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不论是在奥运赛场,还是学校的操场,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每当唱起《义勇军进行曲》这首雄壮的歌曲时,一种对祖国的崇敬之情总是在心中油然而生!多少年来,这首歌伴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斗争的一支战斗号角。这首歌是怎样诞生的?它又是如何成为中华第一歌呢?笔者就所接触的资料就此作一披露。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1934年冬的上海,朔风呼啸,寒气逼人。在市区一间简陋的旅馆里,一个面容清瘦的年轻人时而仰天长叹,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跺脚大骂不已……他就是中共秘密党员、著名剧作家田汉。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我国东北三省后,又在华北大地上肆意横行。全国要求国民党政府放弃不抵抗政策,起而抗日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许多知识分子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有的甚至拿起武器奔赴华北。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沉溺于纸醉金迷中,尤其是名流云集的大上海,到处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淫歌艳曲,其中尤以“桃花江是美人窝”最为流行。“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啊!”看着窗外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耳闻从歌舞厅里传来的那些靡靡之音,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血性男儿,田汉怎能不长叹,又怎能不愤怒!
“现在是靡靡之音满天飞,特别是那首‘桃花江是美人窝’更是颓废之极。照此下去,人们的意志就会消弭在这靡靡之音中,会成为亡国奴的,我们必须想想办法才是。” 终于有一天,实在憋不住的田汉找到好友、作曲家聂耳商量起挽救时局的办法。
“是的,我们这些搞文艺的,理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才是。”聂耳深有同感。
“我写词,你作曲,我们搞一首歌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怎么样?”田汉说。
“行,行!我看要搞就搞一首象《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那样有气势的歌,来鼓舞人们的斗志。”聂耳立即响应道。在此之前,聂耳虽已创作了《毕业歌》、《卖报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但总觉得还没有一首能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的好歌,田汉的话可谓正中其意。
两人说干就干,他们于是找来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反复吟唱,从中寻求创作的灵感。但或许是给自己定的要求太高了,稿子写了一稿又一稿,但总是感到不满意。
正当两人为此感到苦恼时,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通(电影)公司经理孙师毅找到了田汉,要他为公司创作一部电影本子,并说:“题材由你定,只是希望在时间上能快点。”
“行,我保证按时交稿!”田汉与孙师毅是多年的好朋友,自无推托之理。而且,他也正在构思一部关于抗日题材的剧本,孙师毅的邀请自然也是适得其时。不久,一部名为《凤凰的再生》的电影故事便在他手中诞生了(该故事由夏衍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并改名为《风云儿女》)。故事描写了30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在创作这个电影本子时,田汉正因“抗日反政府”罪名遭到国民党特务的追捕,过着逃亡的生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非但没有消弭他的革命斗志,反而激起了他更加高涨的革命激情。在创作中,他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这种亢奋终于在1935年2月19日化成了一首日后闻名世界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
这首歌既是为电影中的主人公而创作的,也是为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