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高度分散。隐蔽生产场地、利用群众住房、庙宇当工场,采取分散的方式,组织加工和装配,很少自建厂房。职工借住群众住房当宿舍。这样目标小,便于行动,依靠群众,十分隐蔽。1943年初三师在反“扫荡”时,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县建立五个军工厂,各自分工生产手榴弹,建成流动车间,有情况就转移。一师和六师十八旅的军工厂的“大”车床一直安装在木船上,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饭睡觉也在船上。没有动力,就用四个人脚踏进行生产。六师十六旅在茅山地区,曾派出工人住在村里和群众结合一起建窑,专烧制黑药的木炭;住在酒坊里,与群众一起,提炼造黑药用的酒精。李中和黄福林同志潜人上海,组织炮座加工和配制雷汞。六师十六旅还利用伪军内部的统战关系作掩护,以李明扬兵工厂的名义,隐蔽在伪军的据点塘头镇,组织四十人的特殊军工队伍,携带车床、化铁炉、大风箱及生铁、木材、硝、硫、炭等器材,进行了六个月的手榴弹生产。
三是流动性大。除少数根据地比较巩固,军工厂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进行生产外,大部份师、旅、流动性很大,一个地方固定生产最多一、二年,少则几个月。如七师的五个军工厂,在1944年前后半年多时间里,分别搬场一到四次为保证安全,随时做好应变措施,各军工厂在接到转移命令后,要三个小时内即将全部设备、器材埋伏好。四师的兵工厂,在1939年到1945年六年中,先后迁驻17个县、30多个村镇。至于在一个地区内生产地点的变动,则更为频繁。如六师十六旅,在江宁地区时,四周敌伪碉堡密布,工厂距碉堡仅几公里,晚上看得到南京城内的灯光。因此,少则一、二天,多则三、五天,就得换一个生产地点。一般是白天分散隐蔽在群众家里进行加工生产,晚上转移到其它村庄。如遇日伪“清乡”,则依靠群众把较笨重的设备埋伏好,弹壳毛坯、生铁等掩埋在河塘里,日伪“清乡”过后,再捞出来加工装配。
新四军各师、旅的军工生产,就是在敌后这种十分艰巨的条件下,组建和发展起来的。在“一切为前线”的思想指导下,前方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任务,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1944年3月,一师发动车桥战役,十八旅旅部要军工科赶制500枚触发地雷,送往前线。全体职工日夜苦干,及时完成任务。这批地雷在车桥战役中芦家滩阻击阵地,大显神威,从淮安出援的日军被炸得血肉横飞,丧魂失魄,死伤数十名,余敌仓惶回窜。粟裕同志率参谋到三师十旅军工厂,要求三天里修好四十挺机枪,供应部队200发追击炮弹,5000枚手榴弹。军工厂的工人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如期完成任务。粟裕同志送给工厂一台收音机,还派人专放一次电影慰问。这是很高的奖赏,全厂干部,工人受到极大的鼓舞。1943年,二师部队发动对日寇的桂子山战斗,就用二师军工部自己生产的掷弹筒,打垮一个大队的日寇。二师、三师的部队,在淮南战役中使用军工部生产的各种小炮,在众炮齐发下很快就摧毁了敌人的防线,全歼了顽敌一个团,活捉顽团长孟佩琼。这次大捷后,我军总结战斗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的掷弹筒、平射炮在战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