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圣地。去一次井冈山,对每个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井冈山上下,刻满“星星之火”留下的红色痕迹——
一根灯芯的光明
在茨坪毛泽东旧居,简朴的卧房里,塑着毛泽东和他妻子贺子珍同志的蜡像,毛泽东坐在桌前的椅子上,贺子珍同志坐在床边。室内只有一床,一桌,一椅,另外就是一盏土制的油灯,在靠近门口的低矮的屋梁上还挂着一盏马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物资缺乏。“红米饭,南瓜汤”吃完了,山上还有野菜,但山上的盐、油就特别的缺乏。就拿油来说,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特别珍贵。在那艰苦岁月里,毛委员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颁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规定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委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毛泽东本人就是厉行节约的模范,按规定他可以点三根灯芯,为了节约,他一直只用一根灯芯点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那一根灯芯的昏暗灯光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篇章。那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山间小路的走向
在井冈山南山公园有一条红军谷,谷中有一条小道,是红军经常走过的地方,又名红军小道。那条红军小道,曾经是毛泽东同志派何长工做绿林武装首领王佐思想工作常走的小路。
当年,王佐扯起绿林大旗,唱着“红薯丝,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山歌,杀富济贫,成了井冈山的山大王。是毛泽东使王佐由一个绿林好汉,成为一个胸怀远大理想的革命者。毛泽东曾经问王佐:“站在山上能看到哪里?”。王佐说:“可以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能只看到江西,看到湖南,站在井冈山,我们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启发下,王佐积极支持和投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并于1928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成长为我军早期重要指挥员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和王佐一样,很多人就是在这条红军小道上,由一个“为一口饭吃而去造反”的好汉,变成了具有远大理想的革命者。
读书石的分量
在大井毛泽东旧居,有一块突出地面的石头,人们叫它读书石。因为毛泽东同志每天一有空,就坐在那块石头上读书。我们知道,毛泽东一生读过数不清的书,有人曾说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博览群书的一生。即使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期间,环境非常险恶,条件特别艰苦,毛泽东仍然如饥似渴地读书。在有的人不知道革命下一步该怎么办,甚至有些人对革命前途产生动摇的时候,毛泽东仍然坚持每天抽时间读书,他从《共产党宣言》等书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为了了解外面的形势,毛泽东非常需要读报,但由于敌人的封锁,山上没有报纸,贺子珍就下山去抢报纸,带回来给毛泽东阅读。
正是读书,使毛泽东具备了思想深刻和睿智,眼光穿透历史和现实的重重迷雾,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毛泽东自1920年起就孜孜不倦地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到到井冈山后,他又反复研究一些古典军事典籍。那时候,他最珍贵的家产是两个书篓,无论是转战边界各县,或是回到根据地“老家”,都不忘带上这对“伙伴”。尽管他过的是戎马倥偬的生活,书依然是他不离寸步的伙伴。他给警卫排的战士明确规定这样一个任务:凡打下一个地方之后,必须搜集各种书籍、报纸、文件,带回来给他阅读。1928年5月,红军攻打下茶陵县的高陇圩,在国民党军阀谭延闿家里缴获了许多书报,其中恰好有一本毛泽东渴望许久的《三国演义》。毛泽东见后连声赞道:“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
读书石,重量千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