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黄龙发的报道贴满墙,现在年事已高的他依然精神抖擞。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实习生 罗思亮 摄
崔建功、年轻时的黄龙发和黄继光母亲的照片。资料图片
60年前的今天,黄龙发19岁,却已经是3年军龄的“老兵”。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从广东南雄到朝鲜战场,黄龙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炮火的洗礼。
不过,有一场战役的惨烈程度依然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那就是震惊世界、被称为“绞肉机之战”的上甘岭战役。在这场战役60周年之际,黄龙发每每忆起曾经所属的15军45师战友,忍不住热泪盈眶。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于东莞长平镇寻访到了曾亲历上甘岭战场的退伍老兵黄龙发,年近八旬的老人家,对那些场景记忆犹新,甚至连数字也如数家珍。
一段难忘的经历
“当时,我站在高处可以看到底下的战火有多么猛烈,我的战友们有很多人就在火光中倒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天未亮,数声轰鸣的炮响打破了夜的平静,上甘岭战役打响。随后的43天里,密集的炮火以平均每秒6发的频率倾泻在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
“敌军第一天夜里出动了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始终攻不下我们的阵地。”黄龙发回忆,他当时是15军45师师部的卫生员,战争打响时,他跟随师长崔建功在五圣山的指挥所中。“当时,我站在高处可以看到底下的战火有多么猛烈,我的战友们有很多人就在火光中倒下。”
这一仗中,中国志愿军伤亡人数达到1.5万人,其中镇守597.9、537.7两个高地的15军45师承受了最大的损失,几乎伤亡殆尽。
黄龙发介绍,崔建功在向军部报告战况时,明确表态坚守阵地。“他说,只要我们人在,阵地就在,如果打剩一个营,我就当营长,剩一个连,我就当连长。”这份死志感慨了众多将士,战争中涌现了黄继光、龙世昌等舍生忘死的英雄。
“龙世昌,是个苗族青年,牺牲时才20来岁,为了执行爆破任务,硬是用胸膛把爆破筒顶入了敌人的地堡。黄继光,刚到朝鲜我就认识他,很活泼的一个小伙子,他在冲上去堵枪眼前,身上已经中了七枪……”
黄龙发的思绪飘回了60年前的战场上,这些英雄身亡的场景并不都是他亲眼目睹的,但那一张张熟悉的年轻笑脸,每一次闪过都让老人悲伤不已。在采访中,老兵的眼泪数度忍不住涌出眼眶,哽咽无法成声。
战争后期,黄继光的妈妈作为英雄的母亲随慰问团来到朝鲜前线,黄龙发和几名医务队员承担起了照顾老太太的责任。
“我一有时间就去看她,时间久了我就说,不如我们都叫你妈妈吧,然后黄继光的妈妈就抱着我喊了声‘儿啊’。”说到这里,黄龙发终于展开了笑颜。
一个未圆的学堂梦
就在分配好教室、学校即将开课的时候,抗美援朝战役开始了,黄龙发几乎已经实现的学堂梦戛然而止
加入军队,对于黄龙发来讲“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黄龙发出生于东莞常平镇土塘村。1946年,父亲因病去世,小学毕业的黄龙发开始外出打工谋生。从东莞一路闯荡,哪里能挣口饭吃就上哪里,最后来到韶关南雄,帮人搬搬货物,上顿不接下顿。
1949年中,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军在南雄征兵,黄龙发闻讯前往应征。“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有口饭吃。”
为了这个朴素的想法,黄龙发加入了解放军队伍,被分配到了刘伯承与邓小平带领下的第二野战军。
当时,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年仅16岁的黄龙发读过小学,在部队里算是有点文化基础的人,被安排参加了医护知识培训。培训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卫生员。
“我算是幸运的。”黄龙发说,他不只在部队里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还差点上了大学。1951年,黄龙发随军在重庆休整。当时战火暂熄,部队里开办了速成大学,黄龙发成了其中一名学员。崭新的课本很快发放了下来,还散发着油墨的香味,这让黄龙发欣喜若狂。没有料到的是,就在分配好教室、学校即将开课的时候,抗美援朝战役开始了。根据安排,黄龙发和战友们一起奔赴朝鲜战场,几乎已经实现的学堂梦戛然而止。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黄龙发回到国内,此时已经失去像速成大学那样的学习机会。但是他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探求,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其实以前在军队里的时候,有空时我也会给军报写点东西,但是比较少。后来不用打仗了,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写文章。”黄龙发向记者出示了他厚厚的剪报本,其中贴满了报刊上剪下来的小文、小诗,有些是他的得意之作,有些是他认为可供学习的妙文。
年近八旬的黄龙发,眼睛已无法看清眼前的文字,声音也显得嘶哑,但他仍然坚持向记者朗诵了其中一首名为《上甘岭》的七言绝句:“上甘岭上炮声隆,浴血疆场此山中。卫国保家齐奋战,打出国威振雄风。”
那是他最钟爱的“代表作”,“我最终没能上成大学,不懂什么华丽的文辞,但我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记者看到,在诗的下方,黄龙发还特意冲印了三个人的照片:和蔼慈祥的黄继光母亲、开怀大笑的师长崔建功,以及年轻时俊俏的自己。这些画面,汇成了他对一段战争的永恒记忆。
一份传承的悬壶心
黄龙发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医。战争结束后,回到东莞常平镇的他参与了常平联合诊所的组建
在5年的军旅生涯里,黄龙发一直都是救死扶伤的卫生员。在战场上,他经历过最简陋的救助环境。
“上甘岭战役到了中后期,由于敌军封锁,补给物资很难运入,伤员不断增多,我们的医疗物资极度匮乏。”黄龙发介绍,最艰苦的时候,3个人的救护站(事实上就是设在山洞里的一个医疗点),每晚需要接治上百名负伤战士。止痛药很快用完了,战士们只能咬着牙忍出一身淋漓的大汗;后来连绷带都不够了,只能将衣服撕成布条包扎伤口。
黄龙发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医。战争结束后,回到东莞常平镇的他参与了常平联合诊所的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