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雄报道
胡山(整理):陈士榘:从井冈山到中南海 一生紧随毛泽东(上篇一)
2024-07-23 09:04:53
作者:胡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纪念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5周年。

    陈士榘(1909.4.14—1995.7.22),湖北省荆门市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排长、纵队副大队长、纵队司令部参谋、纵队参谋处处长、师参谋长、科长、营长、军参谋长、代理军长、随营学校校长、八路军旅参谋长、支队司令员、军区司令员、野战军参谋长、兵团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长征、直罗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山东抗日根据地历次战斗、攻克赣榆县城战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转战鲁西南、挺进中原、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兼军事建筑部部长和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等职。参与领导国防工程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两弹基地工程任务,为中国导弹、原子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士榘上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撰写回忆文章。在著名回忆文集《星火燎原》中,就有他的几篇记述红军初创时期的作品;《红旗飘飘》编辑部,也选录过他回忆淮海战役的文章,收入为辅导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而出版的《解放战争回忆录》。到了八十、九十年代,他又写出《从井冈山到中南海》《天翻地覆三年间》两部长篇回忆录,以及多篇回忆文章。两部长篇回忆录,分别于1993年、1995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毛泽东亲自主持入党宣誓仪式

    1927年10月15日,秋收起义部队于三湾改编后,在湖南省酃县水口镇叶家祠堂的阁楼上,第一次发展陈士榘等六名新党员。毛泽东起身站在桌旁宣布:人已到齐,入党宣誓仪式开始。大家郑重地举起右手,紧握拳头,毛泽东带领新党员宣誓。随后,毛泽东对大家说:

    从现在起,你们就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亲自主持的入党仪式。随后,陈士榘和部队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40多年后的特殊时期,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军队干部,谈八大军区司令调动。毛主席握住当时是中央军委常委的陈士榘的手说:

    陈士榘同志,假如说党内有山头的话,我们还是一个山头哩,都是井冈山的么!

    革命圣地,井冈巍峨。
    今日重登,激动魂魄。
    火把犹燃在林间,
    枪声仍响在深壑。
    似吸当年汗气,
    犹听一路战歌。
    青春回转,白首忘却。
    看山花分外鲜艳,
    望红日更加磅礴。
    指峰岳体势,
    越发波澜壮阔。
    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起自井冈山星火;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连接这丰碑一座。
    团结奋斗,致力振兴;
    识途老马,愈思拼搏。

    《从井冈山到中南海》

    陈士榘

    (1992年11月20日)

    引言

    毛泽东一一跨越世纪的伟人

    正当全中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贯彻党的十四大决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时候,也迎来了毛泽东同志诞辰百周年纪念,使我这个从青年时代就受教于毛泽东的井冈山的老战士倍受鼓舞,心情格外激动;同时,也情不自禁地缅怀当年毛泽东同志率领我们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

    往事历历。经百年灾难而获得巨变的中国大地上,毛泽东似乎仍在显现着他那英姿阔步,响彻着他那动地摇山、激动人心的宏亮声音。每当他那双巨手挥动的时候,便有忆万中国各阶层人士汇集于其旗帜下,如原子核裂变般地爆发出惊天动地的革命风暴。在一次次风暴的洗礼中,他同中国最优秀的分子,缔造了最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一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新型人民军队,并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胜利道路,创建了第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成功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几十年来,他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无比忠诚,在这条道路上苦苦探索,和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共同品尝着成功的甜密和失误的苦涩。在人民光景最好的时候,他也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最高的要求也仅仅是吃一碗红烧肉而已;当人民生活处于困难的时候,他毅然官布,不吃肉,更舍不得花钱买一件新衣服。在中国革命史上,他算得上是一个在生活上最清苦、最俭朴的领袖。他心里始终装着中国的普通群众。他言行一致,光明磊落,以毕生的心血和崇高的品德忠实地实践着共产党人的宗旨一一他亲笔书写和率先倡导的五个大字: “为人民服务”。他个人决不搞特殊,也不允许自己的亲属子女搞特殊。毛泽东,既是伟大领袖,又是人民公仆。他同自己的战友们在创建了伟大事业的同时,也开创了共产党人所特有的清政廉洁的好党风。因而,他理所当然的受到人民由衷的崇敬和拥戴。

    基于他那超人的智慧和才能,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使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得以率领中国人民洗却了百年耻辱,实现了青年时期的梦想。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十地上和特有的历史背景里,人们曾经一度象神一般地崇拜毛泽东,对他的指示坚信不疑对他说的话字字照办。因此,这也曾使得毛泽东一度脱离“凡尘人世”。他的晚年,在已经无力接触广大民众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情况下,终于犯了规律性的历史错误,这使我们对于这位杰出的伟人和领袖,不免由衷地感到遗憾。

    经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毛泽东从神坛走向了人间。一时间,人们对他褒贬甚多,沸沸扬扬,有否定,有肯定,使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规律中经受了一次历史的洗礼,随之,在中国的论坛上,便出现了一次重大的理论变革。这一变革导致了一场历史性的大突破,它正在改变并将继续改变着11亿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伟大祖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从而把中国的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期。十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曲折起伏呈现出螺旋式发展、波浪式前进的另一条辩证法规律。

    中国人民继续在新的起跑线上不断探索前进。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从井冈山的革命道路,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上,首先必须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发展,才能有在正确理论指导的伟大实践活动。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规律。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沿着这一规律,毛泽东和邓小平以其超人的哲学思维,和超人的创新精神以及大胆实践的勇气,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制订了一条正确的路线。

    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古老的华夏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如此)必须吸收当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成果;而吸收先进文明,又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为此方能产生出新的有中国特点的文化成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棵长青之树,一支不谢之花它虽然历经沧桑世事,但实践一再证明,作为科学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仍然在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并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上。这应归功于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应该引以为骄傲和自豪。

    作为一代叱咤风云、常常受命于危难之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毛泽东,他所留下的,岂止是一代轰轰烈烈的伟业,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是体现他和他战友们的理论贡献一一毛泽东思想。正是这一伟大理论,冲击了中国大地上的沉重的历史污垢,点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灵,使得一盘散沙的中国人空前地团结起来,有了主心骨,从而真正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所回忆的毛泽东,是一位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的跨越世纪的伟人。

    一

    为革命“算八字” 引兵上井冈

    【1】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全国一片血腥恐怖,党的队伍受到严重摧残。这时候毛泽东指出,这恰恰给了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复兴革命的机会。随着他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一声号令,在武汉国民政府的军营里,悄然组织起一支队伍,这就是秋收起义第一团一一芦德铭警卫团。

1919年11月16日新民学会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毛泽东后排左四)

    1927年4月12日,数万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顷刻间倒在了昨天还是盟友的蒋介石的枪口之下;7月15日,汪精卫接着又对革命者展开了大屠杀,从城市到乡村,片白色恐怖。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血淋淋的屠刀,一些党内同志和革命志士敛声屏气,低头细思,中国革命还有希望吗?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迫切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

    就在这时候,毛泽东对政局作出了符合实际的分析。他指出,虽然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遭致失败,但是,引发大革命的一切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而且由于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反而更加深刻化。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国民党的统治不会稳定,并且一定会发展成为长期的新老军阀混战,这就给我们党和中国人民以复兴革命的机会。同时,他认为,在党的队伍遭受严重打击之后,党的政策应该重新探讨,重新制定。基于这样的分析,毛泽东提出要继续革命;既要反对右倾取消主义,又要反对“左"倾蛮干,选定在大革命时期有党和群众基础的地区开展革命,恢复工农运动,逐步积蓄革命力量,以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会上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制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会议上,毛泽东总结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论断和彻底实行土地革命的主张,并要求枪杆子与民众运动相结合。

    它犹如一声惊雷炸响,震动着革命者的心。中央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暴动。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瞿秋白认为毛泽东是我们党内有独创见解的人,想派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却说:

    我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我愿到革命斗争第一线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这样中央就委任他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我受到大革命的影响,于1927年初被沙洋镇新万缢店老板开除,回到湖北省荆门家乡,会同几个青年搞起了农会运动,杀了恶霸地主“麻五”。“四·一二”事变后,遂被列为“暴徒”,遭到夏斗寅部队的追捕,被迫逃到在武汉市工作的叔叔陈雨苍家。我的叔叔陈雨苍是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中共地下党员,在他的启发和引导下,我加入了共青团,并进入董必武主办的湖北省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校,即湖北学生军事训练班学习。同年7月初,因形势变化,团校停办。根据中央军委周恩来的决定,7月7日这一天,我们这一百多名男学生正式编入芦德铭警卫团第二营。

    事情非常凑巧。接纳新兵入伍的排长杨立三,曾经是湖南省一个区的农民协会委员长和党支部书记,也因为敌人的追捕来到武汉,和我们许多人一样,都是“逼上梁山”的。杨立三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随陈赓去 24师叶挺部工作,在武汉黄土坡 24 师留守处负责招募湖南方面的新兵,并把从安源招来的一百多名工人,组成警卫团第三营。

    卢德铭警卫团,即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是我们党 1927 年帮助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组建的。因当时驻防在武汉国民政府(旧督军府)院内,故又称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共产党员,曾在叶挺独立团任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务。后经叶挺介绍,由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交待任务后把他派往警卫团的。团政治指导员是辛焕文,参谋长韩,副团长兼辎重队队长范树德。我们入伍的时候,团里只有第一、第二两个营。7月下旬,第三营也纳入编制,全团共二千余人。一营营长余洒度,二营营长钟文璋,三营营长陈浩,我被分配在二营五连,同何长工、熊寿祺一个班,连长武会治。二营还有何挺颖、宛希先、杨岳彬、刘炎、欧阳建人、郑重、杨梅生等。三营的伍中豪、黄瓒、谭政、张宗逊、杨立三、韩伟等,在我们出发前,也来到了警卫团驻地。

    经过中央的筹建,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一批批革命志士,如一条条细流汇合到了一起。它后来就成了秋收起义的第一团。

    1927年8月2日,警卫团奉命离开武昌乘船出发,锚起船行,破浪东进。军旗下嘹亮的军歌在浩瀚的江面上空荡漾。雄伟的长江以其势不可挡的巨流,欢送她的这批儿女踏上征程,以尽快赶赴南昌,去会合起义的部队。

    征途上,卢德铭团长接到两封电报: 一封是张发奎部黄琪祥打来的,指令警卫团于九江待命;一封是南昌起义部队以周逸安的名义发来的,说起义枪声已于8月1日提前打响。卢团长以其军事将才的眼光和经验察觉到,张发奎显然已经发现我军行动的目的,遂决定以服从“张总指挥”调动为名,指示我们继续乘船东下,到黄石附近登岸,再从陆路去南昌,目的是提前在湖北改道,避免到江西九江被张发奎部暗算。

    8月3日,部队在黄颡口登陆,发现江中仍有武汉教导团连舟东下,向南昌进发。当时,他们还不知道九江方面已有敌军布防。卢团长即令发出号声告知其停止进发,但因江面浩瀚,号音不达,未能阻止。当他们到达九江时便被张发奎部缴械了。

    警卫团昼夜兼程,经阳新县城时稍事休息,后即跨越九宫山,经武宁、靖安,到达南昌以西的奉新县。此时方知,南昌起义部队已经南下,卢团长认为已追赶不及,便决定转向西进,至修水县城,与朱培德交涉,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名义,在修水休整待命。

    9月9日,修水县枪声四起,毛泽东领导的湘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我团此时即由省防军暂编第一师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原来打着的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也改为镰刀斧头的红旗。我们这个秋收起义第一师和第一团高高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红旗。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左四)同进步团体辅社成员在北京陶然亭

    秋收起义的组织领导者毛泽东,当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怀着激动与兴奋之情,于起义开始时,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词: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
    要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
    霹雳一声暴动。

    (注: 这首词收集到诗词集时,作者有几处修改: “修铜”改为“匡庐”,要向”改为“便向”。“平浏”改为“潇湘”,“沉”改为“愁”。)

    这首词因写在与反动势力殊死搏斗的严峻时刻,无暇刻意求工。它以纪实的手法和直率的描绘,朴实地再现了秋收暴动的背景和气氛。上阕中包涵了举红旗的工农革命军起义部署和行动方向。当时的部署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所辖三个团,分别暴动: 一团在修水,二团在安源,三团在铜鼓。9月9日,一团首先打响,准备由修水进攻平江;二团攻占浏阳。9月11日,毛泽东从安源赶到铜鼓,亲自率领三团起义,准备在浏阳与二团会合,最后合攻长沙,计划不在修水、铜鼓二县停留,而直向“潇湘”(指平江浏阳二县)挺进。

    然而,由于暴动力量过于分散和临时收编的第四团叛变,合攻长沙的目标并未实现,毛泽东审时度势,不得不改变进军方向。

    【2】秋收起义遭受挫折,我们象一群迷途的兰羊仿徨在十字路口,谁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我在文家市村头当班值星,接待了一位首长,身穿长衫的教书先生。原来他就是毛委员,我们的指路人。

    一个团的武装力量,同当时遍布城乡的国民党军队及其势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无论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不是国民党军队的对手,不要说作战,就连生存和立足都十分困难。然而就是我们这个团,经历了秋收起义挫折之后,在毛泽东等的直接领导下,几经曲折,竟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在井冈山朱德、毛泽东会师后,这支部队更加全中国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这其中的原委并非人们都了解的,秋收起义遭受挫折后的惨状,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确实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现实。

    起义的第一师四个团中,第四团团长邱国轩率部在战场上叛变,第一团失利,第二第三团先有小胜后遭严重损失。第二团队伍被打散了。此时,秋风萧瑟,长夜漫漫,我们这些首战失利的青年战士,犹如一群迷途的羔羊,彷徨在十字路口,举目四望,面前是漆黑的夜幕,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根据前敌委员会的命令,师部和我所在的第一团和第三团余部,到浏阳县文家市会合。一天,我在文家市村头当班值星时,接待了一位头蓄长发,身穿蓝布长衫的先生。他瘦高的身材,蓬乱的头发,走路时,脚还有些跛。但英俊而疲惫的脸上,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特别有神。他见我是值星,便讲了他的姓名,并说有急事要找芦德铭总指挥。我以审视的目光仔细地打量着他。看到我这副神色,毛泽东笑着说:

    小同志,你现在值星,不能离岗,你找一个同志来,我们一起去见芦总指挥好吗?

    我虽然不认识毛泽东,但是,毛泽东的名字还是知道的。如今目睹他那长者的风度亲切的笑容,谦和的话语,便初步认定,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毛泽东。于是,当即引他去里仁学校,正巧碰上三营的杨立三同志。杨立三惊喜地迎上前去说道:

    润芝同志,我们可盼你来了,芦总指挥他们正等着你哩!

    他并回头轻声地对我说:

    他就是毛泽东,中央派来的毛委员!

    当时我高兴得真想马上去给毛委员敬个礼,但是手却没有举起来。

    按照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的决定,毛泽东本应到前线来领导这次起义的,但是他从安源出发路经铜鼓时,被敌人扣留,几经周折,才机智脱险,死里逃生。当时,毛泽东的脚被扎伤,血还在流。

    毛泽东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和脚伤的疼痛,当晚就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进军的方向问题。

    会议一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师长余洒度极力主张攻打长沙,进攻大城市。这也是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主张。

    夺取长沙,何尝不是毛泽东的愿望。当初,由于南昌起义的部队南下广东,致使湘军主力调往湘南,暴露出长沙的空虚。于是,他们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决定缩小原来的暴动区域,以湘中为中心举义暴动,并作出了修水、安源、铜鼓三路起兵合攻长沙的部署,以实现中央欲夺取长沙和全省城市的目的。但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往往会出现巨大的反差,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对立。秋收起义虽犹如一声惊雷炸响,但又象一声惊雷轰鸣而去。事实是最严酷的,谁也无法回避。

    毛泽东是个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清醒地意识到,当务之急不是攻城掠地,而是如何保存这支队伍。他说:

    当前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敌人的力量主要在城市,进攻城市只能是以卵击石,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要改变打长沙的计划,转移到敌人力量薄的农村去,同民众运动相结合,以保存和发展我们的力量。

    毛泽东把目光由城市转向农村,这一见解,使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同志们迷茫的眼睛里闪射出了兴奋的光芒。

    卢德铭总指挥、宛希先党代表、张子清营长等大多数委员显然被毛泽东的见解深深地启发和打动了: 是啊!登山千条路,处处观明月,明知无力打长沙,何必要以卵去击石?会议决定,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工农革命军沿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向南转移寻找落脚点,立即脱离浏阳、平江地区。

    在里仁学校的一个大教室里,前敌委员会会议几乎开了一个通宵,争论得非常紧张。我们的班长、联络官何长工和杨立三作为会议工作人员,和大家一样,十分关注这次会议的结果。会议进行中间,他们时而傍立静听,时而议论几句。

    他俩的心也随着争论的情况激烈地跳动着。他们虽然不是前委委员,却比大多数人提前了解了会议情况。第二天一大早,何长工便兴奋地说:

    情况变了,我们的计划也要改变,不变就要吃亏。我看毛委员讲的对!

    中共前敌委员会这个转兵决定,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从形式上看没有执行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关于攻打长沙的指示,实际上它既符合当时中国的具体条件,也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在总结我党实事求是的经验时指出: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在帝国主义世界薄弱环节搞革命,我们也是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用农村包围城市。”   

    在革命的危难之际,毛泽东将这支队伍领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3】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上,一千多名起义军官兵、数百余名当地干部和群众引颈伫望,都在聆听毛委员为中国革命“算八字”。毛委员指出: 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第二天,9月 21日清晨,一轮朝阳洒下道道霞光。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上,千五百余起义军官兵和当地干部群众,以十分激动的心情聆听毛委员的讲话。此时,毛泽东双目炯炯有神。他仍然穿蓝布长衫,脖子上系着黑条纹白方格的土布长巾,一副典型的乡村教师的打扮,但他的讲话却紧紧地牵动着人们的心。

    毛泽东首先代表中共前敌委员会向全师指战员公布“不打长沙转兵农村”的决定,接着,他伸出左手捏着食指和中指,微笑着说道:

    我给中国革命“算个八字”(即对中国革命形势作分析)。当前中国革命正处在低潮,但高潮一定会到来的,这要看我们的工作和形势发展了。因为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子很不好过。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一一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地主阶级、买办阶级,还没有被推倒,各种矛盾相互交错。这些矛盾没有解决,中国大地象堆满了干柴,只要点上一把火,就会燃烧起来。

    中国革命是前仆后继的,从来都没有间断过,我们的革命困难也很多,但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共产国际和世界人民的同情与支持,有国内各民族兄弟的支持,只要把工作做好,把革命势力发展起来,困难是暂时的,革命的胜利是必定无疑的。

    毛泽东话头一转说:

    这次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军事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打敌人重兵驻守的大中城市,先到敌人统治薄的农村,去积蓄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是块“小石头”,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好比是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广大指战员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讲到这里,他显得十分兴奋和激动。毛泽东笃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功非靠军事不可。“八·七”会议后,他唯一的要求,便是请中央给他派一两个团的兵力。当他从长沙急急赶到安源,一了解,竟有三个团的兵力时,简直叫他欢欣鼓舞。有兵有枪,何愁无为!但是,几乎就在转瞬之间,甚至他还没来得及目睹整个暴动的全过程,眼下三个团仅剩下不足两个团的兵力,这使毛泽东痛心疾首。十多天来,他多方了解情况,找人谈话,一方面如数家珍似地计算着剩余兵力,一方面紧张地思考探索以后的出路。当道路已经看清,方向已经选定,尤其是能集中了近两个团的生力军的时候,毛泽东双眉舒展,话语中流露出不能自己的兴奋和期冀。

    此时,毛泽东的眼睛里闪射出诱人的光彩,他用手指着我们诙谐地说:

    你们年轻人嘴上还没有毛哩,我比你们年纪大,都想看到中国革命胜利,何况你们年轻人呢!我希望革命胜利后,大家都健在,我们一起来庆贺自己的胜利!

    这些话,犹如在黑暗摸索中射出的一道耀人的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之窗,使大家豁然开朗。秋收起义失败后的沮丧和灰暗的心情,一扫而光,人人心头象点燃了一把火炬。

    【4】毛泽东说: 中国历朝历代都没能把土匪问题解决得了,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落后,交通通讯不发达。这一点是可以利用的,我们也上山去当“大王”。我和许多人听了都感到惊奇不止。

    操场上的队伍里,有一些伤病员,其中一个战士,用双手紧紧捂住大腿。他那受伤的右腿根部的裤管上,已经干硬的血迹又变得湿润起来,他的每个动作都显得十分艰难。本身也负了伤的毛泽东,敏锐地注视着伤病员们的动作表情,他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仍在流着血水的伤脚,深深感到必须建立落脚点。他说:

    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不能没有落脚的地方。如果我们有落脚点,就在那里建立起人民政权,发展革命势力,有伤能治,有病能医,大家就不会这样吃苦头了。我们也可以上山去当“大王"!

    一些伤病员痛苦的脸上,展露出了希望的笑容。

    但是,毛泽东提出要上山当“大王”,一时间倒把我们搞糊涂了。他的根据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能把土匪的问题解决得了,从来没有消灭过。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落后,交通通讯不发达。这一点是可以利用的。因此他提出,我们也上山当“大王”。他的这个刺耳的话语刚刚一出口,便引起一阵议论。我也感到惊奇和疑惑。革命的队伍怎么能去占山为王呢?反动派不正在骂我们是“匪”吗!

    这时,毛泽东也笑了。他看出了大家的疑虑,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道:

    反动分子骂我们是“匪”,但是,我们不是打家劫舍的土匪,也不只是那种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我们是其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有正确的政治主张和政策。敌人消灭不了我们,我们却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消灭人吃人的剥削制度,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

    毛泽东的一系列讲话,尽管大家并不都能一下子理解,但是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恰是我们昼思夜盼的理想。在革命处于低潮,革命力量极其弱小的白色恐怖下,毛泽东高屋建瓴,第一次把这一理想和通向目标的道路,展现在大家面前,着实令人振奋。我这个刚刚参加革命的青年,就遇到这样的领路人,感到格外幸运和自豪。

    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上,从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王新亚的汇报中得知,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上有两支绿林队伍。首领一个叫袁文才,一个叫王佐。这两个人都参加过绿林组织,也曾响应党的号召,在大革命时期举行过农民自卫军暴动。大革命失败后,袁、王二人毅然带领各自的武装走上山冈,占山为王。毛泽东感兴趣的是,不在于他们加在一起的一百多支枪,而是在当时各地农会、工会都被敌人缴枪的时候,唯独袁、王敢于保持武装,率队上山,而且竟然立住了脚,敌人对他们奈何不得。他想既然孤军奋战的两支农民自卫军能够在井冈山站住脚跟,我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又有何不可呢?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发现。后来当部队进驻三湾时,毛泽东在前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人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敏锐的眼光。由于袁文才是党员,毛泽东通过永新县党组织对其进行联系,并将自己的亲笔信送给他。袁生性多疑,因为摸不清毛司令的工农革命军,是不是共产党的军队,他也派出侦探下山打探虚实,并将工农革命军写的标语揭下带回山上。毛泽东知道后,暗自高兴。

    杜鹃嫣红,秋风送爽。庄严而神秘的井冈山在向我们招手,充满了勇气和信心的第一支中国工农革命军,浩浩荡荡地向井冈山挺进。从此,开始了从城市向农村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转变,开创了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井冈山道路。

    这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是毛泽东等人的伟大创造。由于他的成功的探索,终于为中国革命引来了胜利之光。由于他的成功的探索,终于为中国革命引来了胜利之光。

    二

    枫树下讲改编 三湾树新碑

    【5】在美丽的三湾村大枫树下,毛泽东宣布部队改编。他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我们的军队就是党的军队,但我们不称党军。还是称工农革命军好。

    在通往井冈山的革命道路上,毛泽东以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为了给中国革命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措施,使我们这支弱小的队伍,一开始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有史以来最受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军队。

    江西省永新县境内的三湾村,以著名的三湾改编而载入史册。这次改编是建军史上确立新型人民军队重大建军原则的一个里程碑。

    毛泽东率领文家市会合的秋收起义部队,经过长途跋涉,艰苦转战,到达了三湾村。由于作战,加上疲劳、饥饿和疾病的袭扰,当时已不足千人。而部队依然是起义时的编制,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一人背两三支枪,还要由牲口驮一部分。部队编制已不适应作战的需要,而且,虽说在部队成员中,多数是经过战斗锻炼和考验的党团员和工农运动的骨干,是坚定的,但少数带着形形色色个人目的来部队捞好处的人,则在战斗失利环境艰险的情况下,悲观动摇起来,有的乘机离队逃跑。如何使部队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以担负起艰巨的革命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了。

    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问题上,毛泽东成竹在胸。到达三湾村的当天晚上,他便立即组织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第二天,1927年9月29日,部队在一棵有千年历史的大枫树下集合。由于战斗失利和不断减员,面对着群山环绕、溪流交汇、风景优美的三湾村,人们依然沉默。

    师长缓缓向队前走来。只见他双眉紧锁,用睥睨的眼光扫视着无精打彩的部队,很不耐烦地说道:

    什么样子啦?我们的部队象打了几十个败仗,人是越来越少了。部队又要改编,从一个师改编成一个团,一个团也不足了,要改编成两个营……只有两个营啦……

    他一肚子不满。战士们并不知道他的底细,一个个瞪着痴呆的眼睛望着他。以后才知道,这位一直主张攻打大城市的师长,此时已经对革命失去信心,不久便投降了敌人。

    当身材魁伟的毛泽东向我们走来时,部队情绪骤然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大家开始活跃起来。和往常一样,毛泽东还是身穿蓝色土布长衫,脚蹬草鞋,紧绑裹腿,象一个普通的战士。但他那慈祥的目光及和蔼的态度使人感到亲切,那自信的微笑和坚定的手势令人鼓舞。他说:

    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没有什么了不起。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是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我们现在有这样几百人的部队,还怕什么?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毛泽东接着讲述了改编的意义,并宣布了三条:

    一、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但我们不称党军,还是称工农革命军好。党是我军的领导,人民是我们的上帝;

    二、连队建立党支部,设党代表,成立士兵委员会;

    三、加强政治工作,部队除执行战斗任务以外,还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我们是武装的宣传队。

    部队进行整编,把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番号是: 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一、三两个营,共七个连三个队。一、二、三连为第一营;七、八、九连为第三营,第四连为特务连;还有军官队、卫生队、辎重队。我被编在一连当战士,连长员一民,党代表何挺颖,后来是熊寿祺。

    当时还重新任命了一批干部,对动摇不定的人,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处理即发给路费回原籍,但不准携带武器。

    暴动失利,使毛泽东决心建设一支于失败中崛起的新军。

    仅在一个月前的“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决心要到第一线干个痛快。他从武汉坐火车赶到长沙。当时他想乘湘敌南调,长沙空虚之机,挥戈举义,夺取长沙和全省的城市……。在毛泽东的面前甚至呈现出一个莺歌燕舞的乐天世界。

    起义顷刻受挫,理想和现实发生了巨大反差。但是,通晓历史的毛泽东懂得,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是在逆境中求生存,于失败中求成功。他自信地对前敌委员们说:希望就在“枪杆子”上,要下决心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于失败中崛起的新军。

    我们一团自从在长寿失利以后,湖南的敌人像苍蝇似地跟在我们屁股后面,总想把这支仍然举着义旗的革命种子收拾精光,甚至连地方的民团、保安团也来欺负我们,沿途围、追、偷袭。由于战斗频繁,疲劳、饥饿、困苦、惊恐的情绪困扰着部队。与此同时,疟疾、痢疾等传染病也向战士们袭来,路旁的草丛里,有时候没多远就躺下几个呼吸微弱的战友……,在我们离开宿营地几里路的地方,便能闻到一种刺鼻的腥臭味儿再加上天不作美,常常得在风雨中边打边走,不敢停留。真个是腥风血雨,步履艰难。人人随时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

    9月22日,部队离开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经过桐木到达芦溪宿营。次日拂晓,便遭到朱培德部和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在危急时刻,卢德铭总指挥带领参谋胡景玉冲上前去,就近指挥,以掩护部队转移。但他却不幸中弹牺牲。胡景玉也同时阵亡。

    卢德铭的牺牲,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指挥员,使毛泽东失去了一位得力的战友和助手。毛委员沉痛地低下头来,感到十分惋惜,强忍着悲哀和痛苦,含着泪水向他的战友告别,继续带领我们坚定的向前走去。

    三湾改编,毛泽东以一个崭新的命题一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了开创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大原则。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党所领导的叶挺独立团,把党的支部建在团上,曾使这支队伍英勇善战,在北伐战争中获得“铁军”的称号。

    毛泽东继承发展,提出在部队建立各级党的组织,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营、团建立党委,整个部队由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规定重大问题均由党委讨论决定,从此,这支规模不大的部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当时党的活动是不公开的,但我们都知道,会做工作,遵守纪律,作战勇敢的人多是共产党员,党员在人们的心目中个个都是样板。

    【6】三湾改编后,我在酃县水口加入了党组织。毛泽东亲自主持入党仪式,第一次给我们讲党课。从那时起,我知道了“西西皮"(CCP)的含意,思想上象换了一个人。

    战斗失利,力量弱小,行军打仗连续不断,严酷的环境,考验着人们。有一些人看不到胜利希望,或偷偷溜掉,或临阵逃脱,我们这支队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毛泽东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部队的状况。

    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行军中,人们都能看到他那魁伟的身影往返于战士中间,他一面替战士扛枪,一面拉家常。例如,问家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人,怎么参加队伍的等等。起初有人还不认识他,以为他是老百姓,向他提出,你给我扛枪吧。毛泽东笑着说:

    我扛了几天了,今天连长让我休息。

    一些知道毛泽东的人便告诉那个战士,这就是中央派来的毛委员!大家对毛泽东委员更加亲切起来了,都主动地向他倾述自己的身世和心愿。

    从大陇出发,毛泽东带领我们经过酃县十都到达该县水口,部队司令部驻扎在朱家祠。第三天,原师长余洒度和三团团长苏先俊,便企图离队逃跑。他们神色紧张,鬼鬼祟祟,被我们一营的警戒哨发现,当即把他们扣住。自从进军井冈山以来,这两个人的许多异常表现,已经引起大家的怀疑。

    我们问: 到哪里去?

    他们回答: 我们要走。

    我们质问: 走,谁批准的?

    在我们气愤的质问下,他俩顿时失去了往日那种旧军官的威风,低下头来,有气无力地说道: 毛委员允许的。

    大家同声喝道:

    没有证明,这里不能通过!

    当我们把情况报告给毛泽东时,他颇为大度地说:

    要走,就让他们走吧,何苦强留呢!

    这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毛泽东的考虑,也感到了他的气度和胸怀。从而,大家更加信任和敬重毛委员了。

    从对战士的广泛接触中,毛泽东察觉到,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不但士气高,而且能够有效地监督干部,部队面貌就不一样。毛泽东当时指示,要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入党。

    此时毛泽东的心情也是激动的。他说,从现在起,你们就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其产党员就要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团结群众多做工作。要严格组织生活,每星期开一次小组会,党的秘密不要乱讲,大家互相帮助……。

    这声声嘱咐,连同那三个外文字母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从那时起,我就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勇敢地踏上了艰苦的征程。

    毛泽东率领我们从酃县到达遂川大汾,不料,又遭到肖家璧反动靖卫团的突然袭击。在仓促撤退中,一营和三营被分离开。三营在张子清带领下向桂东方向走去,一营四连随毛泽东退到黄凹。当时,四连只剩下 30 多人,跑得又累又饿,像散了架似地稀稀落落地瘫在地上,炊事员把担子跑丢了,无锅做饭,好歹借来一些老百姓的剩饭和泡菜临时充饥,没有筷子,毛泽东同大家一起,用手抓饭。刚吃完饭,毛泽东便第一个站立起来,走向中间的一块空地上,双脚并拢,身体笔直,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士峨连长喊口令!他那坚毅、镇定的神色和宏亮有力的声音,立刻感染了战士们,大家一个个昂起头来,鼓足勇气,提枪站立起来,庄严地向着他那高大的身躯看齐。会同一营一连,队伍紧随毛泽东,继续向井冈山挺进。

    这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毛泽东那种百折不回,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治军精神。如果没有像毛泽东那样的气魄和信心,也许根本就不会有井冈山上这支威震敌胆的英雄队伍了。

    【7】毛泽东批评一个打骂士兵很凶的大队长说: 你姓郭,应该叫“郭铁匠”,从此郭铁匠的名字传开了。人的名字很有意思,常常是郑重其事起的名字别人不注意,而一个有特点的雅号一下就叫响了,他就是解放后被授予上将军街的郭天民将军。

    夏日的太阳,把井冈山照得光芒耀眼,郁郁葱葱。毛泽东居住的八角楼里,传出了一阵阵会心的笑声。原来 31团的一个副官违犯了群众纪律,士兵委员会派代表到毛泽东那里去告状,要求打那位副官的屁股,以示惩罚。毛泽东说:违犯群众纪律是要教育处罚的,但这屁股打坏了,还要医官拿钱买药给他服咧。

    士兵代表说:

    就请毛委员你来打。

    毛泽东说:

    我呀,我才不打那个屁股哩!

    毛泽东说着自己也笑了。朱德好容易止住笑声,深深吸了口气,说道:

    好,要得士兵娃娃敢讲话了。

    毛泽东点燃一支纸烟,足足吸了一大口,接着说道:

    虽说打屁股以罚代教的办法不大好,可是这说明我们的士兵委员会在起作用啰,工农革命军里刮起了民主风啦!

    毛泽东对大笑不止的陈毅说:你这个士兵委员会主任是该笑的,你的工作很有成效唻!陈毅急忙摆手: 我哪里有啷多只眼睛噢!

    三湾改编,决定在军内实行政治民主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士委会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军内群众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实行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毛泽东说:有事大家来做,连队有什么问题,士兵可以向上反映。士兵委员会规定:官兵平等,不准打骂士兵,废除繁缛礼节,实行经济公开,发扬政治民主,士兵有开会说话的权利与自由。

    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些有趣的曲折。仅以政治民主为例,就已经闹过笑话。一些士兵甚至有的军官都这样说:无论军官还是士兵,谁违犯了纪律,都要打屁股,要讲官兵平等啰!又如,曾出现一个因打骂士兵出了名的大队长。对于这些,毛泽东总是从大处着眼给予正确引导。对前者,他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看到了其中积极的一面。对后者,他虽公开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工农革命军里有铁匠,把红军战士当铁打,坚决支持士兵会反对军阀作风的正当要求,但同时也诚挚地希望这位“铁匠”加以改正。

    “铁匠”的名字是毛泽东给那个大队长谈话时讲出来的。这位大队长,本名郭天民,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当时他还不了解不准打骂和体罚士兵的规定。针对他的毛病,毛泽东不无诙谐地批评说:

    天民哪,你应该叫“铁匠”,你姓郭,叫“郭铁匠”。

    从此郭铁匠的名字就在红四军中叫开了,直到解放后我们一些老战友跟他开玩笑时还常叫他郭铁匠。事实上,毛泽东的批评使郭天民从此引以为戒,他打骂士兵的毛病很快就改掉了。后来,他始终心情舒畅地沐浴在和煦的民主政治的春风之中。我经常想,人的名字这么有意思,常常郑重其事起的名字别人并不在意,而一个有特点的绰号、别名,一下就叫响了。

    民主政治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动人的概念和口号,由于它有一个普遍的、得力的组织形式,即士兵委员会,因此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丰富的内容,无论宣传教育、群众工作、士兵生活等,甚至一些重大的作战任务下达后,士兵委员会都要组织战士发表意见,献计献策,因而广泛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始比较普遍地存在平均主义,比如有些军官可以骑马,而士兵(除非伤病员)就不能骑马,有的战士就想不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次,朱军长向战士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战场上同时有两个人负伤,一个是连长,一个是战士,伤势都差不多,但只有一副担架,应该先抬谁?经过热烈讨论,大家觉得还是应该先抬连长,于是平均主义思想渐渐得到克服。

    在民主政治清风的沐浴下,红四军里打骂、体罚士兵造成的官兵对立现象,被官兵政治平等,相互关心的感人景象所代替。民主生活给弱小红军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使我们这支于艰难奋斗中创建的队伍成为一个火热的大熔炉。从白军过来的人感受最深,他们说:

    红军和白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没想到红军这么好。

    当时,有一首红军将士人人都会唱的歌谣:

    当兵就要当红军
    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长士兵都一样
    没有人来压迫人

    可以说,它是对政治民主的一曲赞歌。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

    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影响。

    【8】在敌人的国团和“进剿”中,红军生活极度困难。毛泽东号台,凡是党员都必须重视经济工作,在军内要实行经济民主,大家管好伙食。我把分得的伙食尾子积拨起来,做了一身学生装,还同战友郑重照了张合影相。没想到20多年后,这张合影还真起了作用。

    官兵平等、经济民主是从三湾改编开始的。

    红米饭,南瓜汤,吃起来,喷喷香。

    每当回忆起这支有滋有味的歌谣时,并冈山的老战士都不会忘却红四军实行的经济民主。

    在工农革命军中,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南瓜汤里连盐都没有,条件实在艰苦,我们却精神振奋,作战勇敢,十分热爱红军生活。红米饭,南瓜汤,养育出了钢铁般的红军战士。

    黑色的夜幕和大山溶为一体,井冈山冬季的夜晚显得更加阴冷。深夜,毛泽东来到已经入睡的红军战士的宿舍,只听见呼吸声,却看不见人的影子。当他得知战士们都钻进稻草里面睡觉的时候,不禁失声笑道:

    这是个办法哩,既能取暖困觉,又可以隐蔽得很好,说不定敌人来了也发现不了我们呢!

    但是,他又心情沉重地说:

    红军生活困难,达到了极度啊!

    红四军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由于士兵委员会认真管理伙食,及时清理账目,月末还多少能给大家分点伙食尾子,这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以毫厘计算的小钱,实在是少得可怜。由此可见士兵委员们的精理巧算。中国有一句俗语讲得好:积米成,积砂成塔小可积大,少能积多。就凭着这些小钱的积累,到 1929 年夏天,我已经存下两块钢洋这对当时没有薪水的红军将士来说,则是十分可观的了。

    1930 年刚打下吉安市那天,恰逢我的 20岁生日,我带着胜利的喜悦和成年人的自豪,用两块钢洋的伙食尾子做了一身学生装,又在吉安照相馆照了一张生日相,并且还同战友郑重照了张合影。我的那张显得土气的生日相,至今还保存着,但同郑重的合影却没有保存下来。每当我看到这张单人照片时,总忘不了那张合影,那是艰难岁月里的真实写照,它凝聚着诚挚的战友之情,展示着红军战士的乐观和自信。

    解放初,我任南京市警备司令时,偶然接到郑重的祖父写给我的信,并随信寄来了我们两人的合影,但不幸的是郑重牺牲了,为了证明郑重的革命经历,老人在等着我的回信。

    我凝视着还带有稚气的合影,不禁潜然泪下。那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回忆。

    的确,当时红军生活极端困难。有时候,连五分钱的伙食也保证不了,红糙米南瓜饭,一天只能吃一两顿;南瓜汤里既没油,也没盐,还要掺些红薯,实际上是很难下肚的。穿衣睡觉也很困难,井冈山冬季天气阴冷,我们身上只穿两件单衣,偶而搞点棉花又没有布匹,大家就把两件单衣缝合起来,里面夹上点棉花。晚上睡觉没有被子,就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睡下以后,连人影都看不见,大家都钻进稻草里面去了。由于四面敌人的严密封锁,我们的伤病员就更苦了,他们缺医少药,还没有衣服穿,碰上打土豪搞些衣服来,首先送给伤病员。他们穿戴可就热闹了,男的穿着短打、长袍,女的穿着绣花褂袄,红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五花八门。药品奇缺,更加难搞。著名的战将张子清,一颗子弹穿进脚底板里,就是因为没有药品和器械,始终没有取出来,以致中毒溃烂,终于牺牲了。

    对于红军的生活和经济问题,毛泽东非常重视,他常对我们说:我们对经济问题-定要有个适当的办法,否则,武装割据就难以存在,要坚持一面打仗,一面筹饷。每到一地,他就向当地的领导和骨干做工作,指出凡是党员,都必须重视做经济工作,在红军内部,毛泽东积极主张实行经济民主,要大家来管好伙食。

    郑重是一个作战勇敢,对革命充满信心的好同志。但他却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倒在了自己队伍中“左”倾主义的枪口下。在第一次反“围剿”前,我们红一方面军和赣西南党组织,根据中央多次关于清除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富农和“AB 团”分子的指示,于 1930年上半年开始了清理斗争。虽然也清除了一些坏人,但由于当时党内“左”倾思想日益膨胀,犯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一批忠勇正直的党员干部惨遭错杀。当时刑讯、逼供也很普遍。只要有人揭发,不调查,不核实,便以“AB团”分子论处。甚至捕风捉影,连两个人在一起说话都会被指控为“AB团”活动。江西省委书记、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李文林也被错杀,搞得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在这种盲目地自相残杀中,1930年12月,还发生了20军包围当地苏维埃政府的“富田事变”导致该军大部分排以上干部亦被捕杀,郑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杀掉了。我多想留下那张合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但为了九泉之下的战友和还健在人世的老人,我只好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了回信,并遵照老人的嘱咐,忍痛将照片寄了回去,以此作为对战友的怀念。

    后来,老人享受了烈属的待遇。万万不曾想到,20年前用伙食尾子照的合影,20年后却成为烈士身份的证明。一个从三湾改编时就心如团火充满欢乐和自信的红军战友,永远离开了人世。

    美丽的三湾村,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据我所知,当年在大枫树下参加改编的老战士,如今幸存的只有我和张宗逊了,这使我更加怀念毛泽东和牺牲的战友们。

    【9】1927年11月28目,根据毛泽东指示,这举产生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一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县政府由三个常委组成,谭震林是工人代表,李炳荣是农民代表我是士兵代表。毛泽东第一次跟我开玩笑说: 陈士渠做了县太爷,你也是山大王哩!

    1927年11月中旬,前委决定第三次打茶陵。

    队伍集合后,毛泽东作了动员。他不无惋惜而又诙谐地说,我这个人是要革命的,可是我的脚却不大革命。他指着受伤未愈的脚道:你看,至今它还不跟我合作呢!由于毛泽东的脚伤没好,便由党代表宛希先、团长陈浩率队指挥。战斗结束后,我们一营进驻汇文中学校,接着便成立了以谭梓生为县长的茶陵县人民委员会。

    但是,县人民委员会全部沿袭旧政权的一套办事制度,旧官吏出出进进,土豪劣绅趾高气扬,人民群众没有说话的权力。而陈浩等人则花天酒地,吃喝赌,打骂士兵欺诈工农。宛希先非常气愤,他和新任工会主席谭震林对陈浩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和抵制,严厉指责了他们违背毛泽东的指示,另搞一套的错误做法。但陈浩拒不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宛希先派人用鸡毛信将陈浩等人的所作所为如实地报告了毛泽东。

    宛希先手持毛泽东给他的回信。凝眸深思。对于仍按照旧章程办事的县人民委员会。毛泽东作出了否定的结论,指出: 不能组织那种旧衙门式的官僚政府,要组建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宛希先果断决定,撤消县人民委员会。于11月28日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县政府由选出的三个常委组成: 工人代表谭震林;农民代表李炳荣;我是士兵代表。我们三个人实行集体领导这是一个精干的、办事效率很高的政府班子。县政府门旁贴着一幅红底黑字的隶书对联上联是“工农兵政府”,下联是“苏维埃精神”。新政权建立不久,便迅速完成了为部队筹款、组建茶陵县游击大队等项紧迫的任务。盖着长条形的红色印鉴和三个常委名字的政府布告,张贴在工农兵政府的门前,显得格外庄严和醒目,每天都吸引着一批批名界人士驻足观看。

    毛泽东笑着对我说:

    陈士榘做了县太爷啦,你也是个山大王哩!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跟我开玩笑。显然,他对选举产生的工农兵政府及其工作是满意的。

    我军先后三次打茶陵,前两次都比较顺利,第三次与敌正规军吴尚的独立团交手由于团长陈浩、副团长徐庶等企图拉出部队投敌叛变,导致战斗失利。在危急关头,毛泽东不顾伤痛,迅速赶到茶陵湖口,逮捕了陈浩等人,将部队带回宁冈砻市,我也随茶陵县政府和游击队撤回砻市。

    砻市的军民大会开得热烈而隆重,大会公开处决了叛徒陈浩等人,消除了军内一大隐患;毛泽东及时总结了茶陵工作的经验教训,正式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

    第一,打仗消灭敌人;

    第二,打土豪、筹款子;

    第三,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工农革命军这三大任务的规定体现了“枪杆子”与民众运动的结合,明确了革命军政治和军事的关系;解决了革命军的经济来源问题;标志着革命军和军阀军队的根本不同,从政治上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军队。工农革命军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和群众心连心的,这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工作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开展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工作,强调“枪杆子”与民众运动相结合。1928 年元旦后,他又率部于遂川大坑打败肖家璧反动武装,时逢旧历春节,即熊寿祺所回忆的那样: 正是1928 年过旧历年的时候,我们在枪炮声和鞭炮声中过了一个春节。接着,便兵分三路在大坑、于田、草林等地大张旗鼓地展开了工作。

    元月8日,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遂川县委在该县县城天主教堂宣告成立。元月24日,在县城李家坪召开万人大会,成立遂川县工农兵政府。这样,工农革命军由一个团发展为两个团,茶陵、遂川、宁冈建立了县工农兵政府;宁冈,永新、茶陵、遂川都有了县委,酃县有了特别区委,莲花也有了党的组织。总的说,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各县的区乡工农政权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根据地建设迅速发展。

    在井冈山,毛泽东曾经这样讲过:

    中国革命的形式,既不可能是首先大城市暴动的形式,也不可能是北伐形式的重复,而是采取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斗争的波浪式推进的方式。

    体现中国特点的根据地思想,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

    在毛泽东的多次调查研究中: 对政权历史和现状以及阶级状况等的分析,始终都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凡是受革命影响较大,并有一定的骨干力量的地方,他不仅组织部队发动群众,开展工作,他自己也总是不失时机的同当地同志共同研究,总结经验,建立政权。有一次,部队在酃县中村住下后,他同酃县党的负责人周里等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当周里说到由于没有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政权一直不稳定的问题时,毛泽东当即指出:

    政权建设和地方武装的发展不能分开,有了政权,没有坚强的地方武装,政权就立不住脚。

    他对周里说:

    你,不能总是跟着我们打游击吧,土地革命就是要发动农民,你要找那些满身是泥巴、满脚是牛屎的人交朋友,把他们武装起来,你就有靠山了!

    在毛泽东指导下,周里、刘寅生等串连骨干,发动群众,很快便建立了酃县第一个红色政权,成立了县赤卫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屹立在罗霄山脉中段。跨两省六县(即江西省的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县和湖南省的茶陵、酃县),方圆 7200余平方公里,有着 50万人口的井冈山根据地,就是这样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成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光辉起点。

    【10】毛泽东叫我们除了打仗,还要学会做群众工作,搞社会调查,给穷人分田地。他说: 中国的穷人有的连个名字都没有,要给他们起个名字,称呼他的名字,还要把名字写在他分田的牌牌上。

    这是发展壮大工农革命军的风水宝地呀!

    毛泽东望着巍峨险峻,古木参天、绿竹苍翠的井冈山,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还是润芝你有眼力,这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朱德也在举目远眺: 东有秦岭帐,西有金狮石,南有荆竹山,北有旗锣凹,群峰壁立,云雾缭绕。他不禁和声叫好。

    旗锣凹,这名字有来历呀!

    毛泽东从社会调查中了解到一个历史故事:相传井冈山曾经出过一个探花。一日,探花衣锦还乡,当地人举旗鸣锣迎接他,后人就把这里命名为旗锣凹。

    井冈山也是出人才的地方嘛!

    朱德颇为称赞。

    我们要出一大批人才,政治、军事、思想……全面的人才。

    毛泽东乘机发挥:

    三大任务就是锻炼全面人才的好办法嘛。问题是要把工作做好。

    朱德深知这话的蕴含。但是,对于一支为强敌包围的弱小军队来说,如何把作战工作、宣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朱德仍有几分担心。

    困难和矛盾是很多的,但办法也是有的。毛泽东说:

    在有敌人进攻的时候,要集中起来进行战斗,这是战斗队;在敌人被打坍以后,或在两个战斗的间隙中,要分散做群众工作,这是宣传队。我们的部队除了打仗以外,还要会做群众工作,搞好社会调查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当时还不公开),帮助地方建立政权,这很了不起呀!

    哈哈,一面打天下,一面建政权,这当然好啰!

    毛泽东一口气把朱德说笑了。

    1928年6月,毛委员在永新县委所在地西乡村住了一个多月,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人民政权,搞社会调查。这后一项工作是十分细致而又关键的工作,调查内容有: 人口、土地、经济状况、政治态度、社会关系以及当地民俗风貌等尤其是弄清一个地方的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地主兼商人各有多少。在做好社会调查和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这样就可以顺利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分配土地和建立政权。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参军参战便会十分踊跃,我们的力量也就会一天天地壮大起来。

    打土豪、分田地;
    插牌牌,唱大戏;
    千年梦,成现实;
    共产党,红军亲。

    这首民谣唱出了分得土地的农民的喜悦,也是对分田插牌子这一做法的称颂。凡是分到田地的农民,都在地界插上牌子,上面写着分田亩数,分田人姓名,其中有一些就是原来没有名字红军给他新起的名字。这些贫苦农民不知多少代没有过自己的土地,没有人呼唤自己的姓名,而红军却郑重其事地称呼他们的名字,并将名字写在分田的牌子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主人翁的自豪,使他们感到真正换了天地。

    分田插牌,是毛泽东的创造。他说:

    中国的穷人没有土地,有的连个名字都没有,有名字也没人叫,我们要给他起个名字,要称呼他们的姓名,还要写在分田的牌牌上。

    毛泽东还说:

    这样做有两个意义:

    一是使分得田地的农民放心;二是来进攻的敌人士兵看到后,知道红军真的给穷人分了田,这是很好的宣传,能起到动摇敌人士兵的作用。

    在以后召开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把三大任务作为重大的建军原则,用红军党的法规固定下来,这是极为新鲜的建军思想,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它把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完美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着人民军队和根据地建设的迅猛发展,使红军将士们在实践中认识了民情国情,并增长了才干,为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了军队的军政素质。毛泽东这个培养全面人才的伟大思想和实践,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11】毛泽东对房东谢槐福夫妇说: 你们就是我们的上帝。在井冈山的严冬季节毛泽东把刚刚发给他的一件棉衣亲手披在风雪中冻得瑟瑟发抖的谢槐福身上。

    春暖夏热的井冈山,冬季却十分阴冷。当时我们都睡在地板上,没有衣,没有棉被,便在地上铺一层稻草,盖上仅有的一床夹被或灰毯,大家挤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就起来烤火、聊天,或者借着火光在地面上写写划划,学习文化不等天亮许多人都提前起床爬山跑步,因为这是取暖的好办法。由于每人只有一套衣服穿脏了,要选个好天气洗一洗。衣服没晾干之前,有的就找点重活干,多数还是去爬山跑步。

    严冬的井冈山虽然寒冷,但人们的心是温暖的。毛委员有着严格的纪律要求,更有着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越是困难,他越是谆谆告诫大家:决不能侵犯群众的利益,不准向老百姓要东西,中国的老百姓够苦的了!

    那时候,我们穿的很差,吃的更差。朱毛会师后,部队发展壮大了,吃粮也更加紧张。毛委员和朱军长便带领大家下山背粮食。从茨坪下山到茅坪去背粮,要经过黄洋界,翻越四五十里路的大山。“毛委员背粮过黄洋界”、“朱德扁担”的故事,便迅速传遍红四军内外和井冈山地区。朱军长和毛委员是红四军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和普通战士一样,每天只有三分钱的伙食费,我们战士们吃什么,他们吃什么。

    有一次警卫员龙开富从河里捞了些小鱼,同山上挖来的野芹菜煮了一锅,毛泽东闻到鲜味,耸起鼻子闻了又闻,高兴地说:

    好香啊!他不无赞尝地对龙开富说:

    还是你们有办法,我们今天改善伙食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是万人敬仰的大人物(组图)
·下一篇:胡山(整理):陈士榘:从井冈山到中南海 一生紧随毛泽东(上篇二)
·胡山(整理):陈士榘:从井冈山到中南海 一生紧随毛泽东(上篇二)
·谢良明:学党纪 谈体会 促发展——建行研修中心井冈山党性教育研修院致力打造遵
·姜鑫炎:扎根革命老区井冈山,把思政作业写在祖国大地上——井冈山大学“寻路井
·特稿:扎根革命老区井冈山,把思政作业写在祖国大地上——井冈山大学“寻路井冈
·同济大学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签署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图)
·杨佳灿、朱哲燕:红医青年寻红迹,学思践悟守初心——井冈山大学中医药学院开展
·特稿:红医青年寻红迹,学思践悟守初心——井冈山大学中医药学院开展暑期大思政
·蔡进源、郑菲扬:青马征途,星火相传——机电工程学院“青马征途”实践团开展“
·特稿:青马征途,星火相传——机电工程学院“青马征途”实践团开展“传承井冈山
·常魁星、张波:中交三公局三公司在井冈山举办第十期党群干部培训班(组图)
人民英雄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人民英雄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