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航校研究会《蓝天之魂》编辑委员会“于飞送别仪式”写作组 撰文
凡人小事
作为东北老航校全过程的亲历者,当于飞得知当年老航校的战友和后代们成立了“东北老航校研究会”,看到“研究会”开展“纪念东北老航校成立70周年——追寻足迹”系列活动,老航校精神在继续传承,感到特别地欣慰。老航校的前辈们用青春和热血,信仰和生命谱写的篇章,继续鼓舞年青一代的航空人。
于飞自从参加革命队伍,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始终坚定地相信共产党,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服从党的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工作,他始终精神饱满、全身心地投入;即使离休后的晚年,仍然积极乐观,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与当年战友们的欢聚,唤起他们对那火红年代的回忆。他曾受聘担任中国航空体育运动协会副主席、中国航空博物馆研究员、中国航空史研究协会顾问。他撰写的各种文章曾分别发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空军卷”、《蓝天之路》、《航空工业史料》、《航空杂志》、《航空史研究》,以及《体育文史》等多种书刊。
乐观、幽默,充满信心的年青人
历尽沧桑,无怨无悔
祝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他一生为人正直、两袖清风,从不愿意给任何人增添麻烦。当他年老体衰时,主动走进“养老院”平静地度过最后的人生阶段。他不愿意,也做到了不给医生、亲人和朋友增加任何负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乐观豁达、超然于世。
他始终怀着热爱生活、笑对生死的坦荡胸怀。他也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凭着坚定的世界观和豁达的生死观,从容面对生死,安详、平和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仍然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昏迷中的清醒片刻,他仍喃喃地念叨着:“不要忘了,要嘉嘉(小儿子)帮我交党费。”这就是他,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遗言。
交党费,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自从他下定决心,冒着生命危险从汪伪空军起义、投奔共产党起,他就始终记着,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自己要做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就更要严格地要求自己,绝不能给这个队伍抹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附:《于飞同志生平大事记》
于飞(曾用名:黄福禧,黄哲夫)广东南海县平地村人,生于1921年8月12日;194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0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人生的转折点:参加 “8.20”汪伪空军人员起义,驾驶“建国号”专机飞抵延安。
在共产党的感召下,汪伪和国民党空军中一些有识之士,毅然摆脱反动当局的严密控制,接连驾机起义,投向中国共产党。
1944年底,汪伪空军扬州航空处少将白景丰(即白起)、上校参赞何健生,少校飞行教官周致和(即蔡云翔),少尉飞行员黄哲夫(即于飞)、赵乃强(即张华),上尉飞行教官吉翔,少尉飞行员管序东(即顾青),空勤机械师沈时槐(即陈明秋)、黄文星(即田杰),机械员陈静山等人认为投奔共产党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商议,决心共同起义;最终分批,先后由空中驾机起义和地面起义,陆续到达解放区。
1945年7月,当时的黄哲夫辗转到达新四军苏浙司令部,见到了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等领导,商定驾机起义事宜;并与粟裕约定联络代号:粟裕为“左如”,黄哲夫为“于飞”。
8月19日,当毛主席在延安接到起义飞机即将“来延安”时,非常高兴,亲自安排着陆机场,并手书电文联系华中局:“华中局:(一)飞机一架从扬州起飞今午飞抵延安;(二)延安机场可容二十架飞机。此外,太行之辽县城西及五台之灵邱城东二十公里各有一可用之机场。中央未号。”
1945年8月20日,毛泽东亲拟电文为汪伪起义飞机安排降落机场。
当年共同策划起义的同伴。左起:于飞、张华、秦传家
20日,起义飞机经过6个多小时飞行,抵达延安机场;军委航空组常乾坤、王弼等专门前往迎接。
21日,周致和、黄晢夫等人给毛主席、朱总司令写报告,表示参加革命的决心,同时报告白景丰等人也准备起义。当晚,朱德、叶剑英在八路军总部接见机组,代表党中央欢迎他们来延安。叶剑英宣布将“建国”号更名为“820”号飞机,隶属于总司令部。
28日,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去重庆谈判前,在延安机场专门接见了机组全体人员。
其他起义人员,也都于8、9月间成功起义,分别陆续抵达苏北解放区和江苏淮阴新四军军部。
这些起义人员最终都先后赶赴吉林通化,参加了东北老航校的筹备和建设。
这次起义,八路军拥有了第一架自己真正能够使用的飞机。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于飞特别珍重的来之不易的纪念章。
二、自始至终参加了“东北老航校”的边建边训、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全过程
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不到20天,共产党就迅速地将已准备多年的航空种子先后分三批,陆续从延安派往东北,抢“先机”(抢时间、抢器材、抢人员)创办航空学校。10月15日,于飞奉命参加第三批人员队伍赶赴东北通化。
毛泽东、周恩来欢送人员赴东北组建航校。
1946年3月1日,共产党成功地在通化举行了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简称“东北老航校”)的开学典礼。于飞感到自豪:自己自始至终伴随着老航校3年零9个月的艰苦动荡岁月,积极参与了老航校这段创造奇迹的历史,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迅速地培养出各类航空人才500多名,其中飞行员126名;为新中国空军的建立,以及不久爆发的“抗美援朝”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于飞在此期间,历任航空理论教员、飞行教官、科长、飞行大队长、飞行技术检查主任等职。
老航校教员班;前排半卧着的是于飞。
于飞正在测量牡丹江机场子午线。
三、默默无闻地两次成功担任首都北京国庆阅兵时的空军中心指挥主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从第一次的开国大典开始,每年的国庆节,都有万众瞩目的空军驾机“空中受阅”。令于飞子女内心感到无比兴奋、自豪的是:父亲曾两次,分别于1951、1952年担任首都北京国庆阅兵时的空军中心指挥主任,均圆满地完成“空中受阅”任务。尽管他有如此辉煌的业绩,但他却从未向人提起过这段经历;他竟然没有保留一张如此荣耀的照片!这么多年,他始终默默无闻地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若不是因为他的过世,需要书写他的简历,亲友们才从单位提供的材料中得知老人这段无比光荣的历史。在他生前,又有谁知道他这段值得骄傲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