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星期六。农历八月初十。
北京。微风。阴间多云转晴。
迎着东方黎明的曙光,这一天,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毛泽东:为筹备开国大典紧张忙碌
蒋介石:面对风雨飘摇的统治黯然神伤
晨曦轻拂,中南海菊香书屋内。
56岁的毛泽东还在案头紧张地工作……
前一天闭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576位代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获得575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此时,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毛泽东思考、回答、决策……
广州。东山梅花村。一幢旧式公馆里。
62岁的蒋介石深深陷入失败和沮丧的情绪中。尽管早已获悉新中国即将成立,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他还是感到难以面对。
毛泽东和蒋介石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迎来1949年——
1949年元旦前两天,毛泽东发表新年献词,充满自信地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两天后,蒋介石在元旦文告中无奈地承认:“个人领导无方,措施失当,有负国民付托之重……”
1949年的第二十一天,蒋介石宣告“下野”。
薄雾如纱。天安门城楼上挂起了8个大红灯笼,8面红旗在晨风中猎猎飘扬。
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就绪——
北京东厂胡同,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里。
一夜无眠的张澜将所有的衣服一溜摆开,想挑选一件最得体的,出席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新中国开国大典。为救国救民,张澜奋斗了一生。当国民党特务用手枪逼着他去台湾时,得到的是这样的厉斥:“可以用枪打死我,但我绝不离开这里!”
从1948年秋到1949年春,李济深、沈钧儒、章伯钧……一位位民主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分3批从香港抵达解放区。
5个月前的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镇,凤凰山下蒋家祖坟前。
精神颓唐的蒋介石带着蒋经国,到这里向先人辞别。蒋经国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极目四望,溪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天气阴沉,益增伤痛。大好河山,几至无立锥之地!……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千万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溃败,是以加速度进行的——
东北全失,47万余人被歼;淮海一战,精锐师团丧失殆尽;平津角力,52万余人或被歼、或改编;长江防线,一夜之间被解放军突破……
1949年10月1日的上海。细雨霏霏。
33岁的荣毅仁这一天激动不已。几个月前,解放军开进上海,也是这样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荣毅仁终生难忘:为了不打扰上海市民的平静生活,蒙蒙细雨中,疲惫至极的战士和衣抱枪,睡卧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两侧……
黑夜即将驱散,光明正在到来。
国民党控制下的成都,在平静和压抑中迎来新中国的开国之日。国民政府要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挂起白纸灯笼、写上反共标语。12岁的张秀琼起床后发现,妈妈在灯笼上写下的是4个大字——
天下太平。
北京,丁字形的天安门广场。汇成海洋的人流,此刻正为天下太平而欢呼。大喇叭里传来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歌曲,翻起人们心中一阵又一阵的激动与感慨,30万人一同起舞、一同高呼、一同歌唱……
宋庆龄:“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宋美龄:“没有人对我们感兴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5时整,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健步走到麦克风前,用浓重的湘音和激昂的语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广场沸腾了!震天的欢呼直冲云霄,帽子、围巾甚至报纸在空中飞舞……
身着深色旗袍的宋庆龄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涌动的人潮,看着广场上矗立的孙中山画像,不禁热泪盈眶。8天后,她这样向世人讲述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
“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这一刻,比宋庆龄小4岁的妹妹宋美龄,正在万里之遥的美国,为挽救国民党政权没落的命运四处奔走。与她几年前在美国受到的欢迎形成巨大的反差,宋美龄的这次美国之行充满了冷遇和失落。
在发给蒋介石的第一封电报上,宋美龄无奈地写道——“没有人对我们感兴趣”。
此时,远在广州的蒋介石住处,收音机也调到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频率……
计穷力竭的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还在通过《纽约时报》记者之口,向美国政府求救:“我们需要紧急援助”、“我们在财政和军事供给方面的处境都已面临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