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其他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1977年,在邓小平的推动和决策下,中国恢复了中断11年之久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当年全国有570万青年参加了考试。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 “四人帮”肆意摧残科学事业、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情景,一去不复返了。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还明确表示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广大知识分子欢呼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邓小平一出来工作,立即表现出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从千头万绪中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5月,《理论动态》、《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党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推动下,全国开始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僵化局面被冲破。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在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的过程中,出现了摆脱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等右的思潮。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方向,邓小平在197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在邓小平推动下,平反冤假错案、清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迅速展开。全国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2000多万人被摘掉了地富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的帽子,一大批民主人士、知识分子恢复了名誉,数以千万计因各种错案受到株连的干部群众得到解脱,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平反。
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坚持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在这次全会上,邓小平被选为中央军委主席。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军委主席。
二、发动和领导改革
针对旧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鼓舞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邓小平充分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及时肯定了农民的发明和创造。农村改革成效显著,改革的重点转到城市。邓小平指出,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他确定了在改革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指导方针。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邓小平说,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1979年11月,在会见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后又在多次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不搞,经济体制也搞不好。要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必须使领导层干部年轻化;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主张并身体力行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1982年9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他指出,选拔年轻干部是顾问委员会的重要责任。邓小平还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要加强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开启对外开放大门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拿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1979年,邓小平支持广东、福建两省先走一步,并提出试办“特区”,“杀出一条血路”。随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广东、福建等地回京后,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初,又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决定把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经济开放区。邓小平还亲自推动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强调上海是我们的一张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邓小平主张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外国智力,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邓小平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使我国逐步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
四、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
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1979年12月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在以后的多次讲话中,邓小平逐步形成了从80年代初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设想。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从20世纪后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邓小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其他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提出两个大局观,强调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邓小平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观察和思考一切问题、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把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去认识。邓小平高度重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他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强调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五、领导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帅,邓小平指明了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方向。他对时代和中国安全环境作了科学判断,确定了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不断增强国防实力,他提出要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他提出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1985年6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这是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
六、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奠基人
邓小平是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奠基人。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邓小平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他十分重视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作用,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十分重视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十分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共襄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七、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追求。邓小平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即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1982年9月,邓小平向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了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84年6月, 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知名人士时,阐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强调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