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人是决定的因素,武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没有枪,没有炮,敌人来给我们造”这首著名的《游击队之歌》,反映了抗日游击战的初期时的情况。靠敌人当运输队长,靠缴获敌人武器来武装自己,这是游击队武器弹药的来源之一。但从敌人手里夺取武器弹药是用鲜血和生命怍代价的。随着部队的扩大,战争的发展,武器的需求,特别是弹药的消耗,单靠从敌人手里夺取是不够的。国民党当局对新四军的武器弹药供应开始时采取克扣和拖延的手法。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则完全断绝了对新四军的一切军需供给。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军工生产,毛泽东在1938年<论新阶段》报告中早就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重要的可题。一方面,大后方尽可能的接济他们;另一方面,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同年11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案中,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列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新四军初创之际,全军上万人,只有6200支枪,弹药奇缺。国民党当局对新四军武器弹药的补充采取限制政策,使新四军处于“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的困难境地。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维修枪械起步,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军工生产,制造出一批批武器弹药,保障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武器弹药的供给,为保卫华中根据地和民主政权,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皖南军部时期的军工生产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移驻皖南歙县岩寺时,岩寺上渡桥江家祠堂内建立了第一个修械所,所长朱遵三(后李友生)。同年8月,军部移驻泾县云岭,修械所迁到泾县小河口,工人分散住在老百姓家中,开始以简单的工具,制造出镟枪筒的车床,拉来复线的机床、钻床、手摇铣床等土机械,修复枪支、铸造刺刀等。随着机械的逐步改进,人员也由30来人增至上百人,能少量制造手榴弹、地雷等武器。皖南事变前夕,修械所人员先遣北撤苏北。
随着部队挺进敌后,第一支队在皖南泾县黄村建立了修械所,主任焦立德。不久,焦立德奉调去皖南宣城狸头桥任第二支队修械所所长。1939年秋江南指挥部成立后,又在苏南溧阳水西村建立修械所;叶飞率“江抗”东进期司,在常熟东塘市建立了修械所。第四支队在皖中舒城建立了修械所。第五支队在皖东来安半塔集建立了修械所。1940年夏江北指挥部在来安大刘郢建立了修械所。同年秋,第五支队修械所和江北指挥部修械所合并为修械厂,厂长王茂林,指导员罗文卿,隶属于第五支队供给部。1939年底,第六支队抽调部队爆破训练班毕业学员,招聘走村串户的工匠,在皖北涡阳白庙建立手榴弹制造所,所长李仲麟在小宋庄建立修械所,由董玉武、刘文汇领导。1939年夏,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鄂中丁家冲建立修械所,1940年秋扩大为修械处,不久,又扩大为有59人的兵工厂。1 940年夏,苏北指挥部在黄桥缴获了顽军一个修械所,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在攻克阜宁东坎镇时也缴获顽军一个修械所。
这一时期的军工生产,由于机械设备简陋,原材料和技术力量短缺,又没有固定厂房,为了适应敌后抗日斗争的需要,军工战士自己制作的简单工具,在老百姓家中或露天广场进行生产,他们用“敲敲打打,焊焊铆铆,火里烧烧,水里淬淬”等传统手工业来修理武器,也生产一些手榴弹、大刀片、刺刀和地雷,解决了部队的部分武器的供给。遇有战事,人背马驮船装,运输材料转移,被称为家庭修械所、露天修械所、水上兵工厂、马背兵工厂。
军工部成立和军工生产的发展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完全断绝了对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敌后抗日武装的武器弹药补给。而这一时期,是整个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年代。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欲将中国作为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加速和扩张它的侵略行径,将攻击的重点由华北转向华中和华南,对华中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清乡”和“蚕食”。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仍坚持反人民的立场,与日寇相配合,在皖南事变后,继续大举进攻华中根据地,侵占苏豫皖边区。新四军处于敌、伪、顽的夹击之中,战斗频繁,战局紧张。物资供应奇缺,特别是弹药武器的供应十分困难。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新军部的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军事工业系统。
1941年1月,在盐城重建军部时,成立了以韩振纪为部长,吴师孟、孙象涵为副部长的军工部。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对军工部副部长孙象涵说我们军队的武器弹药,光靠打仗缴获是永远不够的,必须自力更生自行制造。要从新四军作战的实际需要,从新四军作战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研制各类武器,改善我军装备。
军工部下设工务、材料、管理等三科。军工部以一师、三师在黄桥、东坎两次战役中缴获的顽两个修械所、两部发动机、六部车床、二部陶床、一部乘床为基础建立起工厂,后又扩编为七个厂:一、二两厂做炸弹,三厂做子弹,四厂做手榴弹,五厂翻砂铸榴弹、炮弹壳,六厂修理,七厂木工做箱子及手榴弹木柄。到1941年7月盐阜反“扫荡”前,军工厂工作人数增加到400人左右,每月可生产子弹2500余发、追击炮弹66枚,手榴弹600颗。
1941年7月,盐阜反“扫荡”之后,根据地缩小,军工厂受损失,难以集中生产。1941年8月,军部决定撤销军工部,把设备、人员就近分散到第一、第二、第三师组成小厂继续生产。军工部存在时间虽然只有8个月,但这一时期培训了一批军工生产技术骨干,摸索积累了一些军工生产的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军工生产奠定了基础。
各战略区独立进行军工生产
1942年2月,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对华中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提出了要求。刘少奇指出“建设与提高各地兵工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生产应集中在手榴弹、地雷及马刀的制造。”陈毅在报告中指出“兵工建设的方针是扩大兵工制造所,扩大生产数量,提高兵工技术,利用和改造旧式武器,至少每分区或每县应有一兵工制造所,专门训练最可靠的技术人才,从雇用外来技术人员逐渐过渡到自己能全部掌握技术,收集和储藏大批兵工器材,做长期打算,后方生产要力争保证对前线的供给。每人拿一支武器,少吃一碗饭,多造一件武器,是扩大兵工生产的标语。”陈毅指出兵工生产在满足主力部队需要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地方兵工生产滞后,在地方武装和民兵大发展中,武器的供给成了严重问题。
军部军工部撤销后,第三师和苏北根据地于1941年8月在阜宁大施庄成立了以孙象涵为部长的军工部;第二师和淮南根据地在盱眙旧铺乡翟庄成立了以吴师孟为部长、方中立为政委的军工部,1942年精简整编中,师军工部撤销,所辖工厂划归以吴运铎为科长的第五旅军工科领导;1943年8月,又重建以王新民为部长、王文值为副部长的师军工部;第一师和苏中根据地1942年4月在启东海福镇成立了以罗湘涛为部长,程望、顾吉祥为副部长的军工部,各军分区成立军工科,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各军分区成立了军工股,1944年10月成立以李仲麟为副部长、刘汶汇为副政委的军工部。第五师后勤部设军工科,科长罗叔平兼兵工厂厂长。1945年5月,成立了以陈康白为部长、邱静山为政委的军工部;1942年9月,第六师第十旅军实科改为军工部,部长陈耀华,1943年5月改为军工科,科长张心宜;第十八旅1942年1月成立军工科,科长陈学勤;第七师1942年6月在巢县李家山成立兵工厂,张昌龙任主任、王世忠任副厂长。1943年3月,在兵工厂基础上成立军工部,主任张昌龙,政委陈茂辉浙东游击纵队在随军修械小组的基础上,于1944年11月成立军工股,股长朱连根。
这一时期华中根据地军工生产的设备有了改善,技术力量有增强。苏中根据地派人到上海秘密采购钻床、铣床、刨床20多台和无缝钢管、白铁管等军工原料,使根据地拥有车床22部、刨床3部、铳床1部、子弹机24 部、摇钻12部。淮南根据地通过天长县铜城商人从江南敌占城市买来两部6尺车床、钻床、砂轮机、柴油发动机等,从淮阴、淮安招募了一批当地的铜、铁、木匠,约20多名能工巧匠。第五师1942年初打垮汉阳伪军第一师汪步青部,缴获该部修械所,又从汉阳秘密购买了10部车床。苏中地区从上海动员了一批技术工人到根据地军工厂工作,皖江地区也从南京、上海等地聘来大批军工骨干和技术工人,使军工生产队伍有所扩大。
军工生产由以往的修理为主转为以制造为主,发展为生产和研制相结合。苏北根据地研制成射程200多米的第一代碰炸式带尾枪榴弹,用枪榴筒发射的第二代枪榴弹,空炸的第三代枪榴弹,37平射炮、平曲射两用追击炮,拉发、踏发地雷、用铜板制造铜子弹头。
军工生产的种类增多了,如苏中地区生产出73毫米的轻型追击炮、60毫米追击炮和炮弹、枪榴筒和枪榴弹、掷弹筒、平射炮、水雷等;淮北地区生产一种又长又锋利的三棱刺刀;鄂豫地区生产十子连手枪、撇把子手枪等。产量也提高了,以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淮南根据地来看,每月集中生产手榴弹14万个,枪榴弹1 5万个,枪榴筒60个,地雷500个,子弹3 5万发,迫炮弹300发,手榴弹、地雷、迫炮弹可以自给。
这一时期军工生产普及化,不少县里也办了小军工厂,生产手榴弹等。然而,军工生产中的困难也日益突出。
克服困难自己动手制造武器
各地的军工生产人员中,虽有一部分原是机械工人,也有少数技术人员,但就多数人来说,对修枪修炮、生产手榴弹和地雷,还是新课题,需要边干边学,学干结合。不少技术问题,需要依靠集体智慧、虚心学习别人经验、反复研究试制来解决,以新四军十八旅的军工生产为例
他们开始制造手榴弹时,由于铁水温度不稳定,浇铸的手榴弹壳质量总是不过关,不能使用。后来,在当地物色到从上海失业回乡的炉灶工祁阿金,动员他参加工作,解决了铁壳质量司题,并组织浇铸工学习他的技术,才得以大批量地生产手榴弹。根据地军民流传手榴弹,威力大,抗日战士腰中挂,近战夜战少不了它,汉奸鬼子人人怕。
1942年6月,军实科承担了研制62毫米追击炮的任务,经过3个月的努力,用无缝钢管作炮身,自制了撞针、底座和撑脚,造出了第一批追击炮,同时研制炮弹,用从一师军工部学来的水压法检验弹壳有无砂眼,取得成功,保证了炮弹的质量。在试制刺刀的过程中先是仿制扁刺刀,因血槽工艺未能解决,不能投人生产,后从苏军杂刊登的红军战士使用的角刺刀一文得到启发,反复研究试制,终于制出了三角刺刀,经部队使用,认为比扁刺刀好。
注重学习借鉴兄弟部队军工生产的先迸经验。开始生产子弹时,弹头是用铜浇铸的实心弹头,火药是黑色火药,部队使用后,反映不太好。后来,吸取了三师军工部制造子弹的经验,制出空心弹心和雷汞底火,并购进无烟火药,开始大批量生产,使月生产量提高为1500- 2000发。同时,还学采用水压法去除子弹壳内的废底火和冲铜皮工艺,提高了改制子弹的效率。
1944年的车桥战役中,在新四军阻击部队的芦家滩阵地上,第十八旅研制的触发地雷大显神威,炸得从淮安出援的日军血肉横飞、丧魂失魄,死伤数十名。原来,有些同志认为地雷是“落后”的东西,这时却情不自禁地称赞它的威力。这次使用地雷虽然还是第一次,但大大增强了战士的信心,增强了我们的防御能力。军工科还改制了82追击炮,由只能曲射改成既可曲射,也可用作近距离平射,取得成功。在以后多次攻坚打碉堡中,82追击炮准确地命中目标,发挥了重大作用。
军工科的高法根在钢丝材料难采购、价格又昂贵的情况下,刻苦研究代用品,经和其他同志共同努力,终于发明用缝衣针尾代替钢丝,打通底火部与弹壳司的通火孔,取得成功,使钻驳壳枪子弹产量由原来每日不足100只。提高到200只。1945年2月6日的《苏中报》头版刊登这个消息,表扬高法根,并称赞“一分区(当时十八旅兼苏中第一军分区)军工科发挥了群众创造热情。
依靠群众解决原材料困难
根据地兵工厂的原材料困难,有一件事足以说明。叶进明在其《生财招利强兵富民新四军皖中地区财政经济工作回忆》一文中提及,他在军供给部时,有一次因公路过洪泽湖,被二师和四师供给部的同志缠住了,要他为两家排除纠纷。事情是这样的早先国民党以搞水利为幌子搜刮民脂民膏,装样子。在高良涧、蒋霸一带打下了一批木桩。年长日久,木桩都深埋地下,当时二师和四师的兵工厂造手榴弹缺少木材,从老乡那里打听到有这一批木桩,出动人力去挖,当场争执起来,一个说这里是四师的地区,木桩属四师所有;一个说这木桩是二师发现的,二师有权使用,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说“你是军部来的,你表个态!”可见当时兵工厂材料之紧张。
最初,还可以从民间收集铜板(当时还在流通的一种铜币),破铁锅、土硝、杂木和废旧软片、胶片等。可是兵工厂生产发展很快,原材料总是供不应求,经常“等米下锅”。何况在根据地收集废铜烂铁是有限的,越收越少。还有一些诸如火药、雷管等重要军火材料,在敌占区市场上也买不到,非得通过敌伪内线才能弄到手。新四军七师的蔡辉同志利用芜湖市伪“军粮统购委员会”主任汪子东,因我军粮食封锁,收不到军粮,难以向日寇交差的机会,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谈判,终于达成了一笔亦军亦商的特别交易。
双方的条件是汪子东为七师采办需要的物资,共分三类第一类是军火物质,如T.N.T、火药、雷管、机枪、收发报机等,占总额的百分之三十。第二类是统制物资,如钢材、铜材、五金、工具和机床等,也占百分之三十。第三类是一般物资,如食盐、火柴、电池、药品、杂货等,占百分之四十。我方结算时,主要的支付手段是以粮食和山货作价,其中山货占百分之三十。显然,这笔交易我们是占便宜的,但汪子东也可以向日寇交帐。
此外,还依靠地方政府发动群众捐献铜元(一枚铜元可制一只空心子弹头)及生铁、木材,还有柴油机。群众说得好“为了打败日本鬼子,我们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利用统战关系,选择有条件去上海的当地商人,负责采购物资,依托采购部门从上海购到贵重材料。造小炮的炮管就用从上海买来的无缝钢管造的。或和军需部门采购人员协作,请他们代购一些军工材料。在真武庙开设一片杂货店,一面收购军工原材料,一面接待从敌占区来的商人,收集国民党军队遗留下的军工材料。如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有几百箱苦味酸和TNT炸药,散落在高邮、宝应县沿运河一带。第18旅查明情况,想了许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以很小的代价收购人库,为大批量制造追击炮弹提供了优质炸药。
民主政府也经予了大力支持。仅1942年下半年,民主政府一次就拨给旅十八稻谷75吨,去敌占区换回大批焦炭。
还有就是靠部队提供。第18旅司令部下令部队作战中须回收弹壳,上交军工科;破坏铁路时,尽量将铁轨带回,使军工科获得优质钢材。
召开军工会议总结经验教训
为总结交流军工生产的经验教训,调动广大军工大军的积极性,布置军工生产任务,新四军军部于1944年9月21日至10月6日,在黄花塘召开了华中兵工生产会,。赖传珠参谋长主持会议。各根据地第五、七师因交通阻塞末派代表参加价绍了兵工生产的情况和经验举行了军工产品的展览,进行了改装和研制武器、射击表演。张云逸副军长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军工生产的卓越成绩和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表彰了坚持武器弹药研制而多次负伤的第二师军工部工务科科长吴运铎等一批军工生产战线上的英雄模范。赖传珠参谋长在总结报告中,对发展军工生产的任务提出了要求,强调各级领导一定要关心和重视军工生产,要充实各级军工部的组织机构各师军工部门要组织生产委员会和技术研究委员会,要吸收有文化知识、懂科学根据技术、有研究兴趣的人参加;号召广大军工战士加速发展军工生产,以适应大民主、大扩军、大反攻的需要。
会后,各根据地通过传达贯彻军工生产会议精神,开展劳动竞赛和创造模范活动,使华中根据地的军工生产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淮北地区各县都开办榴弹厂和修械所。到抗战胜利前夕,拥有各类军工厂46个,员工近万名。修造武器多达32种,修造步枪4000多支,追击炮698门,平射炮80门;制造刺刀37万把,166万枚,枪榴弹30万发,追击炮弹32万发,平射炮弹1万余发,地雷10.2万个。
军工生产的特点
新四军各师、旅建立的军工部门,尽管情况有所不同,但归纳起来,都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自力更生。从部队调配有生产技术的战士当骨干,在根据地招聘能工巧匠,吸收城市工人技师和知识青年,并逐步培养优秀的年轻战士,各根据地的军工部门都是这样组建军工生产队伍的。地靠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的师、旅,通过上海地下党动员有技术的党员和工人,支援和充实军工部门。在设备器材上,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手工作坊的建立,发展到拥有工作母机的中、小型军火工厂;同时,土法上马,自己动手制造出加工子弹、炮弹、手榴弹的专用机床、设备、工具。材料的来源,主要通过统战关系,从敌占区冒着生命危险,采购和秘密运送回来再则依靠根据地群众的支援,就地设法解决。军工产品大都先从修理枪炮、翻造子弹开始,再制造黑色炸药的手榴弹、地雷和刺刀,直到制造追击炮和炮弹。后期炮弹装的黄色炸药,是从缴获敌人而不合用的炸弹或炮弹内挖取所得;发射药是利用采购来的废旧电影胶片加工制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