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太原战役的十四军副军长王立岗摩挲84份阵亡通知书,自言自语:“老乡们把娃娃送到部队,娃娃的尸骨早已冰凉,家人还在苦等苦盼。尤其是那些投诚烈士,家人还要替他们背黑锅。”王立岗寄希望王艾甫为老乡们“了却心事”,王艾甫明白“了却心事”即为烈士寻亲。1997年,王艾甫背负踏上了为烈属了却心事的路途。他寻亲记录本上的一行字似可诠释行动的支撑点:“没有他们(烈士),哪有我们?没有他们的昨天,哪有我们的今天。”
拐点
9年跑遍55位烈士故乡
1996年至2005年,除去29位无籍贯烈士,王艾甫致信55位烈士故乡的村委会、民政局、公安局,结果石沉大海。随后他又打电话烦请查找,对方应承“查一查”,结果如前。再往后,他索性动身前往,湖北、河北、内蒙古……行政区划的变迁与混乱让他感受到了“什么叫大海捞针”。十年无结果,王艾甫形容其滋味“像胸口上压着一盘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王艾甫借此东风展出抗战藏品———“日本侵晋罪行实录图片展”。展览引来媒体,媒体介入的速度、力度让王艾甫欣慰“石磨被搬开了”。寻亲通道从武汉始,继而辐射山西、河北、内蒙古、河南、甘肃、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东……烈士们各奔家乡。
-苦寻十年才找到第一位烈士家属
第一位回家的烈士叫郝载虎。2005年11月,王艾甫卖掉收藏的300块银元,凑足1万元路费,给湖北云梦县钟垸村郝载虎的叔伯兄弟郝章群送去了迟到56年的信息:“郝载虎,197师589团9连战士。”英勇事迹一栏写道:“工作积极,战斗勇敢,于太原解放战役中光荣牺牲”。郝章群回忆郝载虎“1948年冬天从武汉当兵走的,以后就没了音讯”。
王艾甫激动地描述英灵回乡一日:“下着雨也挡不住全村出动。郝章群家张贴大红对联,吹鼓手奏乐,十万响鞭炮噼里啪啦。”迎灵仪式更令王艾甫暗惊:郝章群家堂屋摆放神龛素烛,他净手后双手接过通知书,将它摆放灵位上。之后,全村人鱼贯而入———鞠躬、烧纸、叩拜。村支书讲话:“欢迎载虎大叔回家。我们要给载虎大叔盖个屋子,以后他老人家就安生了。”郝章群感谢王艾甫:“这下,我可抬头了。”半个多世纪,郝章群承受着各种流言:郝载虎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做了叛徒,混得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流言如盐,撒在郝章群痛失亲人的伤口上,一痛50年。
2005年11月22日,郝章群与三个堂侄赴牛驼寨陵园祭拜亲人。他们在墓上取了一把土,意将这把土与阵亡通知书供奉在郝载虎灵堂里。取土之举让王艾甫顿悟“荣誉比魂归更重要”。他由钟垸村的集体祭拜联想到董存瑞、黄继光……“他们不就是在荣誉中得到永生的吗。”
同是这个月,贵州苗族龙和生致电王艾甫寻找叔叔龙华章。2006年3月14日,龙和生的女儿、女婿代替父亲在双塔烈士陵园祭拜“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的叔爷。王艾甫从他们口中始知一段悲情往事:1939年,龙华章被国民党抓壮丁。龙母思儿深重,精神失常。她整日手持渔网喊儿乳名,渔网撒出去收回来,收回来撒出去,并喃喃:“儿子当兵走,拍马不回头。”下意识里,她欲收回儿子。儿子未收回,母亲已先逝。临死,母亲将龙华章收回的任务传给族亲龙和生。
-烈士女儿为寻父和母亲在外讨饭十年
寻亲过程中,王艾甫接触到四位直系亲属。2006年6月30日,霍玉花在双塔烈士陵园祭父霍小山。她跪在父亲墓地上,磕四个长头,然后长啸:“哎……走啦!”按农村旧俗,如果故去的人听不到儿女哭喊,就断不了阳间挂念,就过不去奈何桥,就是一个野鬼。霍玉花以连续的长啸让父亲上路、安息。11月,王艾甫前往山阴县霍玉花家。问路时,村民一句“你要找的是要饭那家的闺女”,此话让王艾甫心下一沉。见到霍玉花时,他发现她腿上盖棉被,霍玉花向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