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主任,你们赶上来拉!”正在担架上看书的毛泽东听到喊声,便问:“哪个曾主任?”担架队员用手指着曾思玉告诉毛主席:“他就是我们二师司令部通讯主任。我们几个人就是他一个一个谈话挑选来的。”曾思玉赶忙停住脚步,向毛主席敬礼,问好。毛主席也随即问了他的年龄,和他攀谈起来。临走还说:“你这位信丰老表很精干哪!我曾两次到过你们信丰。还给县苏维埃政府送过十枝步枪。”接着,毛主席还饶有兴趣地说起信丰县城的古塔,桃江河上的廊桥。最后还鼓励曾思玉,“通讯工作很重要。有许多命令的的传达就是靠你们铁脚板完成的”。“要想革命就不能怕死,就要克服困难,吃苦耐劳”。这是曾思玉第一次和毛主席面对面的谈话,一路上曾思玉兴奋不已。
1934年12月底,中央红军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兵分三路,向乌江飞速逼进。12月30日,军委直接指挥的红一军团二师由师长陈光带领四团走前卫,最早到达乌江岸边,抢占了南岸的江界河渡口,中央纵队在二师后跟进。35年元旦一大早,红四团的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等指挥员就冒雪来到江边,研究渡江方案。由于敌军两个纵队在薛岳的指挥下,已离乌江不远了,2日拂晓,刘伯承总参谋长又来到江边,指示要尽快渡江,否则全军只有背水一战,情况会更加险恶。上午9时,红四团紧急动员扎竹排搭浮桥。陈光师长知道曾思玉家近桃江有扎竹排的经验,就把扎排搭桥的任务交给曾思玉。四团一营全力砍伐石竹,两个工兵连就拚命捆扎竹排。北岸的守敌不断用机枪,步枪向红军作业的现场扫射,曾思玉全然不顾头上“嗖嗖”呼啸的枪弹,奔波在两个连队之间,指挥现场作业。
曾思玉说:我那时是二师的通讯主任,师长要我亲自指挥架浮桥扎竹排、哪怕伤的伤,死的死,也要扎啊!你不扎过不了河,那得服从命令,那真是不怕苦不怕累,冰天雪地下到河里,伤亡很大。曾思玉带领两个工兵连,绑扎了六十多竹排架起了浮桥,不仅保证了红二师官兵强渡乌江成功,而且让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安全渡过了乌江。粉碎了敌人“把乌江变成第二个湘江”的梦想。3日下午黄昏,毛泽东赞叹地说:“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以筏架桥,世界上都没有。”
曾思玉告诉我们:红军渡过乌江以后,王家烈的军队,那些“双枪兵”丢枪弃甲,而且说得神乎其神,他们说红军会渡水,马也会渡江,说得红军神话故事一样。实破乌江之后,曾思玉所在的红二师又作为攻城部队智取遵义城,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毛主席在红军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命运开始有了转机。
二、生死攸关,武装送信
1935年6月14日红一、四两方军胜利会师。6月26日召开两河口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政治局《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指出两军会合后的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清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但是张国涛凭借人多枪多,不惜以四方面军将士为筹码,向中央讨价还价,在北上与南下的战略方针上从阳奉阴违到公然反对,以至对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徐向前等的循循诱导一概不闻不听,一意孤行,公开分裂红军。
1935年9月9日上午,张国涛给右路军政委陈昌浩发了一份密电。当时陈昌浩正在主持一个会议,译电员吕黎平见他正在讲话,就把电报交给了参谋长叶剑英,叶剑英随手想递给陈昌浩。正在讲话的陈昌浩说了声:“等一会儿再说。”把电报又推回给了叶剑英。叶剑英匆匆看了一眼就愣住了。电报的大意是命陈昌浩率右路军立即南下,并有“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字眼。叶剑英立刻感到形势的严峻,便以上厕所为名,离开了会场,悄悄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