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写道:“打开窗子吧!……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置身时下多变的潮流中,我们真的需要放慢脚步,“等一等灵魂”。 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山的台骀山脉上,就有这样一处精神栖息地。这里是当年先烈们当年浴血杀敌,攻克“天下第一碉”的战场。山梁上,野花间,这里不乏踏访追寻的身影,找一声沉默的雷,找一蓬燎原的火,找一个永远不能失落和遗忘的梦。
军事战略要塞 兵家必争之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太原市台骀山滑世界景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建设的要求,经调研考察,复修了孟家井战役遗址碉堡群(天下第一碉)、徐向前沿指挥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了集历史文化遗产、革命纪念馆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格局,为太原市民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阵地。
孟家井地处东西向山沟之间,村南有一条小河,村落便坐落在小河北岸的土丘上,东临寿阳,北靠阳曲,南面榆次。由太原通往寿阳县的一条公路横穿村北,在很久以前就是一条交通大道。现在的307国道横贯东西四个省份,太原东面路段经罕山、小山沟、孟家井,至省会太原。孟家井,这个地名的来由与一个传奇的将领有关。相传宋朝杨家将孟良曾于此地屯军,部队凿井取水,因之得名孟家井。或许正是历史的因缘际会,加上位于交通要道,使得后来的孟家井成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1644年2月李自成起义攻占太原,1939年1月9日太原失陷于日寇,均是先攻最东面的东山主峰罕山,然后采取向西“平推”的战法,由城东依靠东山攻进城垣。阎锡山的“百里防线”里东山的重要防御工事竟占据了绝大多数。
东山山峰重叠,沟壑纵横,地势高峻险要,南北宽约30里,东西长约60里,主峰罕山海拔1591米,俯瞰全城。东山既是太原的天然屏障,又可侧击城南城北,是攻占太原的关键。阎锡山深知东山的重要性,曾言道:“东山一失,太原即失。”阎锡山做好了解放军会从罕山突破的准备,以罕山西侧的一线高地为近郊的内防线,四大要塞为外防线,组成坚实的第二道防线。孟家井正位于这内外防线之间的关键位置。孟家井有公路可通主峰罕山和太原城,东边山脚的山神庙设有炮兵阵地,碉堡林立,便于屯兵、出击、增援。如果说罕山是犀利的剑锋,太原城是起指挥作用的剑柄,那加上中间的孟家井,便形成一把直插的利剑,兼顾两翼,贯穿东西,无人可撄其锋芒。
几经战火纷飞 见证红色历史
“孟家井战役”遗址处处遗留着太原会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痕迹,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绝佳场所。
1937年11月,在太原会战中,东山阵地过早失守的情况下,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及对日寇的憎恨,约200多人的爱国将士和孟家井一带的抗日组织带着一腔热血,自发地组织起抗日狙击队,奔赴孟家井战场。在孟家井以及山神庙一带筑起了一道人体堡垒,借助阎锡山修建的碉堡群,身在暗处,阻击炮楼前横穿而过的日军。这场战斗虽未载入史册,却不失其悲壮,这支人体长城手持简陋的武器,以全体阵亡为代价,奋不顾身、歼灭日军30多人,炸毁日军军车两辆,成功拖住敌人五个小时,为周恩来和阎锡山等大部队的撤离争取了最大限度的时间,间接地支援了太原抗战。
1945年3月,我晋绥军区某部一个连决定攻打孟家井日伪碉堡,破坏日伪东山防御,连里先派敌工站地下交通员3人到孟家井碉堡据点做伪军的反正工作,争取到伪军一个小队长、一个班长和两名士兵反正,原位内线,随后又派一民兵支队长马坤率部从董家庄出发,前往孟家井攻打炮楼。此前已与内线约好,伪班长用木条插入敌机枪堂内,使其失灵:又拉3个小队长打起麻将。战斗一打响,内线班长和小队长缴了另两个小队长的枪,伪军全部被俘。伪军中队长与30余名日军负隅顽抗也全被击毙。这次战斗一共收缴机枪7挺,步枪80余支,掷弹筒3个,望远镜1副,还有一辆日军军车。
1948年10月5日,在太原解放战役中,近代史上的第三次孟家井战役拉开了序幕,西北野战军某部以地下党员作为向导,奇袭了牛驼寨 ,此举却招致阎军的疯狂反击,孟家井守敌“雪耻奋斗团”抽出大部分兵力积极加入到反击战中,利用孟家井一带碉堡营地的战略优势地位,指挥东山各处的战斗。使解放军被迫撤出牛驼寨,但在撤出的同时对雪耻奋斗团杀了一个回马枪,使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被打得溃不成军,六个团的驻防兵力迅速被打散,甚至连山神庙的碉堡都没有来得及启动就遭到解放军的大炮狂轰乱炸,“雪耻奋斗团”就这样被包围了,心力交瘁的太原绥靖公署“雪耻奋斗团”总指挥史泽波中将命一部军士反冲锋以做佯攻,带领除李佩膺团之外的五个团,利用黄昏空隙从孟家井公路旁的一条深沟中撤到东山煤矿一带。而在第二天,史泽波就接到了李佩膺投诚的消息。此时是1948年10月19日,孟家井、罕山防线全部告破,孟家井宣布解放。解放军的大炮沿着罕山、孟家井公路,运到了前线,严阵以待。不久,“雪耻奋斗团”被撤销,史泽波辞职在太原闲居,1949年4月24日在太原迎接解放。后任河北省交河县政协常委。1986年9月26日病逝。 碉楼三毁三建 堪称实物档案
“天下第一碉”历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作用,从清末的1912年到历史拐点的1949年期间,此处的炮楼出于战争、驻军等需要经历过几次(1912年——1937年、1938年——1945年、1946年——1948年)大型的修建、完善,期间一直不间断的扩建,并设立碉堡建设局,成为东山约6000个碉堡群的指挥中心。 1948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来到重重包围中的孤城太原后,在写出的报道中这样描述:“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
1、1912年—1937年:修建完成
1912年,阎锡山第一次执政山西,就在孟家井开始修建防御工事,当初的规模就可以驻扎一个营; 在此之前,尽管孟家井碉堡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是一个小型的瞭望口(即今天下第一碉炮楼主体)。阎锡山的碉堡战略,使得孟家井的碉堡完整起来,不仅增加了一个瞭望口(南侧),而且修建了地道、粮仓、弹药库,一个营的士兵驻扎于此,日夜驻守。
2、1938年—1945年:日军扩修
1937年太原会战时期,天下第一碉主碉堡被炸毁一部分,南侧小炮楼完全坍塌。1938年,日本侵略军自杨家峪村西沿大梁山修筑工事至寿阳。孟家井的碉堡由此得到加固,从原来一个营的驻军扩充到一个团的驻军。日军在这里修建了永久性地面工事和雷达站,鲜为人知的碉堡隐蔽性极高,神秘而诡异。
这些炮楼的建材是砖头,三合土(即掺泥的水泥砂浆)和木料。砖头、砂和木材是就地取材,水泥是日本人自己带来的。整栋炮楼全都是钢筋混凝土浇注,墙壁厚达半米。日本人的军事工程设计,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先进的,炮楼内部各个功能区域都很完备,外观看着不大的建筑,里面却别有洞天。作战室、弹药库、宿舍、食堂、厕所一应俱全。通风口、烟道、瞭望口、射击口,遍布炮楼四周,光射击的机枪口,就分跪式的、俯卧式的,设计十分精致,视野里没有死角。那个年月,中国还不产水泥,老百姓俗称“洋灰”,可见,孟家井碉堡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军事要地。这也成为后来解放太原时,阎锡山将孟家井定为指挥所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