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阖家团聚,与儿孙们闲聊,他们除了晓得书本上学的那些死东西外,别的也仅知道网络里一些乌七八糟的玩意儿,最多能说出几个当红的歌星、影视明星的名字来。倘问及家乡事、国家事,乃至天下大事时,竟一问三不知。
由此,使我联想到毛泽东青少年时作诗的几个场面。
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是1902年正月的一天,刚满八岁的毛泽东来到外婆家拜年。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一群耍狮子的队伍进村来了。毛泽东兴高采烈地跟随大人去看耍狮子。按照当地习俗,狮子耍到谁的身边,谁就要赞几句吉利话以讨个口彩。那些吉利话通常都是整齐押韵而富有诗意的顺口溜。当狮子活蹦乱跳地耍到毛泽东身边时,小小年纪的他灵机一动,脱口赞道: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这首活泼有趣的顺口溜,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烧酒煮肉的热闹农村气氛.“擦菜子”是当地自制的一种腌菜,“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十分喜欢吃的菜。他的朴素语言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第二首诗是毛泽东十三岁读私孰时所作。少年毛泽东不满私塾的陈规陋飞和古板的教学方法。一次,老师毛宇居要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不准出私塾。先生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毛栗子,也孝敬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道:“谁叫你到处乱跑?”“闷在屋里头昏脑胀,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放肆!”毛宇居脸涨得通红。毛泽东说:“那你叫我背书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是难不倒这个学生的,便心生一计,来到院中央,指着天井说:“我要你赞井!”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赞了起来:“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同学听了都拍手叫好。毛宇居却弄得很尴尬。学生的敏捷才思,使他钦佩,也使他意识到自己教学的弊端。作者利用天井比喻狭隘的思维空间,用天井水比喻有限的封建礼教知识,用小鱼比喻自己也比喻先生。全诗表达了作者要冲破封建束缚,走出去成就大业的愿望。
毛泽东作的第三首诗是《咏指甲花》。那是一个夏天,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生长的小花,因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故俗称指甲花.望着顽强生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写诗欲望,并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坚强的指甲花.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一首五言诗《咏指甲花》: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这首诗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指甲花的生长特性和笑傲炎夏的坚强性格,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