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7周年纪念日那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各界代表一起参加纪念仪式,这是首次有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七七”当天参与官方纪念。习近平同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国民党老战士林上元,以及两名少年儿童一起为坐落在馆前广场上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
雕塑质地为锻铜,正面的勋章是镀金,长4米,宽3.2米,前高0.27米,后高0.57米,雕塑以独立自由勋章为主体,基座下方镌刻着“1937.7.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纪念地”等中英文字样。雕塑主体为四面,一面用中英日文字记载了塑立浮雕的意义,其余三面雕刻了黄河、长江、和平鸽、祥云等饰物。整座雕塑寓意中国人民为追求和平正义、捍卫民族独立自由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分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有功人员。独立自由勋章是授予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参加抗日战争有功军人的一种勋章。其图案外形为八角星,中间为红星照耀下的延安宝塔山。勋章分为三级。
笔者的大爷爷段广高于1957年6月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是授予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的旅团级及与其职务相当的干部。
段广高,安徽省淮南市高皇人,姐弟四人,他于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1988年8月31日因病在江西省九江市逝世,终年81岁。
笔者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兄妹几人讲他的伯父段广高抗战期间的革命经历。
“七七”抗战爆发后,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成新四军,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新四军第四支队于1938年2月成立,高敬亭任司令员,林维先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在安徽舒城、庐江、巢县、无为地区完成战略展开。9月将地方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游击第二纵队。不久将游击第二纵队改名为江北游击纵队,孙仲徳任司令员,黄岩任政委,桂逢洲任参谋长,黄贤育任政治部主任,郑行福任政治部副主任,在皖江地区(司令部设在无为)一带活动。
段广高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工作,1939年4月在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三个月后调往新四军第四支队,先后任连长、营长。第四支队继续东进,进而建立了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段广高于1940年9月调任江北游击纵队营长。不久,巢湖地委书记周新武与纵队司令员孙仲德、纵队第二团政治部主任高立忠率纵队一部进入巢无山区,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当地游击队会师并合编为无为游击纵队,段广高任县大队大队长。
段广高和他的战友在皖江一带进行游击战争,以伏击、奇袭战术,先后在大小关、范家岗、棋盘岭、铁树岭、三十里岗、运槽等地对日军作战,鼓舞了皖江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热情,掀起了抗日运动的高潮。这一时期,桐、舒、庐、巢、无、和、含各地也先后建立了县委。各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抗日动委会,建立了各种抗敌协会,人民的抗日力量获得了很大发展,为在皖江坚持敌后抗日斗争,打开了良好的局面。同时,也在政治、军事和组织上为建立皖江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1年1月,国民党不顾抗日大局悍然发动了举世震惊的皖南事变,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军部。5月,由无为游击纵队、原第三支队挺进团及散布在皖南和抵达皖中的皖南突围的部队新组成的新四军第七师师部在无为县正式成立,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委,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首先成立十九旅(师部与旅部合并办公),旅长孙仲德,曾希圣兼任政委。下辖55、56、57、58四个团和一个教导大队。
新四军第七师——这支皖南事变血泊中诞生的部队,在抗战艰苦困难的相持阶段广泛武装抗日群众,实行“寓兵于民”,建起了范围广大的沿江革命根据地——皖江根据地。皖江地区是抗战时期全国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皖江两侧,扼安徽境内的长江水域和淮南铁路南段,是向西、向南敌后发展和反攻日军的重要前进基地之一,也是沟通新四军各部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3年初,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党中央、华中局指示,第七师成立皖中区党委,曾希圣兼任书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成立了和含、皖南、沿江3 个地委及巢合庐县(巢湖)委和巢无(无为)县委。同时成立皖江军区,将主力和地方武装改编为和含、皖南、沿江、巢合庐4个支队和4个军分区以及1个师直属独立团。8月代师长傅秋涛去延安,9月谭希林从第二师调任第七师代师长,师领导也相应得到了充实和加强。
皖南支队是以第七师57团、巢无独立团为基础,连同地方武装整编而成,有独立、繁昌、铜陵、无东、无南5个大队及皖南黄山地区游击队,同时成立皖南军分区,由第七师政治部副主任黄火星兼任司令员和政委,后由梁金华任支队长兼军分区司令员,黄耀南任政委兼地委书记,胡继亭任参谋长,高立忠任政治部主任。
1943年初,皖南地委成立临江行政办事处(县级),领导无为东、南地区和皖南等地工作。同时成立自卫武装组织——临江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江干臣任总队长,陈洪任政委,段广高任副总队长,宋耀任参谋长。同年5月,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划出临江县委所辖无为南单独建立无南县委。同时将原属临江县委的无南警卫大队改为无南大队,由无南县委领导,军事上属皖南军分区指挥,段广高任大队长,张世杰任政委,刘金才任副大队长,陈恒昌任教导员。
段广高率无南大队配合无南县委一直坚持在对敌斗争的前沿阵地。1943年底,无为县伪自卫团全体官兵携械向新四军第七师投诚,由无南大队接收整编。在地方上通过层层发动群众,全县普遍建立了青壮年、妇女和儿童等群众武装和抗日团体。各阶层群众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抗日方针和政策,投入建设和巩固根据地的斗争中。县委及各区、乡党组织自1943年下半年起先后开展了民主建政工作,进行了民众普选,加强了基层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1942夏,宣城县委成立了一支游击小队,向阳任队长。为了发展大好形势,更好地开展敌后斗争,扩大游击区,1944年1月,皖南地委抽调段广高和陈洪带了一批干部和一个连的正规部队来到宣城加强领导,组成了新的县委,陈洪任书记,彭海涛任副书记,段广高任军事部长,向阳任宣传部长。游击队扩建为游击大队,隶属新四军第7师皖南支队,段广高任大队长,陈洪任政委,向阳任副大队长,彭海涛任副政委。段广高率宣城游击大队采取分散或集中的灵活打法进行了多次战斗,消灭了大量的日伪顽匪,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由弱到强,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保卫宣城中东部抗日根据地打击敌人的坚强力量。
1944年底到1945年初,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积极主动地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军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军于8月8日对日宣战,并于次日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本关东军。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抗战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中共中央指示,在军事上“各地应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等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以便在解决敌伪时保证我军取得胜利”。
根据中央指示,第七师一边进行反攻作战,一边将地方武装进行整合。以无为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1941年5月曾成立,后因机构变动而撤销。1943年6月重建,陆学斌任总队长,张世荣任政委,刘声起、丁继哲先后任副总队长,黄为谋任参谋长,刘芳任政治部主任)为基础重组巢无独立团(1942年5月曾成立第七师巢无独立团,高立忠任团长,胡德荣任政委,1943年初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第七师主力地方化时,一部与第57团为基础成立皖南支队,一部以其为主体组建了无为保安大队,余坤任大队长,胡德荣任政委,任超任副大队长,朱明镜任教导员。后为充实基层分散至各区组成区警卫连,大队遂撤销),刘声起任团长,张世荣任政委,李锡峰任副团长,段广高任参谋长,丁继哲任政治部主任。
8月中旬起,段广高和他的第七师战友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举行大反攻,先后攻克了无为县城及散兵、盛家湾、襄安、汤家沟、中分徐、望城岗、铜城闸、运漕、雍家镇等拒不向我军缴械投降的日伪重要据点,歼灭大量的日伪军,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解放国土面积1800平方公里和同胞60余万,使皖中解放区东伸至江浦,西至望江,南达繁昌沿江两岸地区,控制长江七百里,包围了安庆、太湖、巢县、含山、繁昌、铜陵等地。
10月,第七师奉命北撤,随即进行整编,谭希林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李步新任副政委,孙仲德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9、20、21三个旅。其中皖南支队扩编为20旅,梁金华任旅长,黄耀南任政委,周绍昆任参谋长,高立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58、59、60三个团。其中第60团就是段广高所在的原巢无独立团改称而来,同时又补充了他曾经战斗过的临江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宣城游击大队等有生力量,团职领导未变动,段广高仍任参谋长。同年冬,第七师北调鲁南,编入山东野战军,段广高和他的战友随后又开始投入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伟大事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