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苏区,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徐特立、何叔衡等五人,被尊称为“苏区五老”。长征开始,何叔衡年逾花甲,未能随军长征,其他“四老”踏上了漫漫长征途。
离别瑞金时,林伯渠向何叔衡辞行。两人依依难舍,何老送给林老一件毛衣,林老回赠何老《别梅坑》诗:
……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诗中“荒鸡”,出自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绨袍”是粗丝衣服,战国时期有个赠绨袍不忘旧情的典故。
长征第二天,在江西信丰县一座山上,“四老”和几个干部在树林里开会。一架敌机飞过,盲目丢下一颗炸弹,落在大家围坐的空地中间,惊出了大家一身冷汗,幸而是个哑弹。董必武抖落溅在身上的泥土,顺口吟诗一首:
炸弹落地不开花,
全凭马翁在保驾。
……
过草地,是长征中最艰苦的时刻。“四老”的火堆旁,总是围着许多战士。他们是被“四老”们的故事吸引而来的。有一次,“四老”还编起了谜语让大家猜,如:
慢慢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不知哪个是雇农——红军大学校长何长工
读书常哈哈,傲雪报春花——红一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文笑梅
这些谜语很快传遍全军。“四老”在艰苦环境中,仍以智慧来鼓舞士气,振奋军心。
谢觉哉过草地断粮,饿得寸步难挪。徐特立将自己仅剩二、三斤麦子的干粮袋,全部塞在谢老怀里。
今天看来二、三斤粮微不足道,当时却是如同以生命相赠。谢老的诗脱口而出:
漠漠沮洳也,峨峨暴冻冈。
是谁皆束腹,赠我竟倾囊。
诗中“沮洳”指草地,“冻冈”指雪山。在雪山草地上,饿着肚子,把粮食倾囊相赠,是多么深厚的友情。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长征的终点——陕北吴起镇。这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窑洞挤不下数千名红军。徐特立、谢觉哉两人和战士们一起,露宿在麦地里,次日醒来,两人摸摸披霜的衣服,兴致盎然地凑诗一首:
震天麦地覆棉裳,
铁枪为桩系马缰。
稳睡恰如春夜暖,
天明始觉满身霜。
铁桩系马,说明胜利抵达,无须再走。故霜天露宿也暖如春夜。虽然含蓄,仍掩不住长征胜利的由衷喜悦,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乐观豁达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