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忠言 世代相传
这是在进京“赶考”之前,毛泽东为了“赶考”,在西柏坡讲的两句忠言:“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句话一直传颂到50多年后的今天。你知道它在“赶考”前后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吗?还有现实意义吗?
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
十年前,我写过一本书,书名《东行漫记》,副题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是哪里呢?是西柏坡。
为何说“从这里走来”
书出之后,《东行》这个书名叫得很响,不仅叫遍了神州大地,还叫出了国门。首先是有几十家报刊评论。新华社说:它是斯诺《西行》的姐妹篇,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老作家与评论家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用长篇纪实文学描写当代领袖的划时代作品,是纪实文学的新突破,作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老一辈革命家聂荣臻、刘澜涛、杨成武等都题词赞所所本书。省委第一书记读后受到领袖廉政、俭朴事迹的感动,向全省干部推荐阅读。后来江泽民总书记亦借阅了此书,请看下面这封来信:
阎涛同学:
您好!给您写信不为别的事,单为向您要书,要您的《东行漫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您虽然送过我一本,我也当作最喜欢的书在珍藏着,但您必须再送一本,原因如下:咱们的老乡韩怀智副总长,陪同江泽民书记到青海视察时,带了一本您的大作在路上阅读,江总书记看到后要借着看看。
但是视察结束,也没还给怀智,他把书留下了,让怀智再找一本。由于该书畅销,读者喜爱,既买不到也借不到,韩才托我一定请您给他找一本。
老同学,您看怎么办?我知道跟您要书的人很多,您也有难处,但您不可能一本也没有吧,只要有一本就该贡献出来,以还韩副长之愿。不然我就上门强拿了。
祝您再出好书!
董恽
1997年9月20于北京
这本书出版后即连印四次,仍然脱销。因而给作者带来很大麻烦。最初是将我的书房变成“畅销书店”,还加作者签名,只是光签不售,“畅销”得很,而且保持多年,上门客一直络绎不绝。随后是邮寄,寄往全国各地。几十年未曾联系过的小学或中学同学,由深圳或兰州来信要书,还有同学的同事或朋友……当然又是光寄不售。作者为朋友或为朋友的朋友买书,花掉了这本书的全部稿酬以后,又贴进去了不少。
十年来畅“销”不衰,故《东行漫记》这个书名,也响亮地叫了十年。从今年年初以来情况有些变化,首先是这本书的再版,删掉了《东行漫记》的书名,将副题“转正”,《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成为此书的书名,随后,一部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电视片,一首献礼的歌曲、报纸的专栏……都跟我十年前即印在书封面的这个副题叫了个同名。还有,西柏坡的展览大厅,迎面也写上了这么几个大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为何这个“走来”一下子时兴并这么火爆起来呢?一是天时,今年是新中国的50年大庆。二是人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清楚并承认了新中国是从西柏坡这里走来,这个名更符合这一本书的内容(电视片、展览等都未脱离此内容)。
这部近30万字的书,全部内容都写的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如果简单说,那就是:我们党中央与人民解放军的五位总指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是在西柏坡这里指挥各个战场,打败了国民党的800万军队,推翻了蒋介石的旧王朝。这才“走来”了新中国。如果没有在西柏坡时期的“伟大转折”,没有在西柏坡获取的天翻地覆的伟大胜利,新中国便不能走来。
“走来”得不容易,书写得也不轻松。一直到党中央进驻西柏坡40周年的时候,还没听说过有一部用长篇纪实文学写毛泽东的书(也因此,《东行漫记》被文学界称为“第一部”)。因为在那几十年中,作者不可以,也不准许到国家档案馆或中央党史办去查阅有关资料,只能去寻找当事者采访第一手资料。而且写出来还很有可能没人敢负责出版,因而便没人写,或者说很少有人要写,我便是少者中之一,在当时或者即是惟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