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雄报道
冀鲁豫的大炮(第二版)
2022-08-17 10:09:14
来源:从冀鲁豫出发
作者:弘孚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我曾为刘县长操心:万一没蒙住咋办,戏演穿帮了是否会难为情?其实我不懂得刘县长的心:“这一把没蒙上是吧,行,算他们有本事。我今后再来整几把,你等着,总有一把能他们诓进去的。我是民兵,又不是曾司令,不丢人。”

    1942年底,那时还不会自己制造炮弹,重兵驻守郓城的顽军头子刘本功根本看不起冀鲁豫八路军,特地写了一封挑战信给二分区的曾思玉司令员,信里把八路军和曾司令数落、辱骂了一通。曾思玉拿着这封信找到炸弹厂赵慕三厂长,给他看信,说:“你看,他骂我,你得想办法给我造出炮弹来,我要去打他。”

    1944年夏,我军开始夏季大反攻,这一回要打郓城刘本功了。曾思玉赶快去炮弹所做动员,鼓励工人们多生产几颗炮弹支援部队作战,又从怀里掏出那封挑战信说事,于是工人们加班加点,最终曾司令带着兵工厂攒了半年的2百发炮弹去打刘本功。结果可想而知,有大炮助威,攻克伪军据点30多个,横扫封锁沟百余里,敌军难以招架。最后,2百发炮弹打完了,围攻高集据点时,曾思玉索性就让大炮架在暴露的地形上,让炮楼里的伪军看到,然后开展政治攻势,凭空炮和政治攻势拿下了最后这个据点。

    军区、分区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兵工厂建设,打郓城刘本功时,部队占领了伪军兵工厂,把机器、材料、炸药都拉回来送给自己的兵工厂。从1945年初开始,炮弹所有了车床、铣床、刨床等正规工业机器,炸药也充裕了,所以生产炮弹的效率大增。在1944年至1945年的两年时间里,炮弹所一共生产九二式炮弹约5百发。在试制和生产九二式炮弹工作当中,所长赵慕三被三次授予创造奖,工长焦明远被评为八分区劳动英雄并授予镰刀斧头银质奖章,其他许多技术工人也受到了不同的奖励。

    五,自己修理大炮

    炮弹数量上来以后,大炮使用就频繁了,磨损也迅速增加。据八分区供给处处长程重远讲,这门九二式步兵炮缴获的时候就不算新。另外,除了炮膛正常磨损外,这门炮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它一直被频繁地拆了装、装了拆,人为磨损太大。为啥?时任八分区参谋长潘焱在回忆录《十五个春秋》中讲:“在敌人合围、扫荡的情况下,为把九二炮保护好,每打完一仗,就将炮拆开,涂上凡士林,运到野外埋起来。这项工作我都是指派专人去完成。历任作战股长李觉、赵萍、李英,作战参谋闫秀文、常志义,总支书记任涛,炮兵连长吴嘉德等同志都分别执行过项任务。在准备打仗,攻取敌人据点时再挖出来,擦试干净,参加战斗。”

    每次埋藏大炮都是由极少数人秘密进行的,而且埋藏地点也不是一处,而是分散埋藏的,防止被敌人一次性起获。曾思玉自己讲,每次埋藏完大炮,那份藏宝图都是由他亲自带在身上的,只有当需要从地下起炮的时候才交给起炮人。哼,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咒语,除了我老曾,别人休想知道!

图14:分区司令员曾思玉和参谋长潘焱说大炮

    1945年5月,在抗战胜利前夕的一次战斗中,那门大炮不幸炸膛了。一定是土造炮弹卡在炮膛里没有飞出去,手工炮弹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肯定是难以保证的。这下子麻烦了,大炮不响了,部队没有了大炮撑腰,敌人又可以写信辱骂了。过惯了有大炮的富裕日子,再回头去过没大炮的苦日子,难受啊!

    军区首长要求供给处立刻组织力量,想办法把大炮修上。这个难题并不比试制炮弹更容易,兵工厂被赶鸭子上架,开始学修大炮了。他们从被国民党破坏的黄河虹吸工程中找到了一根钢制大曲轴,拖回来,切成几段,选择一段与九二式步兵炮炮管相同长度的实心钢轴作为炮身管材料,先用车床旋出炮膛孔洞,然后再用自制的“拉线杆”膛线切铣工具手工抠出炮管内的6条螺旋膛线,最终修复了那门潘溪渡功勋大炮,使它以新的姿态再次投入抗战胜利大反攻的最后战斗。

    1945年8月15日晚上,在范县颜村铺冀鲁豫军区八分区司令部的小院里,分区领导曾思玉、何光宇、潘焱、范阳春和部分机关人员正在大树下围着小石桌一边吃西瓜,一边收听延安广播,忽然听到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大家一下子都楞住了,屏住呼吸静默了几秒钟后,情绪突然爆发,都跳了起来,兴奋地把手中的西瓜抛向天空。

    六,八路军自己造大炮

    抗战胜利,八路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军区领导问:你们能修大炮,那能不能自己造大炮呀?于是,乘抗战胜利的东风,全厂同志们辛苦奋斗了半年多,1946年4月,一门崭新的高仿九二式步兵炮在冀鲁豫八路军兵工厂里诞生了。大炮身管是用火车轮子的大轴抠挖出来的,螺旋膛线是自己抠的,后座力弹簧是用蓝牌钢自己锻打的,密封油是从蓖麻油中提炼出来的,一切材料、零件都是就地取材,自力更生,说不清这第一门自制大炮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

    自制了第一门大炮后,兵工厂就开始进入自已造大炮的历史新阶段。除了修复的那门潘溪渡功勋大炮外,兵工厂自己陆续制造的大炮一共有4门,基本上都是高仿九二式步兵炮。因为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每次获得的制造材料也不相同,再加上制造技术和工艺也在不断改进,所以每一门自制大炮的款式、细节并不完全相同。军事博物馆里的这门自制大炮比日本原厂九二式步兵炮略大、略重,它是以兵工厂工人盖亮为主设计、制造出来的一款国产大炮,俗称:盖亮炮。

    七,大炮都去哪儿了

    从1945年抗战大反攻直到日寇投降,冀鲁豫八路军不断缴获更多的大炮,并且与4门自制大炮一起装备了部队。

    1945年9月,冀鲁豫八路军主力改编成了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潘溪渡夺炮的七团部队扩编为一纵一旅,梁山战斗夺炮的一团部队扩编为一纵二旅,他们和三旅部队一起,在杨得志司令员和苏振华政委率领下北上出关参加接收东北的任务。上级命令将所有大炮和重武器留给第七纵队司令员杨勇用于组建第七纵队,第一纵队徒手去东北接收换装日本投降后留下的正规日式武器装备,土八路们戏称:去捡洋落儿。所有建制连队只保留1挺轻机枪应急,各班只保留2支步枪用于日常站岗警戒,其余战士只背4颗手榴弹。

    正当第一纵队要进军东北出发时,国共重庆谈判也在针锋相对的进行中。蒋介石为增加谈判筹码,调兵遣将在上党地区向我解放区进攻,晋冀鲁豫军区打响了上党战役。上党战役胜利后,蒋介石不死心,又在平汉线上搞事。正在邯郸附近集结的第一纵队突然接到上级命立刻在邯郸打阻击,于是一纵仅凭这点轻机枪、步枪和手榴弹打赢了著名的平汉战役(也叫邯郸战役)。获胜后,一纵2万多人北抵热河、山海关一带,由于国民党军重兵封关不让我军进入东北,于是奉中央命令留在晋察冀支援当地开展自卫战争,部队名号先后改为:晋察冀热辽第二野战军杨得志纵队、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晋察冀野战军第一纵队。在晋察冀热辽征战一年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向中央讨要老部队,中央照准,于是第一纵队剩下的1万多官兵戴着狗皮帽子返回冀鲁豫根据地,归建。但纵队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曾思玉、参谋长卢绍武被留在晋察冀作为军事骨干不让走,部队由政委苏振华带回。一纵返程时,中央还来电要求一纵直接开赴延安,去抵挡胡宗南重兵围剿,保卫党中央。因部队损耗过半且不让在当地补充,加之路途遥远,如一路征战过去,将是疲惫之师,不堪重任,所以未能前往。

    回到冀鲁豫根据地后,一纵与七纵合并,仍延用一纵番号: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辖一旅、二旅、十九旅、二十旅共4个旅(归建之前三旅已编入一、二旅),约3万人,老一纵满血复活成为新一纵。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崔田民。此时,原来的那些大炮重新分配给谁用了,不清楚。

    1947年7月,新一纵奉命南渡黄河,随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承担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减轻敌军对我华中、山东和延安的压力。一纵在大别山里转悠了近半年,无后方作战,武器弹药、人员粮秣皆无补充,为减轻负担,将已无弹药的大炮、迫击炮、重机枪等重武器全部埋藏在山野里了。那些大炮就是这个时候与冀鲁豫八路军分手的。

    当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完成吸引敌军主力的任务,破衣烂衫、轻装简从地从大别山里出来时,名号就改成了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并直接闯进淮海战场,在双堆集全力阻击美式装备的黄维兵团。当时一纵火力配备仅相当于普通地方武装,所以只能不惜人员代价死死缠住黄维,因此部队伤亡极大,淮海战役结束时部队连以下官兵几乎轮换了一遍。庆幸的是,冀鲁豫大炮精神未眠,中野一纵又在淮海战场上及时研发、使用了新式大炮:汽油桶炮。

图15: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汽油桶炮

    汽油桶炮,被第一纵队当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一线官兵称为“没良心炮”,近战时威力巨大,超过122榴弹炮,在心理上对敌威慑力很大。开战前,一纵一旅作战股股长顾延邦被旅长杨俊生派到相邻友军华野宋时轮纵队去参观学习他们发明的汽油桶炮。顾延邦是中央军校桂林分校第15期炮兵科毕业生,学过炮兵,回来后就开始了对华野友军尚不完善的汽油桶炮模型进行反复的试验、改进。

    开始只知道45度角抛射的最远,发射筒越长射的越远,其他测算完全不懂,一切都依靠现场实验。炸药包重了或发射筒短了发射力就小,炸药包射出筒口就会掉落地上,有的甚至射不出筒口。发射药多了又会把发射筒炸鼓,也不行。因为发射筒没有膛线,炸药包飞出发射筒后不能沿着预定的方向直线飞行,方向偏差很大,落点不确定。

    经过近二个月的野外实验,最后终于能把5公斤重的炸药包发射到70多米远,方向偏差仅在1米之内。这个发射距离虽然不算很远,但在实际作战中已经够用了。我方在敌军阵地前沿60至70米处设置发射场,因为敌人手榴弹投不了这么远,敌人炮兵也因双方距离太近怕误伤自己人而不敢向我发射场打炮,所以我们的发射场作战时一般还是安全的。炸药包发射出去后,在空中飞行的很慢,用肉眼就可看得很清楚,落入敌阵地后虽需数秒钟才会爆炸,但敌人不知是何物,也没有胆量把炸药包搬开。

    最终,汽油桶炮成为可用、适用的近战攻坚大威力杀器,并在一纵各部队中推广开来,在淮海战役的近战攻坚中,弥补了一纵没有炮兵的严重不足。而华野部队由于已是兵强马壮,有正规炮兵纵队的火力支援(一个纵队级的编制单位全都是大炮),所以汽油桶炮的开发运用也就没有太用心。淮海战役胜利后,中野一纵缴获了不少美制大炮,这样冀鲁豫八路军才再一次拥有了制式大炮。渡江战役前,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整编为第十六军,军直配属有一个美制105榴弹炮兵营,这种美国大炮的炮筒子可比日本九二步式兵炮要大、要粗。

    再往后,当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次重大战役——金城反击战时,我方战役指挥者正是当年在潘溪渡夺炮的那个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此时我军装备今非昔比,大炮列成行,主攻地段正面大口径火炮密度达到了每公里45门,相当于平均间隔23米就摆放一门大口径火炮,进攻时那真是万炮齐轰。此役中,当年的冀鲁豫八路军部队的主要继承者已成为我军第一个苏械重装备合成军,其每个师配属炮兵团,每个团配属炮兵营,每个营配属炮兵连,合成军的炮兵力量空前强大。合成军装备的重型火炮有:苏制122榴弹炮、苏制120重迫击炮。我父亲时任军炮兵参谋长,虽然在金城战役中第十六军只负责牵制方向作战,但他仍为本军当面战线上的两次连级进攻战斗各制定了4千8百发炮弹的炮兵作战计划。他曾对我说:“我从来没有一次打过这么多的炮弹,真过瘾啊。火力准备开始后,头顶上炮弹嗖嗖的向敌军阵地飞过去,太兴奋了。”

    是啊,这些飞出膛的二师兄又来帮助志愿军打美国鬼子了,美国佬只能服软并老老实实地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图16:写冀鲁豫大炮的部分参考资料

    冀鲁豫大炮的轰鸣声从抗日战争传到解放战争,再传到抗美援朝战场,越来越响亮,它传播着人民军队的胜利和光荣。眼前这门大炮是当年4门自制大炮中仅存的一门,大概由于故障原因,当年没有随第一纵队出征大别山,而是留在了冀鲁豫根据地。当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征集抗战藏品时,被捐赠出来。一些冀鲁豫老八路曾在回忆文章里说,当年那门潘溪渡九二式步兵炮存放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里,并且这个说法也一直在八路军后代中流传。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博物馆里的这门炮是抗战胜利后,由冀鲁豫兵工厂自己制造的盖亮炮,而不是那门潘溪渡九二式步兵炮。那门潘溪渡功勋大炮已经埋藏在大别山里了。不过,这并不防碍冀鲁豫大炮的故事历史地传承在盖亮炮的身上,盖亮炮不是抗战胜利后某一天自己从兵工厂里突然蹦出来的,而是自始伴随着冀鲁豫八路军的英勇抗战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到新,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从而使冀鲁豫大炮的传奇历久弥新。站在它的面前,我仿佛听到这门冀鲁豫大炮正在怒吼:“大炮……,向鬼子们的头上轰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五周年及抗战光复七十七周年之际,谨以此文铭记冀鲁豫八路军前辈们在华北平原上的光辉战斗历程。

    当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和革命人民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是获得民族独立自由的希望之光,是中国近代百年耻辱的终结者。那种帝国主义强盗在中国的海岸线摆上几尊大炮就可以肆意欺负、奴役我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向八年抗战中坚持敌后,不屈不挠,英勇作战,置身于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伟大斗争行列中牺牲和幸存的八路军、新四军前辈们致敬!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这个家族,冒着被灭门的风险,用300年守护着一个大秘密,留下了珍贵传家宝【令见专访】
·下一篇:无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举行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5周年活动(组图)
·阴元昆:马本斋与回民支队转战冀鲁豫的故事(组图)
·特稿:马本斋与回民支队转战冀鲁豫的故事(组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人民英雄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人民英雄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