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一线奋杰雄,神勇挥师跨岳丛。 百转千折回望眼,磅礴史诗荡长穹。 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门楼上大气磅礴的六个“毛体”金色大字映入眼帘: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纪念馆陈列的一张历史老照片,定格了上世纪30年代的遵义城:湘江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南为老城,北为新城。老城民居商铺密集,四周被高高的石砌城墙环绕;新城房屋不多,显得冷清。当时的遵义城不过3平方公里,约4万人。 在泛黄的照片上,纪念馆副研究员关黔新很快指出了会址所在的位置,“建国至今,遵义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这种变化巨大而深刻。”市委书记慕德贵说,1935年,遵义城仅有约5万人口,1949年也不过6万人,“现在,遵义中心城区的人口已有约80万,建成区面积也从新中国成立时的4平方公里增加到60平方公里。” 时间的魔术师用75年改变了遵义的一切,并赋予其以无限的成长能量。
遵义———迎难而上的红色城市
1965年5月1日,遵义火车站建成通车。铁路工人王年明老人回忆说,记得当时不少遵义人步行10余公里,来看火车。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遵义火车站每天也只有两三趟列车通过,通往贵阳、昆明、成都几个方向,火车时速也只有20公里至30公里,从贵阳到遵义要七八个小时。 时间又过去45年。现在,贵遵高速公路、遵崇高速公路、茅台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车,赤水河航道升级改造已经完成,还开通了直达京、沪、穗的始发“红色旅游专列”,遵义的公路通车里程,已由1952年的655公里增加到2.3万公里。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曾是多少年来人们对黔北的评价,但交通的大发展已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遵义几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为1.42亿元,人均收入仅40元;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0元;作为我省重要粮食产地的遵义素有“黔北粮仓”的美称,2009年粮食产量再获丰收,总产量达330万吨。 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市委书记慕德贵说:“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铸就了‘伟大转折、出奇制胜’的不朽丰碑,从这里,红军走出低谷,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然而,这种转折不是侥幸发生的,是基于对真理坚贞不屈的信仰、坚定不移的追求、坚忍不拔的坚持,源于一种务求必胜的信念。” 党和红军面临极度困难的时候,仍然能够走出困境,迈向胜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向困难低头。 “实事求是”的遵义会议精神激励着遵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代又一代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侵袭而来。即使偏处西南内陆,遵义也同样经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与考验。 自2008年9月中旬以来,我市部分企业减产限产甚至停产,工业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增速和增加值双降,大部分重点行业生产下滑,大部分重点企业产值减少,大部分重点产品产量下降,产品产销率明显下降,部分企业亏损严重。 由于市场低迷,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下跌,导致遵义铝业公司、遵义碱厂、遵义铁业公司、贵州钢绳厂、遵义海尔冰箱厂等重点企业亏损严重,被迫减产限产甚至停产。 危机当头,遵义人并未轻易低头服输。 针对困难局面,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5条意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13条意见,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16条意见,以及关于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21条意见。 “应该说,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稳定了人心,增强了信心,增添了活力。”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加深加剧,遵义人却仍然信心百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