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尤秀斌>>正文
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形成 发展 精髓与特征(组图)
2024-01-19 14:36:43
作者:王志军、孙德强、丁万英、唐应周、尤秀斌、董继先、池艳慧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是党团结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百年奋斗的共同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两种英雄文化的结合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群众宣传、社会动员、形象塑造等工作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深刻理解与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培育英雄,激励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之义、现实抓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撰写了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形成发展精髓与特征,以此献给新中国75年。

    董存瑞烈士的一生是短暂的更是永恒的。短暂是说他的人生经历只有19个年头,就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的生命活动来说,确实是短暂的。但他又是永恒的。他用短暂的芳华,铸就了一座辉煌的青春雕像;他用短暂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为了人民利益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他用短暂的成熟,为红色的革命英雄文化增添了宝贵的令人信服的内容。几十年来,他已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使命、担当、勇敢和献身;他已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千千万万对信仰和理想永不言弃的时代先锋;他的壮举,他的故事,他的影响,他的精神。已汇聚成一种正气浩然的文化,浸染着无垠的山水原野,浸染着喧闹的城市乡村。

    怀来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感受着战争文化的洗礼。董存瑞烈士1948年5月25日壮烈牺牲后,团政治处上报了董存瑞英雄事迹的书面材料。1948年6月8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党委作出了《纵委为悼念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同志的决定》,追认董存瑞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并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原冀热察行署决定,将隆化中学改为“存瑞中学”。

    1948年7月11日,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发表齐速报道的文章,《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同时,还发表了程子华司令员的纪念文章——《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显然,董存瑞烈士的事迹在当时的人民军队和董存瑞烈士的牺牲的地方已经传开,向英雄董存瑞的学习也已经兴起。其时怀来全境并没有全部解放,但根据地共产党领导的区一级政权为董存瑞家下发了抚恤金(小米),董家也按当地风俗举行了安葬仪式。这样,董存瑞烈士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便在当地迅速传开。

    目前,还没有发现当时怀来县党的地方组织或政权开展向董存瑞学习的权威文件资料。或许,这时候党领导的游击根据地还没有从上而下地大规模地开展向董存瑞烈士学习的活动,但对于在这一方土地上浴血奋战多年的人们来说,董存瑞曾是和他们一起战斗的好伙伴,村子里的人还记得那个人小早熟的四虎子,区委书记还记得那个拿红缨枪的儿童团长,部队的指战员还记得起那个割电线的机灵鬼。董存瑞虽然为了隆化战役的胜利,为了炸毁敌人的碉堡而英勇牺牲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地留在了家乡的原野上。在激烈的战场上,在支前的山路间,董存瑞的呐喊激励着他们,董存瑞的身影伴随着他们,人们怀念英雄,学习英雄,以英雄为榜样,化悲痛为力量,完成英雄未竟的解放事业,是自然的情感,是真情的流露。更是那个时代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朴实的必然选择。是时,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已处于一个新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开始在全国大反攻。像董存瑞那样,视死如归,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为平北大地上部队指战员发自心中的新誓言;像董存瑞那样,勇于担当,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成为解放区政府拥军支前的新动力;像董存瑞那样,参军入伍当英雄,成为一代翻身青年的新标杆。

    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种子悄然埋进家乡的土地里,根植在红色的土壤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后便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英雄模范会议,董存瑞烈士的父亲董全忠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董存瑞烈士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之后,县级政府为董存瑞家挂了匾,中央级媒体陆续到英雄家乡采访有关董存瑞的事迹。特别是不久后的电影《董存瑞》在全国公映,以及董存瑞的故事进入课本,使董存瑞烈士不仅在家乡,而且在全国都成为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在那个激情燃烧、人人崇尚英雄的年代,这更催生了人们的英雄情结。怀来人为自己的家乡孕育了这样一个英雄而骄傲,他们见到张家口区域以外的人介绍自己来自哪里时,总要加一句:就是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的家乡。在那个时代,人们不但崇尚英雄,连英雄家乡的人民都另眼相看,觉得格外亲切。大办人民公社时,董存瑞烈士的家乡想办规模化的养猪场,县里请董全忠老人南下求援。湖北省武汉市的领导二话不说,很快就给他们调集了一车皮的小猪崽,条件仅是让董全忠老人给当地的干部们做一场报告。一位怀来县武装部干事到北京大栅栏的商店里去买相机。商店没有货了,但听说这位干事是来自董存瑞烈士的家乡时,立即主动和其他单位联系,并说明是英雄家乡的人来买的,一圈的电话,半天的时间,一直到这位干事拿上相机为止。这就是那个年代,人人学习英雄,敬仰英雄,对来自英雄家乡的人都表示敬重。在这样的氛围中,英雄家乡就更不用说了。英雄情结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情感相通,灵魂共鸣,素不相识但志同道合。董存瑞的革命英雄情结已经成为怀来人民人心凝聚建设家乡的共同情感基础。

    董存瑞烈士给家乡带来了骄傲,更为家乡带来了要求,带来了期望,带来了奋斗与献身的精神。家乡的干部与群众深深地懂得,董存瑞烈士不仅是他们的骄傲,更是指引他们前进的旗帜。他们曾是和董存瑞最接近的人,在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在一起“破交”埋雷端炮楼。他们最了解董存瑞,受感染最深,受影响最大。作为董存瑞烈士的家乡人,应该成为学习英雄、实践英雄精神的先行者,应该在英雄的家乡描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以慰烈士英灵,以答谢全国人民的厚爱,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这才是他们最应该做的事。

    用英雄的标杆作为前进的动力,已是烈士家乡人民不约而同的叙事方式,以董存瑞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已成为怀来人民意识中的主流思维,成为怀来县政治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66年8月,怀来县决定在南山堡建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官方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地开展纪念董存瑞烈士的活动,用英雄的精神来塑造人们的思想,引领人们的行动。接着,怀来县拉开了修建军民大渠的帷幕。军民大渠的规划是类似于河南林县红旗渠那样的引水工程,为的是把全县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在怀来县,这是有史以来独自修建的天字号工程。是集全县之力,几乎所有劳力都参与了的全民工程。那时,没有任何机械,开山打洞,垒坝修渠,全是人工。如此宏大的工程,如此低劣简陋的条件,没有一点拼搏精神是不行的。显然,在那个年代,简陋的施工条件也只能用强大的精神动力去弥补。这是形势的需要,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面对重重困难,当时的县委、县革委用董存瑞精神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用董存瑞精神把全县人民凝聚在一起,上演出了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活报剧。广大人民群众以董存瑞烈士为榜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用毅力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的奋进旋律。实际上,十余年的军民大渠工程,已经成为怀来县有组织、有目标、全县人民参与的弘扬董存瑞精神的实践活动。这一代人是听着董存瑞的故事长大的,他们从小受着革命思想的熏陶,踏着英雄引领的道路前行,在正能量教育的氛围里长大,可以说,董存瑞的精神已渗透到怀来人民的骨子里,融化在怀来人民的血液中。放眼望去,长眠在军民大渠沿线的那一个个英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切。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面对多元化经济形式的挑战,怀来团县委向全县发出倡议,在县城中心集资修建董存瑞塑像。1985年5月25日,怀来县在县城中央举行董存瑞塑像落成仪式。随后,县里陆续命名了董存瑞大街、英雄大道,迁建了董存瑞中学,新建了董存瑞中心小学,集资扩建了董存瑞纪念馆。这些活动本身既是对董存瑞烈士的纪念,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宣示。从此,不论是入队、入团、入伍、入党,还是主题教育、重要会议、单位活动、企业入职等,在董存瑞塑像下宣誓,参观董存瑞纪念馆,继承烈士遗志,弘扬英雄精神,都是这些仪程内重要的内容之一。每年一度的5.25系列纪念活动更是全县人民始终如一、雷打不动的自我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弘扬董存瑞精神的常态化活动,强化了董存瑞精神在怀来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董存瑞精神已成为怀来县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董存瑞精神已成为全县人民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追求,也逐渐成为一种时代的风俗,一种先进的习惯。

    无产阶级的英雄文化是红色革命文化的一部分,他始终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相伴随,伴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革命事业的繁荣而繁荣。综观董存瑞烈士短暂的生平事迹,梳理几十年来董存瑞精神的传承历程,可以发现,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启蒙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根植于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之壤,孕育于人民军队的大熔炉,发轫于隆化桥头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形成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发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复兴,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又不断赋予新的思想内容而持续繁荣。

    没有英雄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区域的英雄文化,是这个区域的人们对他们所敬佩的英雄共同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是孕育英雄、激发革命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感情与国家意志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土壤,是英雄产生与成长的内在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区域的英雄文化的强弱兴衰,对人民信仰、精神面貌以至这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怀来县是一块红色热土。早在1925年,就有一些在外地的共产党员回到家乡进行革命宣传,1938年春,八路军宋邓(宋时轮 邓华)支队来到今怀来县境南山区活动。一段时间后,南山区的镇边城村建立了怀来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抗日烽火迅速燃遍怀来县的山山水水。宣涿怀、龙延怀、昌宛怀、怀涿联合县等抗日政权相继成立。怀来县人民纷纷投入到抗日对敌的殊死斗争中。

    怀来县沦陷得比较早,离敌人的中心城市比较近,又处于伪满、伪蒙和华北汉奸政府的包围中,日伪军兵力强大,控制严密,把这一带建成了他们的中心区,巩固区。可以想见,在这样的一个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残酷性是难以想象的。抗日战争期间,龙延怀联合县所在的平北抗日根据地,就有六分之一的人民惨遭杀害。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一块土地上的人民又和攫取了胜利果实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浴血奋战,直至平津战役中在新保安围歼了敌35军,怀来县才得到了彻底解放。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这个当时只有20万人的县,就有5万人参军参战,1万多人受伤或牺牲,分别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和百分之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怀来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书写了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千万个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这片大地上。在这里,爱国主义情怀被视为至上,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被奉为圭臬。为人民利益而献身,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无产阶级人文精神是所有人民大众所遵从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为英雄的产生储备了丰富的营养与“乳汁”。为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主体和精粹。

    一个区域的革命英雄文化和在这块土壤上诞生的革命英雄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

    革命的英雄文化,是人民英雄诞生的必要条件,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产生提供了孕育的平台。为一个从普通农民家庭走出来的儿童团长淬炼成人民的钢铁战士提供了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在那顶天立地的瞬间以前,董存瑞实际上已经完成了领导上在这次战斗中交给自己的任务,在已经完成了任务后又帮助向前方运送弹药。董存瑞进入人民军队后,不到3年的时间,已参加战斗117次,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可见他不仅是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更是一位人民军队中充满智慧的基层英雄。在他再次要求上前爆破时,除了对敌人的愤怒,除了一腔热血的情怀,除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使然,董存瑞还应该已经有了想好的爆破计划,有不同情况下的各种预案。当然他肯定也想到了牺牲,想到了粉身碎骨,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抱起炸药包冲了上去。在他决定用身体当支架的那一刻,董存瑞一定想到了许多,他或许想到了家里的父亲、母亲,想到了家中的妻子,但他仍毅然拉响了导火索。这充分说明,英雄铸就的瞬间,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是刹那间的兴起。那是为人民利益献身的情怀在平凡中积累的不朽,那是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精神在默默积淀中达到的顶峰。那是英雄之花在红色土壤上不断吸吮着革命养分的必然绽放。

    在红色土壤上怒放的革命英雄之花是艳丽的,它是红遍万山中的一朵,是战旗猎猎中的一员,是他们构成了革命英雄文化的最基本的内涵和底色。然而,他们又是独特的,有独特的质地,有独特的神韵,摇曳着独特的雄姿,绽放着独特的异彩,在万花丛中焕发出独有的吸引力。

    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革命活动中锤炼出来的人民英雄,既是革命英雄文化之果,更是革命英雄文化中的旗帜,他们有着高于一般人的精神和思想境界,有着异于普通人的勇气与担当。他们代表了这一区域文明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着这一区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这一区域的革命英雄文化更丰富、更精彩、更具有生命力,代表了革命英雄文化的新高度。

    董存瑞的革命英雄文化经过几十年的传承积淀,经过几十年怀来人民的守正创新,经过英雄生前部队和牺牲地官方与民众的不断加持,以及有关部门的倡导和弘扬,已经成为怀来县历史文化的主线,已经成为怀来县社会理性的灵魂,已经成为怀来县社会、经济、生活诸方面赖以正常运行的精神支柱。他集中体现了怀来县人民的信仰、追求、行为和不断向前的内在力量。体现了怀来县以红色革命文化为魂的人文精神。这种文化更多地是以无声无息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着、发展着、前进着,蕴含在千千万万个普通怀来人的日常生活中、言谈话语中;表现在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待人接物、人际关系上;固化成区域里日渐形成的新的风俗、新的习惯上。

    以人民大众为壤,以红色文化为魂,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以中华崛起为拼搏动力,与时代共振,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精髓,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

    (一)人民性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以及相应的英雄文化。华盛顿一定是一些美国人眼中的英雄,但华盛顿出身于奴隶主阶级,他的意识里是奴隶主阶级的精神烙印,他是为富人看家护院的,他不可能为自己视为的贱民服务的,不可能同情被压迫民族的,他的英雄形象是建立在对无数的原住民屠戮残害之上的。是建立在对生活在最基层的奴隶们的剥削和压榨之上的,是建立在对他国异族进行的野蛮侵略和残酷镇压之上的。所以,他们的英雄文化的实质就是征服,就是丛林法则,就是霸权主义。

    董存瑞出生在一个半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种地放羊,很早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以及他的家庭常受地主的欺负,他的伙伴们都是穷人出身。

    穷苦的孩子一出生看到的就是百姓的劳苦,就是有钱人的耀武扬威,就是代表着少数人的政权对大多数人的压榨。改变这种社会,让多数人过好生活,是董存瑞和伙伴们共同的朴素的愿望。无论董存瑞历练到什么程度,他都是从普通百姓里走出的一员。在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中,董存瑞永远不会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始终坚持着对普通劳苦大众的关心和真挚的爱,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视角和立场去观察一切、去看待一切,让穷乡亲们一起过好日子的初心永远变不了。董存瑞所代表的初心、期盼、追求就是人民大众的想法、要求、愿望,在此基础上催生的信仰、行为、精神具有天生的人民性。

    董存瑞烈士是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一分子,但他不是思想深邃高瞻远瞩的伟人,也不是登高呼应者如云的将军。他虽然早熟,可一生中的最高职务是人民军队的班长,所以,他是在战士们前赴后继的淬炼中完成升华的,他是在老百姓点点滴滴的滋养中走向辉煌的,他是真正的人民中的英雄。他生活在百姓里,行军于战士间,是他们中的一员。家乡贫瘠土地上的小米饭养育了他,给了他塞外大地上特有的坚韧和毅力,部队的大熔炉锻造了他,五湖四海的伙伴们给了他人民军队独具的勇敢与担当。董存瑞英勇地牺牲了,和他并肩战斗的战士们继续冲锋陷阵,踏着英雄开辟的道路解放隆化城,解放全中国。曾和董存瑞一起打鬼子烧炮楼的乡亲们,叨念着那个早熟懂事的四虎子,继承英雄遗志,继续支援前线,巩固红色政权,干社会主义,去实现那个共同过好生活的愿望。

    实际上,董存瑞的思想变化、进步到升华的过程,也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成为革命战士的成长之路。那些普普通通的乡民,那些普普通通的战士,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战争的熏陶中,和董存瑞一起进步,和董存瑞共同成长。在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孕育和形成中,他们生活在底层,厮杀于前线,用朴实朴素的认知为其注入了普罗大众的思维、意识、行为、情感。在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弘扬和实践中,他们奋斗在基层,劳作于田间,用普通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追寻董存瑞的成长之路,去光大董存瑞的精神,为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增添了寓于大众逻辑的内涵,增添了接地气的内容。

    总之,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实质上不单单是指其个人的英雄文化,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文化,是人民为主角的文化,董存瑞的选择即人民的选择。他是千万英烈中的一个,他是亿万人民中的一员。

    从一个普通百姓自发的朴素愿望到一个人民战士自主的担当,再到成为无产阶级先进的一员,自觉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奋斗终身。这个蜕变过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是共产党领导并推动的红色文化孕育了董存瑞的革命英雄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是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母体,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底色。不论是反抗外来的民族战争,还是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在怀来这一区域内,共产党领导的一切革命活动,共产党所创立的一系列根据地,共产党所建立的各种类型的政权,都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是以工农为主体的政党,是绝大多数人的先锋队组织,人民性是他的本质要求。这也是红色革命文化在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内得以产生和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作为灿烂的红色革命文化之花,结出的丰硕的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之果,是在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呵护、人民的伴随中成熟的,人民性始终是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营养液与催化剂。

    董存瑞牺牲时,国共双方的攻守已经易位,建立新中国已成为全中国人民的伟大目标。早一日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人民就早一日翻身做主人,有田种有衣穿。董存瑞的牺牲换来了隆化的解放,换来了隆化大地上人民的新生活。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理所当然地得到人民的敬仰和纪念。

    西方的英雄文化宣传的是贵族的或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荷马史诗里的英雄都是为了个人自尊和美女而怒,为了私人庄园和领地而战,虽有血性,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虽有智慧,却用在了占有和杀戮上。这样的英雄,无论胜利与失败,人民除了陪着遭殃外,不会获得任何利益。这种以私人占有为目的,以个人欲望为底色的英雄文化和人民大众是毫不相干的,自然不会有人民性而言。

    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则不同,他弘扬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是以利他、利民、利国、利于民族发展与进步为前提的。英雄的壮举和人民的需求相一致,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大众喜爱渴求这样的英雄文化。是弘扬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主力军,是推动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先进性

    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诱惑力,无论舆论场上那些花里胡哨的思想、主义怎样去风骚、演变、侵蚀,而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始终在怀来这一块大地上保持了主流地位。他抗住了无端的怀疑,抗住了邪风的笼罩,抗住了金钱至上的呼啸,抗住了私欲膨胀的诋毁。不论社会怎样向前发展,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他始终是怀来人民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的动力,始终是怀来人民在各项事业中一直保持的行为准则。这是因为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从形成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是代表了历史进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是根正苗红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文化。孕育了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之魂的那块土壤是红色的土壤,在那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代表了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共产党和千千万万个拥有先进思想的共产党员,在这一片土地上宣传、实践,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播下了先进的种子,用先进的信仰在这一方土地上撑起了明朗的天空,造就了先进的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为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先进基因。同样,孕育了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人民军队,也是一支党领导的由最先进思想武装的军队。他们有毛泽东旗帜的引领,有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他们懂得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这样的军队就是一个大熔炉,为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熔入最先进的信仰,最优秀的成分。

    几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的加之内生的各种各样的观念、思想、潮流、舆论纷纷登台表演,各领风骚,贪污腐化无孔不入,香“风”钱“气”阵阵袭扰。作为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承载主体的怀来人民清醒认识到,经济成分的并存,经济形式的活跃,只是发展生产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要取消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制度,不是要放弃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信仰、初心和理想。他们非常清楚地明白,对不同思想意识的包容,对不同文化风俗的共存,只是表明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表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繁荣和自信,表明了我们国家的稳定和强大,而不是对形形色色的不良倾向的认可与支持。不是要放弃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放弃我们信仰和理想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保持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底色是保护、坚持、发展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永远正确的原则。

    在怀来这块土地上,人们在董存瑞塑像下那铿锵有力的誓言一直没有变,勇于担当,一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没有变,默默付出,甘于奉献,助人为乐的风尚没有变。坚持守正,保证了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先进性,使人们在风云变幻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怀来人民始终坚持辩证地看待事物发展中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挖掘事物发展中的本来面貌,始终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建设公平、公正、人民幸福的社会而努力。始终坚持为公、为民、利他、利于社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与境界,为普通大众“俯首甘为孺子牛”。始终坚持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人民,正确对待成就与荣誉的人生态度。以平常心融入社会的洪流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脚踏实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清醒,守正,坚持,使先进性始终成为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一方鲜红印记。这一抹红色,使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始终保有着自己的初心和追求。肃穆的青松下,进入董存瑞纪念馆瞻仰英雄的洪流源源不断,大街小巷戴着袖章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助学、助残、助老、助困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边、山、老、穷的草屋里常有了驻村干部的身影。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形成基础:一方水土的优秀文化基因(组图)
·下一篇:无
·王志军、孙德强、丁万英、唐应周、尤秀斌、董继先、池艳慧: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形成
·王志军、丁万英、孙德强、唐应周、尤秀斌、董继先、池艳慧: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形成
·任亮、尤子健、章婷、范凌、尤秀斌、丁万明、韩祥瑞、姚兰:中国共产党宝贵精神财富:
·杜广文、米继东、尤秀斌、王志清:草原天路脚下尘封的红色记忆——歌曲《看见你们格外
·张猛、张岩、尤秀斌:河北省会青年专家首登央视百家讲坛:评说资治通鉴(图)
·王聚英、尤秀斌:青春理想开始的地方——栗战书在冀中岁月(组图)
·弘扬西柏坡精神 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开发晋察冀边区“重走赶考路”培训的几点思考
·王聚英、尤秀斌:弘扬西柏坡精神 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开发晋察冀边区“重走赶考路”
·红色文化孕育了中国桑干河派作家
·尤秀斌:红色文化孕育了中国桑干河派作家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形成 发展 精髓与特征(组图)
王志军、孙德强、丁万英、唐应周、尤秀斌、董继先、
特稿:董存瑞革命英雄文化的形成 发展 精髓与特征(
河北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增良等领导莅临汉字田园考
长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机关党支部召开2023年度主题教
核按钮一触即发:1964和1969年美、苏对中国的核袭击
乔望键、田筱蔓:寒冷腊八节 愈新大排档献爱在行动(
新时代:红色文化与时俱进《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立项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