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盘旋的山路上,一辆又一辆旅游大巴,载着游客向茨坪进发。盛夏的井冈山,迎来又一个旅游高峰。
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与三山五岳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来此寻根问底,探究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
站在茨坪的北山上,远处云海中露出点点峰脉。山风吹来,井冈翠竹发出阵阵响声,似乎想对人们倾诉什么。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北山上:远看,纪念碑像一团跳动的星星之火;近看,又好似一杆杆革命的枪支。
游人如织,人们争相站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1927年工农革命军刚上井冈山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这个问题,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毛泽东、朱德等一代共产党人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持下,从实际出发,独辟蹊径,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75岁的井冈山市离休老干部毛秉华,正在给一批游客义务讲解井冈山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上山游客讲革命传统课,且不取分文报酬,听众累计已达120多万人次。他说:“井冈山精神概括地讲,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这也是我们今天搞好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
毛秉华接着讲起了故事:1928年冬,红军非常艰苦。一个连队80多人,有时一餐饭只有3斤米下锅。红军只好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就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有一首红军歌谣唱道:“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条件虽然艰苦,可红军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家想一想,在白色恐怖包围之中,只有700多人的队伍为什么敢于把革命的红旗插上井冈山,而且坚信它始终不倒?为什么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能够燃遍全国、走向胜利?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
“学到的东西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让我非常激动。我真正懂得了坚持党的领导,珍惜今天的稳定繁荣是多么重要。”同许多到过井冈山的人一样,深圳市民张坤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中山大学的一群学生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留言簿上这样写道:“井冈山是珍贵的精神宝库,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众多的革命遗址和先辈的英迹,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革命传统,什么叫井冈山精神,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最缺少而急需补充的‘营养’。”
黄洋界上,当年的哨口营房依旧,而久远的隆隆炮声给游客留下了无尽遐想的空间。林荫山路上走来一队少年游客,他们是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的学生。高二(2)班的李洋阳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天我们在井冈山吃了红米饭、唱了红军歌、走了红军路、听了传统课,这是我们在上海无法想象的经历。通过参观学习,我现在觉得井冈山精神不是一句空话,理想和信念实在太重要了。”
理想和信念在人们心中传递。今年七一前后,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人群涌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副馆长谢敬霞介绍说,从1959年10月1日正式开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迄今已经接待了100多万人次观众。记者去采访时,馆内的讲解员正在进行集中培训。谢敬霞说,我们的讲解员虽然都是免费为游客讲解,但是要把井冈山精神讲透,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一堂培训课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讲解员蒋玉芳。今年26岁的她,已经在馆里从事讲解工作8年。她娓娓道来:“我接触了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上井冈山后都非常感慨,说当时环境这么艰苦,革命能够胜利真不容易。”她略微停顿了一下,“其实不仅是对游客,对我来说,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灵魂的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