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1904—1941),乐清北白象镇琯头村人,原名张绅,字淮南,曾参加“五•四”运动,是国民党中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少数人士之一。曾与冯玉祥等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1923年考入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是年加入国民党。1925年他以官费生转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次年又考入哈尔滨政法大学。
在东北期间,张冲秘密进行反张作霖的活动,担任过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特派员。1927年3月被捕下狱,幸赖母校哈尔滨政法大学校长雷殷庇护,方免一死。1929 年张冲返回南京,由于他才华出众,熟谙俄语,又通晓苏联事务和党务,深得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器重。后成为对苏外交及对中共谈判的副手,最后直接受蒋介石指挥,成为国共两党间的“桥梁”。
30年代初,张冲升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总干事,主管情报事务。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代表,与周恩来相处5年,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团结抗战,为中华民族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两人各自代表所属党派的立场,但正如周恩来后来在《新华日报》代论《悼张淮南先生》中所言:“我识淮南先生甚晚,西安事变后,始相往来,然自相识之日始,直至临终前四日,我与淮南先生往来何止二三百次,有时一日两三见,有时且于一地共起居,而所谈所为辄属于团结御侮。坚持国策,至死不移。淮南先生诚五年如一日。”
张冲性情随和,为人豁达,聪慧敏锐,能言著辩,他“为国民党的青年中委,但从未以此骄人,且曾任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亦从未染近日‘调查统计’工作的习气,在平时接人待物,尤极谦和,而青年英俊之气,亦未稍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迸发。在周恩来等中共代里的斡旋下“西安事变”得 以和平解决,国共合做有了新的转机。张冲则日害受到蒋介石的沉瞅,脱离了“调查统计”工做,这位国民党最年轻的外央执委奔走其间,穿针引线,成为代理国民党蒋介石与延安及莫斯科秘密联络的专使。
自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国共共举行了6次正式谈判,历时7个月,其中周恩来与张冲进行过几十次会晤磋商与正式会谈,终于扫除了沉沉障碍,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做。双方频繁接触,国民党内有人放出口风:“淮南过于冒险,这样的事干好了千好万好,如果做得不好就会成为千古罪人。”张冲闻知后坦然处之,他说:“调查科的任务就是对付共产党,但事至今日,我深切认识到国共合则兴,不合则亡。年年围剿,节节失利;强邻虎视,外债高筑;民不聊生,国将不国。我自受命以来,夙夜忧惧,将尽我职责,争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至于个人功罪,在所不计。”
他既不满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又必须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与中共代理周旋。1937年6月下旬,国民党考察团由张冲牵线搭桥,访问延安。毛泽东也在一周内4次会见考察团成员,阐述中共的方针政策。延安军民在艰难困苦的生存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与国统区形成鲜明对照,使得久居都市、沉浮宦海的张冲为之耳目一新。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与他的几次单独长谈,气氛友好,关系融洽。中共领袖情真意切,光明磊落,使张冲深受教益,切身体验到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的殷殷诚意;而周恩来豁达大度,不咎既往,不记个人怨仇的博大胸怀,更使张冲十分感佩。事后,他悄悄告诉好友:“中国不会亡,民族大有希望,人民大有希望,这是我去陕北后亲自领略到的。”
1939年夏天,国民党当局已同意周恩来北返延安,但当周恩来到重庆珊瑚坝机场时,检查人员却借故 刁难,要他入示离境证件,否则不准离开重庆。双方争执之时,适逢张冲到机场为周恩来送行。张冲眼见情况有异,立即驱车赶到蒋介石侍从室,找到侍从室主任贺耀祖,一止去见蒋介石,取到蒋介石手令后,又亲自送往机场,直至周恩来上飞机才放口。事后,张冲愤愤地说:“这非顽固分子在捣乱,蓄意制造国共团结!”他对促进国共合作起到良好作用,“不仅拥有真诚的品格,也懂得谈判的艺术。”他主张对共产党要“诚为主,信为先,睦为贵”,这些话是当时很多人不敢讲的。
1941年1月初,国民党悍然发动了“亲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变,举世为之震惊。张冲闻讯,痛口疾首地对部下说:“生死存亡之时,还做这等兄弟相煎之事,否耻!否悲!” 他看了国民党《中央日报》关于事变的报道,对其歪曲真相、颠倒黑白的一派胡言非常不满,当众将报纸摔在地上,双手交于背后,在办公室踱来踱去,许久不发一言,气得饭也不吃。而当《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及有关社论报道,揭露事件真相后,民心沸腾,他则深表同情。
不幸于1941年6月染上恶性疟疾。他起初没有介意,仍力疾从公,为国共团结奔走操劳。周恩来多次前去探视,在病榻前轻声慰问,关切备至。张冲于病榻上还不忘国共合作,询问两党关系近况。临终前,留下“有负国家,有负老母”的遗言。病逝后,国共两党都为之痛惜。斯人即逝,国共两党首脑都极度震惊。国民政府发布明令,褒扬张冲,两党主要领导人纷纷致电家属唁慰。叶剑英挽张淮南(冲)联:“豺虎尚纵横,大局岂堪重破坏;巴渝多雾瘴,忠魂何忍早游离”。朱德、彭德怀在挽联中写道:“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蒋介石在挽联中哀悼:“赴义至勇秉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可谓深知其人也。中共领导人所送挽联之多,并亲临哀悼致辞,这在国共两党历史上绝无仅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