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1日,“绥德革命烈士陵园”落成,谢嵩遗骨移往陵园“李子洲陵”旁安葬。当年718团所立石碑同时移往烈士墓前。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谢嵩家乡的党史工作者才知道他逝世并安葬在绥德,派专人前来查访凭吊,称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
谢嵩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他没有给后人留下遗物,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他显赫的革命业绩,永存人民心间。
35、病故延安的抗大教育科长——杨兰史
杨兰史(1909——1938)原名杨衍祥,曾用名杨兰更,又名杨斯、杨兰谱、杨芝祥。1907年生于广东大埔。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 年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成功后,前委南下广东,9月中旬抵达粤东,大埔各地党组织领导工农武装,先后攻占了大埔县城、百侯、湖寮、高陂等国民党区署。杨兰史在百侯暴动中,率领学生配合工人、农民武装攻克了国民党区公署和区党部,并成立了区工农政府。起义军进入大埔后,杨兰史率领侯中学生前往三河坝做好支前工作。10月4日,朱德率领部队撤退时,兰史为起义军作向导。到百侯后,又组织学生做好接待工作,并为起义军探听敌情,为起义部队的安全撤离作出了贡献。
1928年春,兰史通过上海的亲友关系,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读书,参加学生运动。1930年,中央决定建立无线电台,直接和各根据地联系,指挥各地的武装斗争。杨兰史调中央无线电台工作,他认真钻研技术,很快掌握了无线电知识,为党中央沟通江西中央苏区的通信作出了贡献。1931年,中央机关遭到破坏,他与曾三、王逸群、岳夏等人秘密进入中央苏区,在苏区中央局电台工作。1933年后,任红军学校政治部宣传科科员,第 1 步兵学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政治部秘书长,红军通信学校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中央决定在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杨兰史参加了筹备工作。抗大开学后,杨兰史先是担任教授,后又担任政治教育科长。1938年,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身患肺结核、脑膜炎的痼疾,经多方治疗仍无见效,于10月17日病逝于延安。20日,由朱德同志主持,召开了有中央机关干部和抗大师生数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人送了花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联:“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事后,党中央还出版了追悼杨兰史的《特辑》永作纪念。
36、病故在陕北的3 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罗正忠
罗正忠(1899——1938)曾用名罗正中、罗早陔。湖南平江人。1928 年 7 月参加平江起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 8 军6 师连政治指导员,红 5 军2 师团政治委员。1932 年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红3 军团无线电队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赣边区的游击战争、中央苏区历次反 “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1938 年在陕北病故。
37、日机轰炸延安时牺牲的晋察冀军区宣传部长——钟蛟蟠
钟蛟蟠(1899——1939),原名蛟磐,又名蛟盘,号子安,广东南雄人。1899年4月11日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三岁丧父,六岁参加劳动。1915年,伯父们见他聪颖好学,集资送到珠玑高等小学读书。钟蛟蟠勤奋学习,练出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
1921年,钟蛟蟠考入省立南雄中学,开始接受新文化的洗礼。1922年春,同曾昭秀、李乐天等组织学生联名呈请省教育厅,赶走了贪污建校公款的反动校长,但他和另外15名同学被扣上“捣乱”的罪名开除学籍。
1923年夏,参加南雄“青年学社”,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5月,中共赣南特委派陈赞贤到南雄组织工农运动。1926年秋,中共广东区委派曾昭秀、陈召南等回南雄建立党组织。钟蛟蟠发动农民,成立村乡农会,举办农民夜校,向农民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等革命主张。
1927年1月,南雄县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县农民协会。钟蛟蟠被选为宣传委员兼秘书。年初,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月,钟蛟蟠由县委安排,投考黄埔军校,被录取在入伍生班。四一二事变后,转入韶关北江农民自卫军军政学校。后该校师生北上开往武昌,途经南雄时,留本县工作。12月,参加了广州起义。
起义失败后,钟蛟蟠潜回本县秘密活动,参加组织和领导南雄、仁化暴动,建立南雄游击队,以油山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1930年4月1日,朱德、毛泽东率红4军向南雄进军。钟蛟蟠作为南雄游击队参谋长前往接应。一天,红4军一支部队强行军后,极度疲劳,在梅岭中站村宿营。这时,企图拦截红军的粤军陈济棠部离该村只有5里,红军处境非常危险。钟蛟蟠知道情况后,连夜报告了红军。部队转移半小时后,敌人就进占了这个村子。随后,钟蛟蟠和南雄游击队配合红4军主力作战,取得了攻克南雄、信丰两座县城的胜利。战后,各县游击队整编为新红26纵队,钟蛟蟠任纵队政治处宣传科长。钟蛟蟠已有三子一女,率先参军,带动全体队员都参加了红军。
新红26纵队组建后,征战南康、上犹等地,钟蛟蟠改任组织科长。7月,纵队编入红22军,钟蛟蟠任该军秘书,参加了攻打吉安等战斗。年底,调任红12军政治部文化娱乐科科长。
1932年7月,钟蛟蟠随红12军回到南雄,参加了水口战役,立下了战功。不久,他随军回师中央苏区,参加了四、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10月,钟蛟蟠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到扎西后,调任红1军团4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到达陕北后,调任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东征,为巩固和扩大陕北根据地而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钟蛟蟠任115师独立团宣传科长。8月下旬,随军奔赴抗日前线。9月25日,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后随军转战晋察冀边区,参加了攻克河北涞源,山西广灵、灵丘,察南蔚县等战斗,先后任涞源、广灵和蔚县县长,在这几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晋察冀军区成立后,独立团改为第1支队,钟蛟蟠改任支队宣传科科长。1939年1月,调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39年9月,钟蛟蟠去延安汇报工作。9月8日,日本飞机43架分两次空袭延安,投弹200多枚。钟蛟蟠在这次空袭中不幸遇难,时年40岁。
魏建国,男,1966年生,陕西子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副会长,延安文学杂志社社长。2004年起致力于陕北早期党史研究,出版党史著作《焦维炽》《瓦窑堡时期中央文献选编(上下)》《子长革命斗争史》《陕北早期党史资料》《史唯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