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思念 |
2009-09-08 17:27:11 |
|
作者:罗亚滨 |
浏览次数: |
|
|
|
|
今年的清明节,一改往年“雨纷纷”的天气,连续3天的晴朗天空,气温在直线地飙升,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祭奠先人与踏青旅游的好机会。
清明,是全年天气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清明时逢阳春三月,大地复苏,古有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的到来,是农家开始忙于春播农活之时。清明节,又是一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只有清明是以节日形式出现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国家于去年把“清明节定为法定的假日”,体现着国家为群众办实事的举措。
清明时节恰值春之初,在清明节扫墓,这个风俗始于唐。到了宋代,朝廷规定:清明前寒食节至清明三日,各地均须祭扫陵墓,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段古诗,就是描写古代人们清明扫墓的情景。
对于清明扫墓,还是在我上小学时,跟随学校到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胜利所做出的丰功伟绩。以至于到了我36岁,在母亲去世后,我陪同父亲和全家每年去为母亲扫墓。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又经历了父亲因年龄大而不能前往墓地去为母亲扫墓,乃至于父亲在今年去世的过程……
俗话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要经历这个过程。在我56岁之际,又送走了饱经沧桑的父亲。20年的相伴生活,我和家人尽全力照顾好身负七次战伤的父亲,为国家分忧,被老人单位和众人夸奖为“大孝子”。
今年的清明节,我和全家人一起来到西北旺公墓,去为父母扫墓。站在父母的墓碑前,首先用清水把墓碑擦洗干净,然后敬献了花篮,再摆上水果、点心等供品。倒上一杯白酒,我高举过头顶,施三叩首之礼后,将白酒泼洒在地上。同时我又点燃了三根香烟,作为“香烛”插在水果上,并看着香烟的燃尽……
站在父母的墓碑前,我久久不愿离去,有多少心里的话语想对老人们倾诉……身为航天队伍中的一名员工,我日常的工作是押运着产品东奔西走,在外面的时间比在单位的时间还要多,且工作又是一项高度紧张和责任心极强的性质。
儿女们都盼望着老人健康长寿,然而在工作与尽孝的天平上,往往是倾斜的,映证着“忠孝不能两全”的古训。多年来,父母对于我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并告诫我说:“孩子,既然你选择了航天,就要把工作做好!那可是国家发展的大事情,是一项壮国威、振军威的伟大任务。家里的事情,你就放心,我们会照顾自己的!”
母亲在1989年去世后,作为儿子的我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革命伤残军人父亲的义务。我的家人也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照顾老人上,照料着老人的生活起居,用中国传统的孝道来温暖着老人痛失革命伴侣后的寂寞心情。在1990年,我为父亲在家里办了他72岁的生日,邀请了一些亲朋好友来家祝贺,让父亲高兴不已。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孩子们为我过有生以来的第一个生日,让我好高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父亲的生日宴,我也从家里移到饭馆去办,这样可以为亲朋好友提供一次聚会的机会,也是我一年中需要办理的一件大事情,直到2007年父亲过完89岁的生日……每年的“年夜饭”也是全家人在一起吃。
由于父亲枪伤后造成左脚僵直的状况,他所穿的鞋都是由假肢厂特制的。可是拖鞋就需要自己购买,为了买到适合父亲所穿的带有坡跟的拖鞋,我爱人和女儿几乎跑遍京城的商店……老人所穿的衣物也是由我爱人帮助购买。在老人住院时,需要家人照顾,我白天坚持上班,夜间在医院陪护父亲,渡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
|
|
|
|
|
 |
|
|
|
|
|
|