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朝鲜战争期间,被西方舆论界称为“中国在朝鲜有两颗重磅炸弹”之一的歌曲《我是一个兵》,以磅礴的气势、激昂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战斗性,在人民军队中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成为中国军歌的经典之作。
追溯创作过程,词作者陆原曾回忆说:“《我是一个兵》这首歌,完全是在战士所想、所言及他们所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编写而成的,实质上它是一次大集体的创作。”
这首歌诞生在1950年夏天。当时,担任师文工队音乐分队长兼指挥与作
曲的岳仑,担任文学与舞美创作分队长的陆原,正在下连队体验生活。一天,某连墙报上一首“枪杆诗”中的几句:“俺本是一个老百姓,扔下锄头来当兵”引起了陆原的注意。回到队里碰到岳仑,陆原便把刚才默记下的几句顺口溜略作改动说给岳仑听:“我是中华一个兵/来自苦难老百姓/打败了万恶日本鬼/消灭了蒋匪军。”岳仑听了沉思了一会儿,建议改成长短句结构,他连词带曲调地唱起来:“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垮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陆原一听乐了,觉得这个长短句挺有创意。兴奋的岳仑说应该再加一个高潮,他又唱起来:“嘿,嘿——嘿,枪杆握得紧/眼睛看得清/谁敢发动战争——坚决打他不留情。”
很快,经过他俩的进一步磨合,《我是一个兵》首先在该部队基层连队演唱开来。不久这首歌又由中南军区文艺代表队在全军第一届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并迅速传遍全军以及赴朝鲜参战的志愿军部队。1954年,在全国群众歌曲比赛中,这首歌再获一等奖。在庆祝建国10周年的第二届全军文艺会演中,由李志民中将指挥,解放军军乐团管弦乐队伴奏,230名将军组成的将军合唱团集体演唱了《我是一个兵》,使这首出自基层部队士兵和业余作者之手的歌曲,达到了其诞生历程上的一个高峰。
《打靶归来》在大连海滨孕育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打靶归来》,一首节奏欢快、具有浓郁军旅风格的士兵歌曲,自上世纪50年代末诞生以来,以其轻快活泼、富有自豪热烈的战斗情绪而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然而,当许多歌者咏唱着歌中映衬钢枪的“红霞”时,却鲜知这片“红霞”来自大连海滨。1959年3月,从辽宁省北镇县入伍的只有小学文化的战士牛宝源,跟随部队来到大连海滨一个名叫黄龙尾的地方搞实弹射击训练。有一天傍晚,他在靶场看见一队戴着大红花的战士,扛着枪拿着靶牌,唱着《我是一个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夕阳下……刹那间,这动人的图景引发了牛宝源的创作灵感,回到驻地的当晚,他就激动地提笔写下了“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的枪声满天飞”的四句小诗。
牛宝源把作品寄往沈阳军区有关刊物后,不久被收进《部队文艺创作选》下发部队。1960年初,某部队业余词曲作者王永泉想结合军事训练写首歌,就想起了这本书里的这首小诗。于是,他就对小诗进行了改动,把第四句“清脆的枪声满天飞”改成了“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同时他又觉得这四句小诗太单薄,便又增写了后两段歌词。最后,他根据部队领导和战士们的意见,对增写部分又进行了删改,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歌词:“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并在谱曲时增加了“咪索啦咪索”以及“一、二、三、四”等充分表现取得打靶优秀成绩的战士们自豪喜悦心情的语气词和口令声。1960年,由牛宝源作词、王永泉谱曲的《打靶归来》在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上荣获一等奖后,此歌在军内外广为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