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战友一同到干部学校进修学习。毕业时分配时,大家伙都想选择一个理想的归宿。有人要去沿海城市、有人要去政府机关、有人要去工资高的单位,可他却站了起来,喊了一嗓子:“哪个地方兔子不拉屎,我就去哪儿。”话音刚落,引起哄堂大笑。“哪里穷,哪里挣钱少,我就到哪儿!”笑声停了。
老校长说:“这500多人中,就你这么一个战斗英雄,应该去个好地方。”接下来的日子,老校长多次找到他,想给他安排一个好地方。“我应该说话算数!”他婉言谢绝了校长的好意。
于是,张立春来到了朝阳。新的战场,新的考验,张立春雄风依旧,不减当年。从朝阳县棉麻公司副股长到煤建公司货场主任,他干一行爱一行,21次被评为县、区、市先进工作者和省市劳模。
文革期间,张立春受到迫害,被关进牢里达5年。直到1979年10月12日,才得到平反。组织部门问他有啥要求,他说:“我文化低,不符合当前工作的需要,给我办个营业执照,让我在街头修鞋吧。俗话说,百事两行,缺爹少娘才钻鞋行。”张立春的要求,着实令人感动。就这样,张立春在朝阳街头摆起了修鞋摊。
40余个春秋过去了,张立春从一个“小老虎”变成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岁月在老人脸上刻画了一道道皱纹,满嘴里只剩下四颗已经发黄了的老牙。说起话来,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备感和蔼可亲。
下岗儿女没沾上任何光:他是一面镜子
其实老人修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照料10余年卧床不起的老伴。老伴有病,长年在家卧床不起,每年都要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医疗费,为了多挣点钱,给老伴看病,就是拄着拐棍也要去修鞋。在老伴眼里,张立春是一个不合格老头儿,因为他没有每天陪伴在她身旁,但是老伴理解他。
张立春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和儿媳纷纷下岗,只有女儿和女婿工作不错。大儿子下岗了,家里条件不太好,由于与老人合住在一起,这样一来,老人可以接济一下。
然而,张立春在儿女眼里,却是一个倔老头儿。大儿子曾让张立春出面,找有关领导疏通一下关系,再找个单位。可是老人却一口否定:“下岗,也不是咱自己家的事儿,这是全国的政策,咱应该理解呀!”女儿张群雁说:“尽管家里条件不算好,可是也用不着整天地修鞋呀。”女儿曾多次劝父亲回家呆着,可是老人说啥也不同意。她认为,父亲就是那种离开修鞋就不能活了的人。
张群雁说,去年在老人过生日的那天,儿女们特意为爸爸在饭店安排了一桌酒席。张群雁的大哥,唱了一首《父亲》,“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亲就是那儿登山的梯……”全家人都流泪了,“爸爸这辈子遭了太多的罪,战场上死里逃生,走下战场却修了一辈子鞋!儿女也没借着一点光儿……”爱恨交融的情感,在女儿张群雁的言语中流露出来。
一位在法院工作的法官曾问老人的徒弟:“他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好吗?”“不信,你可以当他的徒弟,来试一试。”徒弟说。一位在土地局工作官员说:“我认为他是一个怪老头儿,为啥不找政府要待遇呢?在这遭哪份儿罪呀!”还有人说:“你打江山,岂能让他们享福!”
面对着这些风言风语,张立春老人不以为然地说:“合上功劳簿,我就是普通的劳动者!”朴实的话,道出了英难本色。寒风中,张立春低着头,默默地摆弄着破鞋,谁也不会把功勋卓著的英难与这位修鞋的匠人联想在一起。朝阳市一位退休的老领导说:“张立春是一面镜子,朝阳人都应该照照!”朝阳市宋勇市长评价他说:“你永远是朝阳人的骄傲!”
那双舞枪弄炮、英勇杀敌的大手,如今却摆弄起铁锤和破鞋。老人的左手虎口处依稀可见那道被美国兵挑破的伤疤,两只手黑黑的,干干的,而且布满了道道裂痕。老人说:“这是被冻的!”有人愤愤不平地说,这双手完全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