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思念 |
2009-09-08 17:27:11 |
|
作者:罗亚滨 |
浏览次数: |
|
|
|
|
日常的工作,又让我形成了“家→父亲家→单位→父亲家→家”的行程路线,每天忙于任务后,晚上又要来单位写稿件。这样的工作与生活模式,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为了确保工作和照顾老人两不误,我请保姆伺候老人家的生活。我的家人也付出了许多的辛劳,为此而获得了多年友谊社区颁发的“五好家庭”和2000年海淀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海淀区敬老养老模范家庭百颗星”的荣誉证书。
父亲早年参加红军,跟着共产党南征北战,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拼杀,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出生入死;在全国解放后,父亲服从组织上的安排,他又拖着伤残的腿,为共和国的建设事业而奔忙……父亲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人生经历坎坷,但是父亲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对党忠诚。父亲深明大义,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尽管他参加革命年头久远,父亲总是以一个老百姓而自居,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父亲在1982年集体离休后,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总结在各地从事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那时跟随着父亲,我曾经到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去参加“党史研讨会”,看到了老同志们对于历史事件,他们会实事求是地提供相关的证据,并且也会有很激烈的争论过程……那代人,就是这样忠心耿耿地生活。
作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与见证人,父亲对于后来人所写的一些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有不实之处,他会马上提笔写反驳的文章,用实事来说话……父亲的那种对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育着我“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身为潮汕地区唯一健在的老红军,父亲每次回到老家,都在为当年曾经参加过红军部队而因为历史的原因被迫离开部队的人们,对于历史遗留的问题,他积极找当地政府落实这些人生活的问题,把党的温暖传递给那些曾经为党工作过的人们。
从父亲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知识。在跟随父亲到各地,他总是要带着我去烈士墓,去凭吊当年与他一起奋战而牺牲的战友们。记得在1992年10月,我跟随父亲应邀参加安徽省铜陵市举办的会议时,他不顾已是74岁高龄,拖着那条行动不便的伤腿,在我的搀扶下,毅然蹬上了几百米高的山顶,来到烈士纪念碑前,去悼念那些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战友们……这个举动,让陪同人员感动不已。
这次到安徽,父亲还特意带我来到泾县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那是父亲所属的红军部队,在中央红军长征后,他们在闽粤边地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后,在1937年底奉命组建新四军二支队,从福建开赴苏皖抗日前线。部队在1938年5月来到安徽泾县的云岭新四军军部驻守,父亲在这里有许多故事可讲……他在军部欢迎周恩来副主席送叶挺军长回新四军军部,并第一次聆听了周副主席代表党中央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党中央对新四军发展的工作报告。
特别是我们来到“皖南事变革命烈士陵园”后,父亲站在纪念碑前,他心情沉重地说起那场发生在国共合作抗日期间,由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那是在1941年1月4日,新四军部队奉命从云岭转移,父亲所在的二纵队作为中路部队,担负着保卫军部转移的任务。然而国民党军队却以八个师的兵力,形成了围歼我九千余人的新四军部队的态势……全军将士在叶挺军长的带领下,浴血拼杀了七天七夜,终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结束了这场英勇而悲壮的战斗。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