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兵器事业开拓者 两弹一星奠基人——金寨藉开国将军张贻祥的创业故事
2017-01-05 09:20:09
作者:胡遵远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三、在戈壁滩,张贻祥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丰硕的国防科技成果、用智慧和力量托起遨翔太空的“两弹一星”

    1957年底,张贻祥又奉命赴京接受了组建导弹试验靶场的任务。在陪同专家组到库仑、二连、赤峰一带空勘的飞机上,专家组长向他介绍了导弹的战斗性能、试验靶场的战术技术条件等有关问题。虽然他听了似懂非懂,但他相信,我们今天不懂的东西,明天肯定会懂。在不远的将来,国防尖端事业一定会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经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选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青山头的荒漠戈壁。场址确定后,张贻祥立即又随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率领的工程勘察组奔赴场区,研究确定靶场的各种配置和建设方案。施工部队进驻场区后,他作为试验部队前方工程指挥部领导成员,与工程兵几位老将军组成特种工程指挥部,在戈壁深处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国防尖端工程施工。然而,恶劣的环境似乎要驱走刚进驻戈壁的将士,终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施工部队住帐篷、喝苦水、吃咸菜、战风沙,以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困难。有一天,张贻祥与赵东寰参谋长一起散步,赵参谋长说:前几天施工中牺牲的那名战士,在部队引起一些反映。有的战士觉得,在戈壁滩施工,吃苦倒不怕,死了后亲人也无法见上一面,连尸体都回不去了。张贻祥迟疑了一会儿说:咱们革命几十年,南北转战,有多少战友牺牲了。干革命就会有牺牲,我们在戈壁滩建设这么大的国防工程,也同样会有牺牲。我们必须教育干部、战士有一种 “死在戈壁滩,葬在青头山”的革命精神。赵参谋长接着说:这句话好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我们有必要对部队进行一次“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头山”的教育。从此“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头山”成了创业大军叫得最响的政治口号。40年过去了,这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干部、战士,扎根戈壁、献身国防,为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当导弹靶场的试验、训练工作刚刚开始时,我国就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苏联“老大哥”突然撕毁协定、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这对年轻新中国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广大官兵食不果腹,许多人因营养不良患了夜盲症、浮肿病。身为试验基地副司令员的张贻祥将军,想起了在太行山区挖野菜的日子,他带领干部沿溺水河畔采集能食用的沙枣、甘草叶、骆驼刺、芦苇根、苦苦菜,晒干粉碎后与玉米面、黑豆面、青稞面拌在一起制成代食充饥。

    在基地,干部战士还送给张贻祥一个“树司令”的尊称。早在勘察选点时,他就发现祁连山融化的雪水穿过溺水河流入居延海。在戈壁沙漠,只要有水,就能够生存,以后就能够大发展。他要用这条河养育我国的国防科技精英,用这条河勾画出场区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把场区建设成沙漠绿洲。于是,他带领干部战士修水库、挖水渠,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张贻祥率领官兵修建了面积达10.5平方公里、贮水达17000立方米的水库,至今仍清澈见底、碧波粼粼,成为大漠深处航天城的一处胜景。为了植树,张贻祥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从选树种、买树苗,到种树、管树,摸索出一套在戈壁滩植树的经验,种树时,坑要深,换成沙土、黄土、混合肥掺配的土壤。把树苗种下后,还要用草袋、草绳一颗颗裹起来,防风防冻,防止小孩触摸、牛羊乱啃。平时,他无论是外出散步,还是下部队检查工作,只要发现损坏树木的现象和行为,不管是谁,都要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看见小兔啃树皮,他也要跟随小兔查出主人,对主人进行批评。时至今日,基地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仍然传颂着很多张司令当年爱树如命的故事。

    如今,航天城绿树成荫、鲜花竞放,戈壁深处呈现了一片宜人的绿洲,这不是神话,是现实。这里的环境美了,气候变了,张贻祥和基地的众多干部战士和科研人员,在这里以自己的血汗浇灌出丰硕的国防科技成果,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起飞和发展:

    1960年9月10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两弹”结合试验,在我国本土取得成功,举世曙目;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揭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试验成功,并准确返回预定回收区;
    ……
    张贻祥将军从1958年50岁进驻戈壁滩,直到1979年71岁时才离开。
    1983年,张贻祥老将军离休了,但他仍然时刻挂念着祖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并笔耕不辍地写下了不少总结部队建设经验的文字和心得,提供给第一线的领导同志参考。
    1999年5月22日,张贻祥将军因病逝世,永远地离开了人间。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人生诗篇。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皮定均:创造世界军事奇迹的英勇虎将——记述中原突围的故事
·下一篇:无
·特稿:皮定均:创造世界军事奇迹的英勇虎将——记述中原突围的故事
·特稿:铁心跟党走 誓死不回头——金寨藉3位女红军的英勇故事
·特稿:西江月·井冈山五指峰
·特稿:詹谷堂五副对联显忠诚
·特稿:带着老红军王定国妈妈的嘱托重走长征路(组图)
·特稿:《重走长征路》套书都写了什么(组图)
·特稿:湖南芷江旅协考察佰瀑峡景区张三丰修炼地遗址(组图)
·特稿:中国工农红军滇黔桂边游击队革命斗争史学术研讨会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富
·特稿:两当兵变纪念馆参观微记录(组图)
·特稿:烈火中永生——公安部一级英模鲁运新烈士墓、英模亭解说词(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胡遵远:兵器事业开拓者 两弹一星奠基人——金寨藉开
特稿:兵器事业开拓者 两弹一星奠基人——金寨藉开国
胡遵远:皮定均:创造世界军事奇迹的英勇虎将——记
特稿:皮定均:创造世界军事奇迹的英勇虎将——记述
胡遵远:铁心跟党走 誓死不回头——金寨藉3位女红军
特稿:铁心跟党走 誓死不回头——金寨藉3位女红军的
王久龙:西江月·井冈山五指峰
特稿:西江月·井冈山五指峰
融水老君洞兵工厂的前世今生
李业坤:詹谷堂五副对联显忠诚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