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斗在太行山上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8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签署《中革军委会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为第18集团军)。邓小平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1月,八路军总部决定邓小平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率一二九师深入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后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太岳和由鲁西等根据地合并而成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开始,邓小平同刘伯承合作长达13年,“刘邓不可分”被传为佳话。
1939年9月,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相识相爱,在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前举行了简朴、热闹的婚礼。卓琳生于1916年,原名浦琼英,云南宣威人。抗战爆发后,在北京大学上学的卓琳,同许多爱国热血青年一样,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陕甘宁政府特别训练班学习。
1940年8月至12月,刘邓率领所部38个团参加“百团大战”,进行大小战斗五百余次,给日、伪军以很大打击。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邓小平和刘伯承带领太行军民,一手拿枪抗日,一手开荒种地,纺纱织布。1942年9月,邓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彭德怀、刘伯承回延安参加整风后,邓小平于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他指挥部队粉碎日、伪军一次次的“扫荡”,并领导全区进行建党、建军、建政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话。他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较早地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到抗战结束时,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开创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成为全国最大的解放区。1945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邓小平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
四、“最高兴的三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在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1945年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解放区的主力部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人们称这支部队为“刘邓大军”。
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横亘中原,正堵住国民党军队向华北、东北解放区进攻的通道,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矛头首先就指向这个地区。1945年9月,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上党战役,全歼侵入解放区的国民党军13个师共3万5千人。接着又取得了邯郸战役的胜利,扼守住解放区的大门,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
1947年5月,邓小平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的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部署,刘伯承和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打开了南下的通路。紧接着,涉过黄泛区,强渡沙河、汝河、淮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从几十万敌军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急行千里,于8月跃进到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同相继南下的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两支野战大军在中原地区布成“品”字形阵势,牵制和吸引了国民党南线一半以上的兵力,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阵地。
1948年5月,邓小平任辖区扩大了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及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后改称第二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后改称第三野战军)。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先后集结近80万军队,而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只有60万人,在武器装备上国民党军队更是占有巨大的优势。总前委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经过66天的作战,共歼敌55万5千人,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完全胜利。毛泽东后来对邓小平等人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1949年3月,邓小平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受命兼任华东局第一书记。4月21日,遵照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率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京沪杭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浩浩荡荡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等省广大地区。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49年9月,邓小平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他又和刘伯承率部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战斗征程。第二野战军与第一、四野战军协同作战,迅速消灭了盘踞在云、贵、川、康四省的90多万国民党反动武装,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西南全境,把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最后逐出中国大陆。
第三部分 艰辛探索
一、从西南到中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他和刘伯承、贺龙等在指挥部队清剿土匪顽敌的同时,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成各民族的团结,顺利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加强各级政权建设,很快改变了那里的混乱局面,开创了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参与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领导工作,主持起草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大政策。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1949年12月初,重庆解放后仅仅一个星期之内,邓小平就主持召开西南局委员会会议,做出了修建成渝铁路的重要决策。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修建成渝铁路仅用两年多时间。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四川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变为现实。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52年7月,邓小平奉命调中央工作,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二、最繁忙的十年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和深刻论述了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毛泽东在推荐邓小平当总书记时说,他比较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1959年邓小平又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十年时间。他曾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那个时候。” 邓小平任总书记期间,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我们执了政,拿了权,更要谨慎。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的讲话中,引用一句四川俚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形象地提出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哪种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期间,曾七次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莫斯科同苏联共产党进行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第四部分 非常岁月
发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场严重的灾难。这场动乱开始后,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经历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艰难、最曲折的时期。
小平同志曾说: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样的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前几年外国朋友曾问我为什么能够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小平同志曾经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他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困难,得益于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党,坚信人民,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成功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送到江西省新建县。他每天到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半天,做钳工活。邓小平夫妇日复一日来往于“将军楼”和工厂之间,踏出了一条坚实的小路。这条路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邓小平小道”。1971年林彪集团覆灭后,毛泽东有意让邓小平出来工作。1972年底中央安排邓小平到江西各地参观。
在此展出的一张伙食费收据,是1972年11月12日小平同志和夫人不愿意接受县里的招待,自己到餐馆吃饭的收据,用餐的花销是六角四、粮六两。邓小平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要求家人不以权谋私,夫人卓琳不出来工作,以及孙字辈不随“邓”姓等。更集中反映了小平同志的严于律己精神。邓小平厉行节俭,用餐经常是三杯酒、一碟南瓜子、一份回锅肉、一盘小菜、一碗米饭,从不铺张浪费。穿过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在此展出的一件毛衣上,清晰可见缝补过的破洞。一块手表从五十年代一直用到九十年代。一双在五十年代穿过以后赠给家人的三接头皮鞋和他穿过的工作服,还原的小平同志在中南海的办公室场景,都是那样的简朴、亲切,令人难忘。
1973年邓小平被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他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在筹备四届人大时,毛泽东评价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1975年1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力挽狂澜,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地斗争。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以来造成的严重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在短时间内,包括军队、工业、农业、交通、科教、文艺等领域的全面整顿收到显著成效,全国形势明显好转。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邓小平明确表示,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975年底,开始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发生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的群众运动,“四人帮”乘机诬陷,邓小平再一次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虽然他再度被打倒,但他领导的全面整顿为结束“文化大革命”准备了党内外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五部分 开创伟业
一、拨乱反正,打开一条新路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经济社会仍在徘徊。1977年4月,尚未出来工作的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方针,提出要用完整的、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下,在叶剑英、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推动下,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