所寄托,周劭纲夫妇便将周恩来过继给贻淦为子。两个月之后,贻淦去世,幼年的周恩来便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陈氏性格温和,待人诚恳,办事细心,聪慧多识,在诗文书画上有较高的修养。
故居内有“周恩来出生的房间”和“周恩来读书房”。“周恩来五岁时入家塾馆念书。他学习认真刻苦,在认字、背诵、书法和默念上成绩出众,初步显露了他的聪明才智。”
陈氏对周恩来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有一次,周恩来的弟弟恩博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氏不再让周恩来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子里念书。空暇时,就教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周恩来在南开中学写的小传中说:“幼时喜闻故事,凡有人能语余以奇闻怪事者,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