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此文,是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23周年!
81年前,毛泽东指挥土城镇青杠坡战斗,亲自选定指挥所位置——土城镇旁的大埂上。青杠坡战斗是导致中央红军被迫“四渡赤水”之前的关键一战。
我们重走长征路,到达“四渡赤水”的重镇——土城镇寻访,特别到了毛泽东在青杠坡战斗期间的指挥位置——大埂上。
我们在镇子里打听大埂上的位置,当地人都说“不远不远”,但说的都比较笼统。原来,即使当地人大部分也只知道大概,很少有人上去过。我们决意一定要找到并登上大埂上。
(土城镇周围的群山)
大埂上在土城镇的东北方向,从四渡赤水纪念馆正面的长征街上向西(即左转),走几十米有一个路口是去中心学校的,在此路口右转(向北)上土路,走数百米即可到这所学校,沿着学校的院墙对上山坡的土路就是去大埂上的近路。我们看着这条近路实在太“简易”,担心上去无法停车,所以顺着学校的院墙转弯,停车在离学校上百米的一个停车场上。
从这个停车场顺着台阶往山坡上爬去,来到山脊上。
(去往大埂上的山脊,没有路标。由四渡赤水纪念馆春来燕供图)
站在此处山脊上,小道顺着山脊蜿蜒,没有路标和指示,我们一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根据青杠坡的方向判断,若要观察整个战场,必然要位置高一些,要往东一些。我们在雨后的盘山道上艰难向上攀爬,走一走,就停下来看一看,有去往山坡、山包的人行小道,就试探性地走过去看看。这样走了至少2公里,依然未能发现任何表明是大埂上踪迹的东西。
当时天气湿热,我们爬山的4个人中,3人汗湿淋淋,把速干裤的半截都拆了当短裤穿,只有队友王向东穿着牛仔长裤,看着他捂得严严实实的,我们几个人还笑话他。
然而,当我们终于决定不能再往山里走了,判断大埂上就在附近的时候,问题来了,穿短裤根本无法离开山道!遍地的杂草和荆棘,赤裸的腿难以忍受草割树刺,尤其是那些长长的带锯齿边的叶子,轻则把腿上划出白道子,重则划出血印子。探路、寻觅的任务只能落在穿着牛仔长裤的队友小王身上。
小王的身影很快就隐没在蒿草、树丛中,我们只能呼喊着保持联系。小王继续登高,他的声音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又出现在西边,一会儿又听不到了。我们焦急地等待着。突然,小王兴奋的声音传过来:“找到啦!”
下面的照片就是队友王向东千辛万苦觅得的结果——新、旧各一块石碑。
半隐没在草丛里的两块石碑靠在一起。新的碑上镌刻“四渡赤水战役旧址——土城大埂上毛泽东指挥战斗处”(落款贵州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旧的碑上镌刻“大埂上”。 (注:“四渡赤水战役”应为“四渡赤水之战”)
石碑面对的方向,应该就是青杠坡。难以想象,立在大埂上的石碑如此“寒酸”!这就是号称我国目前现存唯一且保存完好的毛主席当年亲临前线指挥一场战斗的指挥所。
等小王下山时,又遇到问题了——上山时,他往高处走,方向明确;下山了,漫山遍野没有路,就不知道怎么走了。随后,我们站在一处坡上,观察好便于下山的缓坡,再听小王的声音,指挥他选择下山的方向,直到他露出身影,再看我们的手势,最终回到山道上来。
在闷热的天气里屡次攀登山坡、上山岗,我们已大汗淋漓,衣服湿透了又暖干了、又湿透了。因随身没有携带饮料,大家甚至感到有些脱水。但是,由于我们终于找到了大埂上,大家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为了打好土城这一仗,“(1935年1月)27日下午,毛主席曾用半天多时间到土城后山(大埂上)观看战场地形和选择野战司令部指挥所地址”。28日下午一点钟左右,红一军团二师赶到后,“就在土城后山坡的半坡上(大埂上),主席召集指战员们开会研究,又继续打到黄昏”。
1935年1月28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张云逸、李富春、左权等领导人从古镇上的毛泽东住处爱华商店出发,沿铁炉沟来到大埂上指挥青杠坡战斗。当天由于是大清早,雾气比较大,看不清远处的地形,只听得见青杠坡方向传来的密集枪声,毛泽东说再往前走。于是,他们又继续往山上走去,一直走到距这里约一千多米的山顶上才停了下来,指挥战斗。
“大梗上”在土城镇外白马山(后山)上,海拔近1000米,山头上没有高大的树木,可以清楚地通视山脚下土城西南的水狮坝(中央红军主力集结地)、西侧山脚下的土城镇及渡口,以及东南侧尖山子和马鞍山间一个叫做“漏风垭”的山口,这个山口东南便是青杠坡一带地形复杂的山岭和狭长谷地。
在一些资料、文章中,把“土城大埂上毛泽东指挥战斗处”定位在山包的最高处,我们在土城镇打听大埂上时,也有人说,在那个山尖尖上。其实,按照石碑的所在处判断,这个指挥所的位置并不在山包的最高点,而在山包的半坡上,或者用军事用语说,是在前斜面上。我们就是受此误导,一路只观察山尖尖、山包包,却始终没有发现石碑的踪迹,只有队友小王翻过山包,才发现了山半坡上半掩在草丛中的石碑。
当时的指挥员分工,刘伯承所率中革军委前指就设在漏风垭,就近指挥红五军团,而彭德怀、杨尚昆的红三军团指挥所则设在石羔嘴后山半坡上一个叫做“棚子窝”的地方,后来朱德总司令也到红三军团前沿指挥,而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土城镇后山这个大埂上指挥战斗。
在大埂上对面横亘着的一条山岭就是营棚顶,川军拼死据守的阵地之一,也是朱德总司令冒险亲自带队冲击的方向。
四渡赤水纪念馆馆长罗永赋讲述过这段历史。
1935年1月底,红军来到土城。途经青杠坡时,毛主席发现此地四面高、中间低,为一个葫芦形山谷,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且林彪红一军团在前方黄陂洞、复兴场受阻,断后的红五军团又与川军郭勋祺接火,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于是部署三、五军团在青杠坡设伏,准备打个歼灭战。
28号凌晨,战斗打响,但进展很不顺利,毛泽东便来到大埂上指挥。当时,战斗力颇强的川军曾一度打到指挥所的前沿。由于形势危急,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参谋长亲自上前线督战指挥,陈赓、宋任穷率领干部团投入战斗,红二师也从元厚跑步回援,一、三、五军团和干部团等协同作战。由于连续反击,使敌军遭受重创,红军终于稳住阵脚。由于战斗激烈,警卫排到大佛山脚下的老百姓家煮饭,用木桶挑到大埂上。毛主席等红军首长吃了中午饭后,继续指挥战斗。这一战,干部团立了功。毛主席高兴地说,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原来,由于情报有误,敌军不是四个团而是八个团,且其增援部队源源不断而来。于是在当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形势。会议认为,按原计划再从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已无法实现。毛主席果断提出,为了打乱敌人尾追计划,变被动为主动,不应与郭勋祺恋战,作战部队与军委纵队立即轻装,从土城渡赤水西进川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