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刘海燕(1917-2005)今年诞辰一百周年。1917年农历2月28日父亲出生在山东省郓城县苏庄一个农民家里,他7岁时读私塾,15岁考进省立中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学校迁至河南,父亲在许昌参加了河南大学抗敌服务团,做宣传动员群众工作。在此期间,父亲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产生入党的念头。1938年2月,父亲与其他10人被秘密送往八路军在河南竹沟教导队。在艰险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练下,父亲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表现积极,担任了教导大队分队长。4月,组织派张允一(女)和刘子厚同志一起,介绍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转正。
1938年7月,在要求到敌后打游击的请求被批准后,父亲随战地服务团从河南竹沟到达安徽舒城,找到在这一带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四支队,从此开始了近20年的在新四军战斗和工作经历。关于这一段历史,有两段公开资料可以佐证:
一是,在江苏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关于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展板上写到:“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湖北黄安(现名红安)县七里坪成立了战地服务团,团长刘明凡(后程启文),副团长汪道涵,指导员刘海雁(燕),成员约40余人。战地服务团成立后,一面组织一支百余人的游击武装,组建工、农、青、妇、商抗敌协会和儿童团,一面充分发挥文艺宣传的优势,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二是,在《张云逸传》第137页“第十章 发展皖东敌后游击战争”中写到“张云逸回到舒城后,即着手组建江北游击纵队。当时,第四支队和皖中、皖西中共组织发展的地方武装,除有一部分已编入第七、第九团外,还有游击纵队、第二游击纵队和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等部。游击纵队是1938年8月后组建起来的,活动于舒城、霍山一带,司令员林英坚,政治委员刘海燕。第二游击纵队也是1938年8月后组建起来的,活动于无为一带,司令员龚同武,政治委员曹云露。淮南抗日游击纵队是1939年1月成立的,正在舒城程河道地区进行整训,司令员梁从学,政治委员汪少川。”。
父亲遗留下来的抗战时期惟一照片,是他1941年7月参加新四军淮南路东联防司令部政工会议时的一张合影,当时他任司令部独立四团宣教组织部长。联防司令部政工会议是在路东根据地建立以后,积极开展党政军工作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张云逸副军长等领导的到会说明对这次会议的重视。(前排正中是张云逸左一是我父亲)
1945年父亲在新四军六旅政治部时与母亲梅平结婚。1946年下半年在新四军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滁(州)全(椒)支队,派赴已被国民党军占领的敌后打游击,1947年1月回到淮南工委。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先后在山东滨海地区华中干校、安东省公安处、山东中共华东局驻胶东办事处工作。1949年1月,离开部队,进入刚解放不久的济南铁路局。新中国成立后,父母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直到1984年离休。离休后,父亲在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活动站担任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先进党员,曾受到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集体接见。2005年3月5日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病逝,享年89岁。
父亲从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政治立场坚定,遵守党的纪律,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他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也没有赫赫战功的文字记载。他只是中国共产党千百万党员中的一份子,是无数党培养的领导干部中的一员,是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担当,浴血奋战的新四军队伍中的一名战士。他一生爱学习、肯思考、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体贴和关心下属同志。父亲逝后,一些曾经得到过他帮助的同志、甚至他们的子女一直念念不忘,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人格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