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雄报道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是万人敬仰的大人物(组图)
2024-07-22 13:48:54
来源:小李养文化
作者:小李养文化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53年,中央编译局新来了一个叫陈昌浩的副局长,那一年他47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此后十四年,陈昌浩一直在这个位置上未曾变动。

    然而,了解陈昌浩历史的人都会为他建国后默默无闻的境况感到唏嘘不已,毕竟他当年可是红四方面军的三驾马车之一,很多威名赫赫的战将都曾是他的下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前妻张琴秋当时身居高位是纺织部的副部长,就连他与首任妻子所生的两个儿子也一个是核工业专家一个是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为世人所景仰。

    一、青年将领身患重病,遭逢战火滞留异国

    1952年6月,刘少奇的身影出现在了火车站。人们忍不住好奇,究竟是什么人能让国家副主席亲自来迎接。

    随着一列火车稳稳地停在了站台旁,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子缓缓走出了车厢,那就是他们要等的人。

    “刘副主席”、“昌浩同志,欢迎回来”,一别十四载,虽然都增添了一道又一道岁月的痕迹,他们的手还是跨越时间紧紧握在一起。

    陈昌浩,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时光回溯到二十一年前,红四方面军在1931年11月7日七里坪正式宣告成立,时年25岁的陈昌浩作为政委成为了这支部队的领导者。

    四方面军作为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先后活动在豫皖苏、川陕一带,不仅在一场又一场的胜仗中打出了威名还创立了一块仅次于中央苏区的根据地。

    参加过地下斗争、留学苏联、回国后手握军权还是中央候补委员,陈昌浩在长征之前可谓是意气风发的青年领导。

    但是,随着张国焘为了一己之私企图分裂中央,陈昌浩作为多年的老搭档曾经站在他那边,这是他从军生涯的第一次转折。

    所幸,陈昌浩没有错误到底,在草地分兵之时没有服从张国焘的命令而是下令不追、不准开枪,放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一方面军离开。

    随着南下政策在现实中遭遇重大挫折部队损失惨重,陈昌浩意识到应当及时回到中央制定的路线上,于是开始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力主北上。

    在岷州的会议上,张国焘抗拒北上想要以策应一方面军为借口西渡黄河。要求执行中央策略的陈昌浩与他爆发了冲突,两人的激烈争论一直持续到深夜。

    1936年10月,在包括陈昌浩在内的广大指战员的斗争下,红四终于北上与另外两支主力顺利会合,开启了红军的发展新阶段。

    1937年,陈昌浩因指挥失误导致红军队伍出现重大损失而被免职处理。1938年,他到新的岗位—中宣部任职。

    此时,陈昌浩的身体已经在多年戎马生涯的劳累中受到了严重摧残,饱受胃病等疾病的困扰。然而,当时的延安条件极其恶劣,缺医少药无法缓解他的病痛。

    1939年经中央批准,陈昌浩带着二儿子一起登上飞机飞向苏联,那里有更好的医疗条件。

    只是,当时大概怎么也没有想到再回来已经是十四年之后了。

    二、阔别多年重归故土,从事编译默默无闻

    这是陈昌浩第二次来到苏联,上一次还是12年前他被组织选中送去留学,彼时还是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青涩小伙儿。

    而这一次到了苏联没多久,战火就席卷了这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国家,身在那里的陈昌浩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为了安全,苏联方面把他紧急送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待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那里的条件很艰苦,不要说医生和药了连食物这种基本的生活所需都要靠在采石场做劳力来获取。

    1942年底,时隔五年,陈昌浩再次奔赴战场。这次,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一员为苏联的卫国战争尽了一份力。

    在外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但陈昌浩始终心系祖国一直想要回来参与到轰轰烈烈的解放事业之中。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归国之事耽搁了很久。

    在苏滞留期间,陈昌浩在苏联从事翻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份工作成了他后半生的事业,在回国之后延续了下去。

    事情的转机发生于蔡畅赴苏前来探望,陈昌浩委托她再次向中央表达了回国的迫切愿望。1952年,这个积压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毛主席同意了他的请求。

    再度踏上故土,不管是物还是人都已经不是昔时的模样。离开的时候,山河破碎国家危亡;归来之时,日寇已逐国党溃败,全国上下正热火朝天地投入建设之中。

    可惜自己错过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带着这份遗憾,陈昌浩拒绝了党内和军内的职务。先是投身党史研究到马列学院工作后,转年又捡起翻译工作到编译局当了一个副局长,一干就是14年。

    相比于那些曾经的老部下如许世友等人的名满天下,陈昌浩这个昔日手握三大主力之一的高级领导泯然众人矣,昔日纵马驰骋豫皖苏川陕之间的威名远扬也好兵败祁连的黯淡也罢都已鲜为人知。

    不过他也甘于这种平凡,在编译局工作的时期不但为人才梯队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还主编了《俄华大辞典》为学习俄语的师生提供了一份参考,翻译出版了多本马列研究作品。

    1967年7月30日,陈昌浩服用了大量安眠药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六十一年的人生路。

    十三年后,中央为他举办的追悼会在北京召开。“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陈昌浩的功过得到了肯定,骨灰盒也移葬八宝山。

    三、战地夫妻一别两宽,昔时女将今日副部

    陈昌浩回国之后,老战友徐向前在自己家设宴为他接风洗尘,四方面军那些在京的同志们也纷纷到场欢迎老领导回来。其中,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陈昌浩紧紧握住那双久违的手,愧疚万分:“我对不起你呀!”

    那人名叫张琴秋,时任纺织部副部长,是新中国第一代女领导人。当年在四方面军时期,她和陈昌浩同为主要领导人,担任过政治部主任、西北局委员。

    在这份战友情谊之外,他们还曾经是夫妻!1936年7月,时年32岁的张琴秋与30岁的陈昌浩结为夫妻,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1937年,在一次战斗中红军遭遇劲敌不得不撤退,值此危急关头张琴秋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儿子。可怜的孩子来得太不是时候,万般无奈之下张琴秋含泪把他放在寒冷的旷野之中,自己来不及处理好身上的血迹就骑马追赶大部队因此留下终身难愈的疾病且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之后,张琴秋随部突围失败不幸被俘。战友为她编造了一个假身份,掩护她不被敌人发现,可惜后来还是遭到叛徒的出卖而暴露。

    幸好当时国共正在就第二次合作进行谈判,得知她的情况,周恩来专门进行交涉把包括张琴秋在内的一批被捕干部营救出来。

    当年年底,张琴秋与丈夫前后脚回到了延安。

    不过,团聚没多久,陈昌浩就带着二儿子远赴苏联治病且一去数年不回。经过慎重考虑,张琴秋认为与其继续着这段只有名义的婚姻不如好聚好散给予双方自由,组织也支持了她的决定。

    在婚姻之外,张琴秋的人生更加精彩、跌宕起伏。

    她是中共早期党员,与首任丈夫沈泽民是一对有着共同理想和追求的贤伉俪。1925年,接受组织的安排到莫斯科留学,同期的还有张闻天、杨尚昆等人。

    当上政治部主任那年,张琴秋才27岁。刚开始,人们还对这位漂亮的女洋学生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很快能文能武的张琴秋就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他们。

    文的方面,仅仅扎实的理论和出色的口才就足以让同志们伸大拇指点赞,她还会写剧本能跳舞上台演出也不怯。

    武的方面,敌军突袭敌众我寡也不怕。张琴秋沉着镇定地利用地形排兵布阵前阻援兵后截退路,再加上有针对性的宣传攻势,带领一个由500妇女组成的营打败了敌人一个团的兵力,缴获了丰富的物资。

    1932年底,张琴秋和一众将领联合起来反对张国焘的错误政策并取得胜利。然而,没有想到他们从此遭到了张国焘的记恨,曾中生等人被软禁、杀害,张琴秋因为留苏经历而幸免于难但也被降职处理,先是到红江县当书记后又调至医院。

    被解救回延安之后,张琴秋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出色的女干部;后来又为妇女解放而奔走。

    新中国授衔之时,张琴秋曾经的属下如陈赓许世友成为了大将乃至上将,她自己由于已经离开了部队系统而没有被授衔,但张琴秋作为公认的红军级别最高的女将领而写入了权威的军事著作之中。

    三、长子初代核工专家,次子奠基汽车行业

    在遇到张琴秋之前,陈昌浩在老家结过婚,这段婚姻为他带来了两个儿子陈祖泽、陈祖涛,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奉献,成为行业令人敬仰的先辈。

    长子陈祖泽参加革命的时候还不到14岁,历经了抗日和解放战争。1949年,他作为推选出来的代表到北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此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正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陈祖泽顺应时代的需要回到学校继续进修,先到东北大学后赴苏联留学。

    结束八年的勤学苦读之后,他立刻回国从基层开始做起,一步一步积累技术和经验。1974年调任至719所,在研发第一代核潜艇的动力装置上立下赫赫功劳。1982年,成为核工一研院的副院长。

    1982年,陈祖泽被任命为105所的首任所长,在他的带领下该所诞生了国内首台核蒸汽发生器、反应堆稳压器等一大批关键性的设备,在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比于哥哥一生与父亲离别多团聚少,二儿子陈祖涛10岁的时候被送到延安后又随父赴苏享受了一段短暂的天伦之乐。

    1951年,报国心切的陈祖涛苦读之后得以提前毕业回国。彼时,正值苏联援建工业项目之时,专业是汽车相关的陈祖涛向周恩来自荐参与一汽的筹备从此扎根汽车工业。

    陈祖涛参与一汽的全部筹备过程,跑遍了苏联的汽车厂做参考,还在基层负责过难度极高的技术,积累下大量、实用的经验。

    所以,在六十年代国家决定创办二汽之时,陈祖涛被点将成为负责人。背负着沉重压力的陈祖涛带领着团队翻山越岭选好厂址,为了设计和建设披肝沥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廖承志的传奇人生,戴着手铐走完长征路,致蒋经国一封信打破坚冰
·下一篇:无
·红军著名将领陈昌浩长子、核工业技术专家陈祖泽逝世,享年96岁(组图)
·陈祖莫:我的父亲陈昌浩,我终于读懂了他
·张琼、李菲菲:陈昌浩
·特稿:陈昌浩
·乡间郎中单复三营救陈昌浩
·吴宏瑜:乡间郎中单复三营救陈昌浩
·特稿:乡间郎中单复三营救陈昌浩
·赠祖莫兄并纪念陈昌浩前辈(组图)
·纪念陈昌浩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权晶、张文蕊:陈昌浩之孙陈奇月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参观凭吊(组图)
人民英雄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人民英雄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