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05年6月20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万寿路甲15号大院张耀祠将军家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虽然没有亲手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但是他们追随伟大人物,协助和见证了伟大人物改变国家面貌,决定国家命运,这样的人同样在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和地位,于都籍将军张耀祠就是这样的人物。
6月20日下午,在市政协主席、赣州客家联谊会会长罗春涛的率领下,我们有幸零距离地采访了这位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将军。
张耀祠,1916年2月出生在于都县曲洋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33年5月,年仅17岁的他就带领同乡50多名青年,参加少共国际师,投身于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走过了中国革命的几个历史时期,长期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并掌管中南海的警卫工作多年,负责安排毛泽东的衣、食、住、行和安全保卫。作为一个处在特殊地位和特殊环境中的将军,尽管对许多事情至今讳莫如深,守口如瓶,仅从他口中流出的种种历史片刻,就让我们感到不虚此行。
一、参军第一班哨,就是为毛主席站岗
1933年7月,入伍才两个月的张耀祠调往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警卫连,担任保卫毛主席和中央政府机关的任务。中央政府警卫连成立后第一天,班长安排张耀祠上岗。这是他当兵以来的第一班岗,他万万没想到这第一班哨就站在了毛主席门口。毛主席出来散步,那时很瘦很细长,出来转了转,又从原路回去了。下哨后,他兴奋地对全班战友讲:“今天我见到毛主席啦!”从此以后,他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岗位。
1934年4月,张耀祠调到八军团保卫局侦察科任科员。10月“九九”重阳节这一天下午,渡过于都河,告别了生他养他的故乡,踏上了漫漫征程。张耀祠说:“那时,领导上不讲长征,而讲‘大反攻’,反攻到什么地方?没人知道。我们大家只好跟上部队,白天黑夜走,大路不走,专走山路小路,天天爬山,只要大队人马稍停一下,站着就睡着了。现在说来好笑,其实是真的。我个人就有好几次一站定就睡着了。遇上爬大山时,在白天就准备了点火用的竹子,到了晚上打着火把爬山。”整个队伍,就象是一条游动的火龙。
二、遵义会议后,邓发把李德交给张耀祠班看护
1935年1月5日夜,中央红六团在离遵义只有几十里路的团溪镇宿营。6日清早,刘伯承总参谋长骑马赶红六团团部,对全团作战前动员,要求“仗事打要得好,还要伤员少,又要节约子弹。”
担任前锋第一营,营长是信丰人曾保堂,经过侦察了解,离遵义30里处有个山口、把守山口的团长叫候之担,人称“候家军”。因这个团上上下下都有一支一梭九发的“九连珠”毛瑟枪,所以又叫“九响团”。当日夜晚。红六团悄悄包围了“九响团”,除打死的外,抓了200多俘虏。接着第一营换上了“候家军”的服用装,带着几个愿意参加红军的俘虏,于7日凌晨到达遵义城下。守城的哨兵和一个马排长,经过一番盘问向,又用手电照了照一群被雨水淋得象落汤鸡的“九响团”兄弟,便打开了城门,红军战士一拥而入。就这样,红军不费吹灰之力,攻进了遵义城。
毛主席得知打下遵义城,非常高兴,这是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打下的比较大的中等城市。毛主席幽默地说:“知道吗?附近就是夜郎国,有个夜郎自大的人物就出在这里。到了夜郎国了,我们胜利了,红军将士可不能夜郎自大啊!”
为保卫中央首长进城的安全,张耀祠等人受国家保卫局局长邓发派遣,先行进入遵义城。毛泽东同志进城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